市人力社保局创新用工“余缺调剂”
援企稳岗保就业
为有效应对外贸企业、重点行业用工不平衡现象,市人力社保局创新用工模式,推出“温岭市企业用工余缺情况调查扫码平台”,摸清就业底数,建成企业员工余缺数据库。同时,积极利用企业员工余缺信息共享机制和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间通过“余缺调剂”的方式解决暂时性、阶段性用工富余和缺口问题,降低用工成本。截至目前,共收录企业1382家,其中79家企业有富余员工共1254人,230家企业有用工需求共1722人,实现企业间、行业间余缺调剂近500人,为全市特殊时期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助力。
一、夯实基础,摸清“余缺调剂”底数
一是立专班,“4+1+N”全网覆盖。组建由局主要领导带头的稳就业专班,成立综合协调组、余缺调剂组、就业帮扶组等8小组,明确各组职责分工,动员全局力量。同时,根据“4+1+N”的模式组建调研小组,将调研企业分成4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局班子成员和若干名工作人员负责,形成规范严密的稳就业服务小组。
二是建机制,实时动态全线掌握。精准分析市场形势变化,针对性走访274家2019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及规上鞋业企业,全面掌握企业订单异动情况、劳动力匹配状况,建立严密用工监测体系。同时,实时监测纳入省监测系统的1282家企业的订单情况,全面摸清用工情况底数,实时掌握余缺动态信息,研判分析用工形势变化,及时提出风险预警,并形成重点监测企业库,及时跟进指导企业用工余缺调剂。
三是搭平台,人力资源全面上云。为进一步优化特殊时期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该局依托“浙江省企业用工检测服务系统”“台州市劳动力余缺调剂平台”“温岭市企业用工余缺情况调查扫码平台”三大平台,面向全市企业开展用工余缺情况调查,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及人员富余企业均可在平台上传人员信息,搭建我市人力资源库。截至目前,三大平台共收录企业1382家,富余员工1254人。
二、靶向发力,创新“余缺调剂”模式
一是匹配调剂,实现原地就业。根据各镇(街道)企业分布特性以及实际用工情况,开展“温岭市助企业、促就业公益性专场招聘会”系列活动,按区域、分行业组织缺人企业与富余人员对接。例如,在泽国镇开展鞋业富余人员专场对接会,18家企业参与,100余名鞋业富余人员进场对接。截至目前,共开展泵业企业专场招聘会、影视城待岗员工专场对接会等公益性专场招聘会6场,共137家企业参加,近700人进场,达成用工意向100余人。
二是牵线调剂,实现合作共赢。主动对接各类协会、人力资源公司等平台,充分发挥其号召力,辐射用工“余缺调剂”概念,为企业牵线搭桥。例如浙江卓凌鞋业有限公司通过鞋业协会平台,调剂接收鞋业空闲人员200余名;浙江飞越机电有限公司通过力兴源、莱博等人力资源公司,调剂接收普工100余名。
三是自行调剂,实现抱团取暖。在企业与员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引导余缺双方企业就员工借用期限、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资发放等内容进行协商,促进余缺企业间自行调剂。例如,威仕达鞋业有限公司由原来3条生产线减少至2条,富余的25名生产人员调剂至步步高鞋业有限公司工作;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将富余的25名职工调剂至浙江康明斯机械有限公司工作。
三、服务护航,坚实“余缺调剂”保障
一是用好“传帮带”,深化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定期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提升调剂员工职业技能,帮助其稳定岗位。鼓励企业发挥老员工、老党员“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徒结对、车间微党课等形式帮助调剂员工快速上岗。以跃岭股份为例,该企业因商用车铝轮的国内销量暴增,开辟了数十条新生产线,通过车间微课堂的形式对调剂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目前调剂员工均已上手,预计今年该企业商用车铝轮的销售额可达2.5亿。
二是立好“君子协议”,优化用工指导。指导余缺双方企业就员工借用期限、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员工管理、劳动保障、工资发放等内容进行协商,达成“君子协议”,签订三方劳务合同,保障员工薪酬、休假等各类基本权益。同时,发挥重点行业、企业领头雁作用,引导各类企业做好调剂员工关爱工作,免除其后顾之忧,构建“双爱”同心圆。例如,浙江康明斯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了解到调剂员工存在租房问题,主动帮助其解决宿舍问题。
三是当好“润滑剂”,巧化劳动纠纷。加大企业后续走访力度,积极为企业上门提供用工辅导,“点对点”制定合法合情的工资发放、劳动纠纷处理、工伤赔偿协调等方案,指导企业妥善化解用工调剂过程中存在的摩擦,切实保障调剂员工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后续跟进走访企业47家次,解答处理企业调剂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80余条,未发生一起劳动纠纷,帮助企业从源头上规范用工行为,打造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