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12-25 20:12:3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201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稳发展的艰巨任务,全市上下围绕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质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加快步伐,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
一、经济运行迎难而上
据初步测算,2019年,我市生产总值(GDP)为1105.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下降1.8%;第二产业增加值503.56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523.87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7.0∶45.6∶47.4,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0百分点。根据我国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结果,2018年,温岭市GDP为1030.19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7.4∶46.2∶46.4。
(一)从三次产业看,生产总体平稳
工业经济“弱稳”增长。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7.0%,工业对GDP的贡献度为41.6%,拉动GDP增速2.7个点。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95亿元,增长4.7%,增速虽然较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但与今年上半年4.8%的增速及前三季度4.2%的增速相比,全年整体保持平稳。从分行业看,多数行业实现了增长,29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实现了增长,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八个行业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传统支柱产业中,皮革毛皮制鞋业增长1.1%,增速较去年小幅提高1.9个百分点;以泵、空压机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1%,延续了上年7.5%的中高速速度;受农用机械、服装机械需求不旺影响,专用设备制造业仅增长0.9%,增速较去年回落16.5个百分点;摩托车制造业增长4.7%,受汽车市场大环境不景气影响,汽车零配件制造下降11.9%。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全年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6.9%,而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分别增长3.1%和增长3.2%。
服务业发挥“稳定器”作用。全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523.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增速快于二产2.5个百分点,快于全市GDP增速1.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为59.1%,拉动GDP增速3.8个百分点。从近五年来平均增速看,服务业近五年来的平均增速达到8.6%,超过第二产业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超过GDP平均1.5个百分点,服务业是近年来拉动GDP增长的主动力。从2019年的分行业发展情况看,其他服务业、金融业、K门类房地产业分别增长11.4%、增长11.5%、增长9.0%,是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动力,三个行业合计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尤其是受商务服务业增长较快影响,营利性服务业连续三年增速超过10%,2019年营利性服务业增速达到了12.3%。但同时,商贸业发展速度较去年有所回落,全年批发业与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和增长5.5%,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2.6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住宿餐营业增长5.5%,受住宿行业整体景气较差影响,24家限上住宿企业中有12家出现负增长,至年底停业的住宿单位增加到5家,住宿业整体形势较差,全年住宿业增加值增长2.1%,增速较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
农业增长缺乏新动力。2019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9.7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受猪牛羊生产再创新低影响,牧业增加值2.37亿元,下降10.2%;渔业政策减产仍然持续,国家“减船减产”政策使我市作业渔船数、主机功率数、总吨位数都全面减少,同时对捕捞产量进行了明确限制,全年渔业增加值54.39亿元,下降2.6%;种植业增加值20.91亿元,增长1.4%,林业增加值0.04亿元,下降1.7%。总体而言,农林牧渔业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凸显,但同时农业生产效益有所提升,如经过多年持续加大的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政策力度,各大海域渔业资源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市场供应比往年更加充足,价格比较稳定,其效益也有所提升;经济作物持续增长,结构转型加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1.2%,甘蔗、葡萄柚等品质好效益搞的品种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二)三大需求趋向协调,投资驱动高歌猛进
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2%,为2008年以来最快速度,比2019年台州市增速高出11.5个百分点。从投资类型看,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全年虽然国有投资下降9.8%,但非国有投资增长了25.1%,其中民间投资更是增长27.7%,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达到了78.5%;全年项目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增势良好,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长21.1%,项目投资增长16.9%,房地产投资与项目投资比重分别达到47.5%和38.7%;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结构性指标投资增速齐头并进,交通投资增长24.9%、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长20.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3%、制造业投资增长27.8%、工业性投资增长20.3%、技改投资增长19.7%,以上6项指标增速均快于台州市平均水平。从具体项目看,热刺激光项目、鞋业智造创新项目、中非医疗科技园等一批工业性项目有序推进,中央通道、杭绍台高铁、市域S1线工程等一批基础交通投资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喜人。
消费实现稳步增长。2019年,在传统商业萎缩、外来人口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的背景下,我市积极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年消费实现稳步增长,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升级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34.90亿元,增长8.6%。从全年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9.5%、10.2%、9.7%、9.6%。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增长11.6%,商品零售类消费增长9.1%,其中汽车类增长14.7%,粮油食品类增长41.4%。市场消费向高端化、个性化发展,升级类商品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市限上批零单位中,化妆品类消费增长34.4%、新能源汽车增长56.4%、通讯器材智能手机增长124.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80.9%。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服务型消费逐渐成为热点。全年旅游人数2087.43万人,增长10.0%,旅游总收入232.86亿元,增长12.2%,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支出增长11.1%、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增长9.3%,两项支出比重均高于上年。
外贸出口有所复苏。2019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60.26亿元,增长9.8%,其中出口343.25亿元,增长13.0%,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外贸出口呈现稳步复苏态势。从出口目的地看,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增长较快,其中出口到亚洲增长26.4%,东盟增长33.4%,拉丁美洲增长13.0%;出口至欧美日地区增速较低,其中出口至欧盟增长2.0%、美国增长3.7%、日本下降2.9%。从出口商品看,优势产品出口形势较好,鞋类增长11.8%,水泵增长20.1%,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但汽摩配产品、轴承齿轮传动产品出现明显回落,分别下降15.0%、下降13.0%。此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231万美元,增长57.2%。
(三)效益性指标体现改革让利
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和减税降费持续推进影响下,财政收入增速回落,201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6.6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6.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78.27亿元,增长1.3%,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非税收入增速快于税收收入,全年非税收入13.72亿元,增长35.3%,而税收收入64.55亿元,下降3.9%。从分税种看,税率调整之后,增值税下降0.2%,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3.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下降19.4%、个人所得税下降27.7%、房产税下降6.5%。全年地方财政总支出128.56亿元,增长19.2%,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城乡社区和卫生健康等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79.1%、增长44.7%、增长31.5%。
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今年企业受经济大环境复杂影响,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企业利润增速也较由同期的增长18.9%回落至增长7.3%,增速回落了11.6个百分点,尽管企业利润增速回落,但受国家降费减税政策影响,企业上缴税金总额下降9.0%,成本费用利润率由上年6.7%提高至7.0%,该指标近年来逐步攀升,表明企业产品内在附加值有所提高,企业转型升级加快。
居民收入增势喜人。全年我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4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剔除居民消费价格影响之后,实际增长6.6%,快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948元,增长8.9%,增速好于前两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42元,增长10.1%,快于城镇增速1.2个百分点,也是近五年来最快增速。
(四)匹配性指标展现经济韧性
金融信贷支撑稳健。12月末,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3496.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存贷款余额增速齐头并进,12月末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1885.96亿元,增长14.1%,人民币贷款余额1610.51亿元,增长16.7%,存、贷款增速较上年末增速分别提高3.9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金融运行稳健向好。从存款项目看,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增长23.8%;从贷款项目看,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大增22.6%,快于住户贷款增速9.5个百分点,表明企业仍然看好后期经济增长态势,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仍较足。
工业用电量企稳回升。从今年以来工业用电情况看,总体呈波浪线形,累计工业用电量增速从1-4月增长2.0%回落至上半年的-2.5%,再逐步回升至全年的增长0.6%。从当月情况看,进入四季度之后,工业用电量增速显著企稳回升,10月、11月、12月当月用电增速分别为增长8.8%、增长4.7%、增长10.2%。从主导行业全年用电情况看,皮革毛皮制鞋业增长2.4%、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0.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汽车配件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则分别下降7.8%和下降6.6%。
二、高质量发展稳推进
(一)新发展动能提升。一是新动能培育取得成效。全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和健康产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4.78亿元、9.15亿元、8.82亿元和5.8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6%、22.8%、10.5%和21.7%,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意愿、创新成效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0.36亿元,增长13.9%,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9.9个百分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7%,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25.17亿元,增长24.0%。二是新业态蓬勃发展。网络购物、网上订餐、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新零售助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生活方式渐成主流。2019年,我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网络零售额16.00亿元,增长18.8%,限上单位网络零售额是2016年的3.7倍,在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19年继续保持增长。
(二)供给侧改革新进展。去产能:持续推进低散乱企业整治,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全年改造老旧工业点55.6万平方米。去库存:2019年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19.0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8%,其中住宅待售面积8.18万平方米,减少15.9%。去杆杠:201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55.1%,较上年同期降低0.6个百分点。降成本: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由上年的83%降至82%。
(三)三大攻坚战新成效。一是金融风险化解取得明显成效。不良贷款率1.02%,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左右,关注类贷款占0.65%,比年初减少0.28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10亿,占比达50%。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贷款利率降0.43个点,减少利息成本3.47亿元。本地P2P网络借贷平台全面良性退出,化解两链风险积极有成效。二是低收入农户稳步增收。2019年,我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0元,增长14.1%,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台州市第二。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0.26%,全面加强扬尘管控和废气治理,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9.7%。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指数列全省各县(市、区)第26位,比上一年度提升62位次,绿色发展得到充分推进。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下行压力大。从全年看,我市经济全年运行中面临诸多困难,经济运行中的素质性问题矛盾仍然凸出, GDP增速为近年来较低水平,转型升级困难重重。从产业和需求支撑看,我市处于传统产业缓慢升级、新产业尚未壮大的交替阶段,出现批发业、零售业、建筑业增速放缓、工业拉动力不足等诸多困难。以零售业为例,我市零售业长期存在结构单一的问题,2019年汽车类零售额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量零售额的42.6%,尽管今年限上汽车零售增速达到14.7%,但剔除头部企业绿地宝仕之后,增速回落至9.7%,加之今年年中国五车型促销透支了未来汽车消费潜力,预估明年汽车零售业增长困难;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乏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171.95亿元,在省内十七强县市区中总量为倒数第三,仅高于义乌市与永康市,低于乐清的296.49亿、余姚的382.66亿,同时速度也偏低,全年4.7%的增速仅为十七强县市中排第14位,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减弱。
内外环境趋复杂。一方面是中美之间虽然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但出口大环境尚无明显改善的迹象,加之美国对伊朗重启制裁后,美元交易严格管制,我市出口企业收汇困难,尤其是出口至中东地区的交易风险持续扩大,这都将对我市企业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从我市企业生存环境看,企业分化严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67.5%,亏损企业数增长11.4%;企业面临日趋严重的成本压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人均薪酬达到68677元/人每年,比去年同期增长13.6%,我市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面临人员工资成本逐年递增的现状,企业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产业也将面临较大的外移风险。
四、2020年经济展望及建议
2020年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外权威机构均下调对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三月份全国人大将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左右,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省市下调2020年增长目标。从国际看,在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融资环境趋紧、竞争性减税行为增多等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温和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将2020年世界增速预期下调至3.3%,为近年来最低。从国内情况看,国内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但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贸易战影响显现、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国内需求走弱的影响将继续向生产端传导,导致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为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创新驱动,在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抓好科技创新,深入实施高新企业培育、“瞪羚”企业培育等计划,新增一批市场创新主体。加强与高校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扶持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要激发企业和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带动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大力推进“双创”工程,突出抓好载体、主体、平台、服务、机制等关键环节,努力建成一批服务完善、发展成效明显的众创空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辐射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聚焦项目建设,在后劲支撑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未开工和建设进度慢的项目,要查找原因,跟踪服务、盯住落实,力促尽快开工;对所有新建、在建、续建项目,都要明确时间表、算好进度账,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生效。二是调整好投资结构。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扩大投资;科学合理安排涉及环境治理、市政民生等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坚持不懈抓好招商。不断优化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依托现有产业,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盯住龙头企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有效性、精准性。
(三)聚焦企业效益,在成本降低上实现新突破。在制度成本方面,推动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企业成本方面,以“大调研大走访”为契机,继续强化金融机构降成本;探索用地、用水、用能等新的减负措施,着力为企业减负。同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成本核算、内部管理、人才引进、资本运作等方面充分运用信息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