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七彩温岭丨厚积薄发,温岭制造闯天下

发布日期:2020-10-19 10:38:3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岭发布

字体:[ ]
分享至:

       东海之水,浩浩汤汤。曙光照千年,换了人间。被习近平总书记赞为“曙光首照地,东海好望角”的温岭,用曙光的七彩擘画了一幅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奋进画卷。

       10月13日起,温岭发布推出“全面小康 七彩温岭”系列报道,以此“七彩”串点连线,报、网、端、微各平台联动,着力讲好温岭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故事,展现发展更具活力、城市更为美丽、生活更加幸福的新温岭建设成果,为争当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排头兵凝心聚力。


       传统产业添动能

       我市是全国第一家经工商注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快。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鞋帽服饰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更是坚定“工业是经济砥柱,发展最终靠工业”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统筹推进“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凤凰涅槃”,取得了明显成效,“温岭制造”越走越远。

     “截至目前,我们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0%,尤其是这个月,增长幅度超过了60%。”疫情之下,温岭市九洲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成绩让人惊艳。公司财务中心副总金礼林表示,九洲的核心零部件全部是自主研发、生产的,这在国内电动车轮毂电机行业是“独一家”的。尤其是去年新国标出台后,九洲电机未雨绸缪的技术研发,让企业迅速抢得了先机。

       泵与电机是温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频频收获国家级、省级荣誉。比如,利欧被列为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格凌实业成为浙江省“隐形冠军”;泵与电机产业入选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标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些成果,与我市正在推行的“泵与电机千亿产业集群”三年打造计划密不可分。

       究其逆势上扬的原因,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比如,九洲电机今年在研发投入上就超过了2000万元,和去年相比增长了30%。

       而作为泵与电机的龙头企业,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近3年来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更是超过了3个亿。

     “今年我们的营收不减反增,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3.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1%。”利欧集团党委书记林仁勇说,“利欧之所以有现在的成绩,关键就在于创新。”他指着柜子上的奖状,颇为自豪,“我们对高端石化离心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助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该项技术为利欧集团带来了至少1000万元的订单。

       立足当下,更要瞄准未来,打开创新链成为包括利欧和九洲电机在内的众多温岭泵与电机企业寻找发展新动能的目标。

       去年,我市企业还攻克了永磁电机难点技术,并发布了行业标准。这也是国内首个泵用永磁电机领域的团体标准,填补了泵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上的空白。

       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政府也在打造平台鼓励协同创新,攻克产业链卡脖子难题。目前,我市泵与电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建成台州温岭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入驻清华大学温岭电机与驱动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江苏大学流体机械研究院等泵与电机相关大专院校8家,以及浙江省泵与电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纳联机电等服务机构18家,已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605家次,解决技术难题57项。


       鞋业蝶变之路,“创牌”探索新蓝海 重塑产业新业态

       2019年底,对来年发展,台州喜得宝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于华信心满满。经过4年努力,喜得宝的内销之路刚迎来春暖花开。按照计划,2020年,企业要大展拳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都成了未知数。

     “当别人停下脚步时,我们更应该加速奔跑,甩开对手的同时,也能更快地拉近和‘一流’品牌的距离。”杨于华把这场危机当成了机遇,选择了冲向前,计划今年在其他城市开设8家品牌专营店。

       这4年里,喜得宝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开设了150多家专营店,还吸引了上百家加盟店,希望通过实体店的模式,打响“欧洲宝贝”这个品牌,以此铺开内销之路。

       不单单是喜得宝,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温岭鞋企把品牌之路当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前,温岭鞋业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大多数鞋企依然以OEM(贴牌生产)为主,靠低价取胜。”盛建勇是浙江卓凌鞋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温岭鞋革业商会的会长,他认为,如今原材料价格在上升、人工成本在上升,让贴牌加工微薄的利润荡然无存,温岭鞋业必须亮出“创牌”之剑,提气运劲,造就中国知名品牌,提高温岭鞋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内涵,摆脱温岭产品低价标签和“为别人做嫁衣”的尴尬局面。

     “这些年来,政府也一直在鼓励企业抓住品牌红利。”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动我市质量品牌全面提升,我们在政策激励上出实招、在品牌培育上做功课、在企业服务上下功夫,精准对接、精心帮扶企业做高标准、做优质量、做强品牌,助力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

       借着2020年中国(温岭)童鞋产业高峰论坛的东风,近日,我市还与华铁传媒签署了意向书,确定启动以“好童鞋 温岭造”为主题的温岭童鞋品牌冠名列车项目。“我们希望把温岭童鞋打造成中国童鞋产业的品牌高地,树立买童鞋就买温岭童鞋的理念,也让温岭童鞋成为整个温岭的闪亮标签,将温岭童鞋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温岭鞋业的蓬勃发展。”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创品牌只是温岭鞋业蝶变路上的一个缩影。

       2018年初,温岭以鞋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为契机,以6个鞋业重点镇(街道)为突破口,全面启动鞋业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通过创立品牌、研发创新、机器换人、接轨电商等一系列做法,走出了一条自我革新的蝶变之路。


       定标准,提品质,强品牌,机床工具产业厚积薄发

       机床工具产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近三十年发展,逐渐形成涵盖数控机床、专用机床、工量刃具三个产品大类的产业格局,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区建设的有效推进,我市机床工具产业联盟标准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产品品质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期间,我市还相继出台了不少促进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一批优质企业快速成长。而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我市积极指导企业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为机床工具产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也毫不吝啬在科研上的投入,苦修内功,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可以说,近十年是我市机床工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2019年,全市共有机床工具企业1205家,规模以上企业14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47.73亿元;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2个国家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个行业级质量标杆企业、2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浙江省著名商标和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

       厚积而薄发,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我市大多数机床工具企业逆势发展,产能较去年同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创二代范凡,传承工匠精神 把孔加工专业做到极致

       作为民营经济的先发地,随着多年的发展,温岭老一代的企业家们已经接近或步入知命甚至古稀之年,体力、精力不复当年之盛,而他们的子女,在丰裕的生活条件和优质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下成长,已到了肩挑重任的年龄,纷纷开始崭露头角。就在我市工业经济不断加速发展之际,一场民营企业的代际交接正悄然上演。也因为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传统产业源源不断地迸发着新动能。

       2012年,对于27岁的范凡来说,是特别的一年。新的挑战接踵而来,人生的角色不停转换。双胞胎女儿出生后,刚坐完月子的她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孔加工专业做到极致,这是我们对中国制造的坚持,也是对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目标,范凡与父亲一起从零开始,用8年的时间,将新创立的浙江甬岭数控刀具公司发展成了行业龙头企业。

     “我父亲从事水表行业40多年,也算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数控刀具行业真的是从零开始。当时,温岭的数控刀具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了,大家并不看好我们公司。”创业之初,让范凡更有压力的是,大家都不看好她。“都觉得我是‘富二代’、外行人,还是一名女性,肯定是做不好的。”

     “我从小看着父母辛勤打拼,所以深知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界这些质疑的声音并没有让范凡打退堂鼓,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来。

       公司刚成立,范凡就担负起了开拓市场的重任。从创立公司到现在,她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跑展会。8年来,她跑了近200场展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目前,甬岭生产的镗刀U钻已经成为国内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并出口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起步阶段,甬岭的销售人员包括范凡在内只有2人,而且都身兼数职。“我们没有过多人力对产品进行跟踪,也无法及时得到反馈意见。”范凡说,这样对产品的品质提升是很不利的。

       2014年,甬岭在营业额不足50万元的情况下,花了70万元进行网络推广,成为我市工量刃具行业率先实行网络销售的企业。这一创新性的探索,不仅收到了大量的用户反馈,也抢占了网络市场的先机。

       尝到了网络销售的甜头后,在范凡的建议下,公司又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了网络销售平台。“我们所有的海内外客户只要在这个平台上自主下单,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我们在节省人力的同时,也能拿到更精准的销售数据。”

       经过多年的产品研发、品质提升以及市场推广,甬岭数控刀具的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这对公司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人力下,实现产能翻番?“必须进行智能化改造。”范凡说,在甬岭,对于产品研发和生产线改造的投入是毫不吝啬的。从2017年起,甬岭就委托专业机构开发了MES系统着手智能化改造,一名技术工人可同时操控5台加工中心。通过这样的智能化改造,甬岭数控的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用工需求缩减了30%左右。

       在东部新区,甬岭数控占地面积50亩的新厂区正在建设,明年有望建成投产。“我们将引进10条全自动无人生产线,届时实现产能翻5倍,产品种类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范凡说,那里不仅是公司新的增长极,更是裂变发展的实现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