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规划及其他公告 |
发布日期:2019-03-25 10:23:4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国土局
温岭市CD020604地块建筑方案
设计说明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本地块位于温岭市城东街道开发区内,地块为五村村留地项目,西侧为百丈北路,南侧为沿河路,北侧为工业大道。项目总用地面积为54447.1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温岭市CD0206街区(CD020604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2、甲方提供由规划部门出具的界址图及规划指标、红线图等基础资料
3、采用现行国家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三、设计指导思想
1、根据商贸城的各功能要求,合理布置平面、合理组织流线、合理营造环境、合理控制造价。
2、温岭市CD020604地块作为城东街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与周边建筑有一个良好的对应关系。
3、处理好基地内建筑、绿化、开放空间之间的关系,使之与环境相协调。
四、总平面设计
1、规划布局
根据控规及业主要求,在该地块内保留原有4幢2层商业,沿百丈北路和工业大道转角新建一幢二层商业楼,建筑后退北侧工业大道15米,后退西侧百丈北路12.5米,后退原保留商业楼13.6米,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在三条道路上各设一个基地出入口,内部通过环形消防车道连接,符合消防要求。
2、交通流线及停车
本地块机动车停车方式为地面停车,停车方式为绿萌式停车和机械式停车,总停车453辆,还包括出租车19辆,装卸车位7个,等候车位6个,无障碍停车位8个;场地内的绿化对整个基地环境形成有较大影响,本设计以绿地为主,适当种植观赏性的树木、花草,丰富场地内景观。场地周边种植常绿乔木,车位做植草处理。
五、平面功能
地下一层:主要由泵房、消防水池等组成。
建筑一层:主要由商铺、门厅、消控室、中厅、自动扶梯、卫生间、楼梯间等组成。
建筑二层:主要由商铺、中厅、自动扶梯、卫生间、楼梯间等组成。
建筑三层:主要由商铺、卫生间、电梯、楼梯间等组成。
六、建筑剖面设计
建筑总设计高度:14.76米(结构)
一层层高:4.98米
二层层高:4.98米
三层层高:4.5米
室内外高差: 0.30米
七、建筑立面造型
1、本案的设计风格为现代风格,结合商业体特有元素,在造型上采用了简洁、大方的处理,外墙采用仿石涂料、玻璃体等建筑材料,组成一幢大方美观、富有韵律的综合商业楼。
2、在色彩处理上采用冷色系,力求简洁,使外立面大气庄重。
八、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 55053m2 | ||
总占地面积 | 28890m2 | ||
总建筑面积 | 57740m2 | ||
其 中 | 建筑面积 | 占地面积 | |
保留商业楼 | 34600m2 | 16800m2 | |
新建商业楼 | 20300m2 | 9650m2 | |
地下面积 | 400m2 | ||
立体车库面积 | 2440m2 | (不计停车) | |
建筑密度 | 52.5% | ||
容 积 率 | 1.67 | ||
绿化面积 | 11010.6m2 | ||
绿化率 | 20% | ||
机动车位 | 481辆 | ||
非机动车位 | 2636辆 |
备注:原已建商业一层层高6.0米,二层层高5.0米,容积率按(温政函[2016]25号文件)计算。
第二章 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1. 建设单位设计任务书
2. 现行国家规范和地方规定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201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33/1001-200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 JGJ138-2016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1)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CECS159:2004)
《建筑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J81-2002)
《碳素结构钢》 (GB700-2006)
《低合金结构钢》 (GB/T1591-2008)
《碳素钢焊条》 ( GB/T5117-1995)
《低合金钢焊条》 (GB5118-95)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GB/T 5313-2010 )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 (CECS200-2206)
《关于加强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建设发[2012]194号)
关于印发《建筑幕墙安全技术要求》的通知(浙建[2013]2号)
《转发关于加强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台建规转[2012]31号)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16年版)
台建规[2012]27号《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质量安全工作的通告》
浙江省和台州市相应的技术规程和规定
二、抗震设计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作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IV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65秒。主楼采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
三、设计所采用的主要荷载标准值
1、活荷载
使用活载按GB50009-2012执行。
2、恒荷载
(1)钢筋混凝土: 26KN/m³
(2)线荷载:4.7 KN/m
(3)页岩砖:14KN/ m³
3、风荷载
基本风压值:0.7KN/m²
地面粗糙度:B类
四、设计所采用的主要结构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
本工程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C30。
2、钢筋均采用HRB400钢筋。
3、±0.000以上所有内外墙均采用MU10页岩烧结空心砌块,M7.5混合砂浆砌筑。
五、结构设计说明
1、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本工程地上二层,局部三层,采用框架结构。以基础点作为上部结构嵌固层,楼、屋面均采用梁板体系。
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本工程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基础层采用ф500预应力管桩。
4、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第三章 电气设计
一、有关设计依据
1.有关规范标准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201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1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1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DB33/1092-2016
2.有关资料
甲方及建筑、暖通、给排水等工种提供的技术资料。
二、设计范围
照明、动力空调配电设计,防雷接地设计。
三、供电设计
1、负荷等级划分:消防用电为二级负荷;其他负荷均为三级负荷。
2、供电电源:电缆埋地进线。
四、防雷、接地系统
1、本工程按二类防雷建筑设计。
2、沿屋顶四周女儿墙装设接闪带,并在屋面上设不大于10mx10m或12mx8m的接闪网格。
3、防雷引下线利用柱子中的主筋,其间距不大于18m。
4、防雷接地、保护接地、计算机工作接地等合一,利用建筑物基础内主筋相互连接作为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欧姆。
5、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采用TN-C-S系统。
五、弱电设计:
弱电系统主要包括:电话通讯系统、电缆电视系统等。
第四章 给排水设计
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等。
二、设计范围
1、室内给水:包括生活给水、消防给水。
2、室内排水:包括粪便污水、屋面雨水。
3、室外给排水:包括室外给水、室外排水及室外雨水。
三、给水设计
1、水源:本工程水源引自城市市政给水管网,市政给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供水压力为0.30Mpa。
2、用水量计算
生活用水量: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约为6m3/d,最大时为0.9m3/h,
四、排水系统
1、室外排水
区块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废水一起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排水量取值按给水量取值的100%计,最高日排污量为6m3/d。
雨水量按温岭市暴雨强度公式:
屋面设计重现期P=10a,径流系数φ=1.0,降雨历时t=5min;室外设计重现期P=3a,径流系数φ=0.7,降雨历时t=10min。
2、室内排水
室内雨污分流、污废合流排水,屋面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放。泵房集水坑排水设潜污泵提升排出。
五、管材
1.给水主管采用内涂塑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
2.给水支管道采用公称压力1.6Mpa级的PP-R聚丙烯冷水管,热熔连接,阀门及配件为同厂配套产品。
4.消火栓管道采用热镀锌钢管,管径<DN80采用,丝扣连接,管径≥DN80采用沟槽连接。工作压力为1.6Mpa级。
6.与潜水泵连接的管道,采用涂塑钢管,沟槽式或法兰连接,地下室外墙以外的埋地管采用内涂塑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
7.排水管采用UPVC硬聚氯乙烯塑料排水管。外墙敷设排水管应具耐候性,生产原材料中应添加抗老化剂。
8.室外给水管管径<DN100采用内涂塑热镀锌钢管及配件,丝扣连接。管径≥DN100采用球黑铸铁管及配件,柔性橡胶圈承插连接。
六、消防设计
1、消防水源及用水量
消防水源引自城市市政给水管网,市政给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
综合楼消防水源为本建筑内地下室的消防水池。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25L/s,灭火延续时间2h,由城市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5L/s灭火延续时间2h,由消防水泵加压供水。
2、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1)室内采用临时高压制消火栓灭火给水系统。
(2)综合楼消火栓加压给水泵设在地下室水泵房内,共设2台消火栓加压泵,一用一备,互为备用。
(3)消防管道保证最低层消火栓处的静水压不大于1.0MPa。
(4)建筑物内各层均设消火栓进行保护,其布置保证室内任何一处均由2股水柱同时到达。水枪充实水柱为10m。
(5)消火栓系统设有两套消防水泵接合器。
(6)在屋顶设有一套增压稳压装置,保证系统最不利点静水压力的要求。
(7)消火栓给水加压泵由设在各个消火栓箱内的消防泵启泵按钮和消费那个控制中心直接开启消防给水加压泵。消火栓水泵开启后,水泵运转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中心和消火栓处。该消火栓和该层防火分区内的消火栓的指示灯亮。消火栓给水加压泵在泵房内和消防控制中心均设手动开启和停泵控制装置。消火栓给水备用泵在工作泵发生故障时自动投入工作。
3、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本工程最大室外消火栓用水量:25L/s,共在室外环网上设室外消火栓DN150。其间距不超过120m,距道路边不大于2.0m,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0m,室外消火栓沿消防车道布置。
4、移动式灭火装置
本工程需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的要求设置一定数量手提式灭火器。按建筑配置场所中危险等级,扑救A类火灾设置移动式灭火器,每个消火栓箱内设两个4kg装的手提式干粉磷酸铵盐灭火器(MF/ABC4)。
第五章 环保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城市区城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GB12523-1990)
温岭市环境保护局文件 温环备【2016】034号
二、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
对整个施工期而言,施工产生的扬尘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阶段,在本工程整个施工期间,要进行平整土地、打桩、开挖、回填、道路浇筑、建材运输、露天堆放、装卸等作业都会发生扬尘,其中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最为严重。
控制施工期扬尘的主要措施有:a、禁止在大风天气进行此类作业,以及保证施工场地的清洁;b、减少建材的露天堆放,以及保证建材一定的含水率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c、限制车速,这些措施能将扬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减少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施工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分为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施工车辆噪声。
机械噪声主要由施工机械所造成,主要产生于挖土机械、打桩机械、混凝土搅拌机、升降机等各类施工机械使用的过程。
施工作业噪声主要由一些零星的敲打声、装卸车辆的撞击声、拆装模板的撞击声等。
施工车辆噪声属于交通噪声,在这些施工噪声中对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机械噪声,考虑到施工噪声影响是短期的,只要注意调整施工时间等事项,尽量减少施工期间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严禁夜间施工,如有特殊情况需夜间施工的,应向有关部门报批,批准后,向周边居民公示,之后方可施工。
3、施工废水影响分析
(1)施工泥浆
由于温岭市地质表面基本上属软基土,地下水位高,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往往会产生大量含泥浆的地下水,应集中统一处理。
(2)生活废水
施工期生活废水主要为为施工人员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冲洗废水等,严禁将各类生活废水任意排放,必须在施工场地建筑简易厕所和化粪池,对施工队伍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含量高的粪便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4、施工期固废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施工期间开挖的土方、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施工过程中丢弃的包装袋、废弃的建材等生产垃圾。弃土需外运作城市建设的回填土方,并且在外运过程中,采用封闭式的运输车运输,防止弃土的散落,。生活垃圾送城市环卫部门处理,产生垃圾尽量回收利用,剩余部分与生活垃圾一起送环卫部门处理。
三、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污水将通过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污管,其对水环境影响不大。
2、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后引起的噪声主要为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级在62~70dB。噪声具有时段性,应禁止汽车进出时鸣号,由于基地进出的车辆不是很多,影响不是很明显。
3、固废影响分析
项目建成营运后只要与环卫部分协调配合,做好垃圾内部收集工作,及时将每日的生活垃圾清运,杜绝垃圾散落,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4、环保管理
设立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加强环保管理;加强对清污分流的管理和监督,防止生活污水未经治理直接排放;加强对固废的管理,严禁任意排放。
5、建筑设计
在总平面设计中,尽可能增大绿化面积,建筑与场地周边尽可能多的设置绿化带,通过点、线、面绿化一体设计,可降低噪声,净化空气。
6、给排水环保
(1)水泵选用低噪声水泵,并在管道上设置消声装置避振吊架,在水泵基座下设隔振器,基地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
(2)室外污水、雨水管采用HDPE波纹管,区块内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
7、电气环保
本工程自备电站设在地下室,自然进排风,专用竖井高空排烟机房内贴50厚的矿棉吸音板,大门采用防火隔音门,采用重型消音器,管路采用柔性联接等措施降低噪音至规定程度。发电机尾气采用排烟管高空排放。
第六章 无障碍专项设计
本项目无障碍设计实施的范围与主要内容:建筑的主要入口处、主要水平通道、楼梯、电梯、公共厕所、服务用房等。
建筑主要入口设置坡道,坡度满足规范要求。坡道与台阶面防滑。
主要通道宽度考虑一辆轮椅通行的需要,走道地面平整不过于光滑。
第七章 绿色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7-200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16
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15
浙江省《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DB33/1105-2014
二、项目规划
项目所在地温岭市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总的特点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为17.3℃,年平均降水量为1659.4毫米,无霜期约251天。本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东北偏北,夏季主导风向西南风。
灾害性风力为0.70KN/m2,暴雨量450毫米,最高洪水位为黄海高程3.2。地下水受气候影响明显,勘察期间下雨,故水位较高,地下水位在0.00~0.90m之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区经验:上部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在1.0~0.5m左右,承压水变化小。
1、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2、建筑场地应进行土壤氡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做相应的防治措施。
3、公共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4、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5、场地的绿地率不低于20%。
6、场地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7、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8、选址和场地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人员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9、场地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
三、建筑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2、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3、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4、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5、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6、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7、建筑室内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规定。
8、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dB(A),夜间不大于35 dB(A)。楼板和隔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
9、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
10、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
11、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12、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垃圾袋装化存放。
13、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第八章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1、本工程统一设置雨水回用系统。
2、雨水供水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分开设置。
3、雨水作为景观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在蓄水池中设置小型潜水泵供给。
4、雨水排放方式断接(既基地地面雨水与屋面雨水分开排放),雨水经海绵设施净化通过溢流口排至市政雨水管网;雨水污水分流排放;雨水回用将收集雨水作为水源,经过处理并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后,再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的设施,包括蓄水模块、蓄水池等。
5、雨水排放途径路面雨水—植物过滤—砂层过滤—雨水塘—多余部分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6、雨水排放途径:屋面雨水—小区雨水管道—集水池—绿化浇灌、场地冲洗/多余部分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7、污水、废水排放途径:生活污水—化粪池—排入市场废水管—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8、本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系数大于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