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召唤 | |
| |
拓宽后的山路,为山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白乐天的《春日》,生动描绘了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
十里坞根岭深处的大地山村,自然不会错过乡村振兴东风带来的花信。
30多年前,近半数村民走出大山,到江苏等地经商创业。现在这阵东风正试图唤回乡贤们助力山村产业振兴:利用高山移民后遗留下的数百间石屋开发民宿产业,投资上亿元把荒废的茶园打造成山林覆盆子种植综合体项目。
把废弃石屋变黄金
山路弯弯,好在全是相对宽阔的水泥路面。驱车从山脚下到村里需要十几分钟,沿途随处可见一些小块的梯田。
居民区以各个自然村为单位,分布在几座山峦的顶部,其间都有水泥路相连接。
大地山自然村属于大地山村的中心地带。在星罗棋布的百余间旧石屋群落中,赫然显现两处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宿。
“右边这处名为辰麓山庄的民宿是温岭一企业家投资建造的,共租了20多间旧石屋改造而成。去年年底建成后,现在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左边这幢民宿是村里的乡贤林于法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村党支部书记邵增荣告诉记者,“有了这两处民宿建设的带动,陆续有不少客商包括乡贤前来考察,他们对开发民宿表现出浓厚兴趣。”
邵增荣表示,今年全市三级干部大会提出要以全域景区化的理念和标准来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村景转变,推进资源整合、串点成线,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这为大地山村的振兴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大地山自然古朴,山林资源丰富,拥有500亩低丘缓坡,全村332户中已有304户移民到集镇各处,空置的石屋可以加以利用开发。目前,正委托省城一家设计单位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68岁的村民林荣德受雇负责辰麓山庄的日常打理。他告诉记者,老板常在双休天带着亲朋好友来此居住,不过平时常有一些外来游客想住这儿,当听说还没对外营业后只得黯然离去。
林荣德还是村里的老支部书记,谈及村里的历史,他如数家珍。大地山处于“十里坞根岭”深处,以前是“靠山靠不住,靠地也靠不住”。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初期,便陆续有村民走出大山,到外省市打拼,主要从事五金工具经销。现在大地山人在江苏一带卖五金出了名,前些年江苏常州的五金市场前来招商,把广告都打到了山上。
富起来的大地山人对改善生活品质有了更高需求。2008年,通过镇里的协调帮助,首批约90户村民搬迁至集镇的移民安置区居住;2011年,又一批约90户移民至山下;其间陆续还有120余户自行在镇里购房。
蔡梅姐、李梅领夫妇住在西山下村附近的大地山移民区。儿子蔡永兵在天津办企业,把江苏常州的五金店铺交给孙子打理。老夫妇俩闲来无事,每天领些鞋头加工。蔡梅姐笑着说,别看山上住的都是老年人,其实山下情况也差不多,年轻人平时大多在外经商。
“逢年过节,大家一般都会回来,像我们家一回来就有七八口人,从儿子到两个曾孙,四代人呢,热闹得很!”李梅领一边做着手工活,一边乐呵呵地说,“今年春节,儿子回来时看到山上变化这么大,就对我们说,想把山上的老房子修整得漂漂亮亮的,大家也常回山上住住。”
邵增荣说,尽管移民了,但大地山人对山上的旧石屋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毕竟当初大家都是从溪坑里担来石头,自己动手一块块垒上去的。现在山上只住着28户老年人,几乎成了空心村。如果民宿产业能够发展起来,村民回流、游客进山,大地山将会是一派繁荣景象。
这不仅是邵增荣的理想,更是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夙愿。近年来,村里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取得村集体收入600万元,一举从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变为坞根名列前茅的集体经济强村。去年,村两委花费100多万元,对5公里长的进山道路进行拓宽改造,从原先的3米宽拓至五六米宽,车辆能双向通行,从此不再堵塞。同时,土地整理后腾出了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这些举措,为村里的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英雄岭”历史光辉闪耀
大地山可以算是“十里坞根岭”的交通枢纽,以前坞根人去温岭县城、温西街赶集,必须打这里过。
林荣德指着南边远处的一座山峦,说那儿属于大岭头自然村,有一条红军路,既是当年红十三军二师战士转战坞根、温峤、城南的交通要道,据传还是明朝戚继光抗倭战斗过的地方。
告别林荣德,我们前往大岭头探寻。
一条东西走向的羊肠小道在山林间穿越而过,东边自是通往温峤和市区方向。87岁的叶香春阿婆介绍,这就是红军路。
路边有一座凉亭,是村民自发筹资建造的。亭中有一口井,名唤“磨刀井”,井边立有一石碑,上面记载着:明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廿五,倭寇五百余人乘船五艘自隘顽(今岙环)登陆,经坞根图犯温州。戚继光闻报,连夜出兵埋伏坞根岭,并率将士在此井磨刀,激励士气,军心大振。次日,倭寇进入坞根岭,戚军待其过半,四面出击,消灭倭寇六十余人。接着分兵追击,全歼倭寇。后人为纪念戚继光抗倭事迹,把这口井取名为磨刀井。附近还建有戚将军祠。
叶香春说,这口古井常年不干涸,2004年大旱时,周边的水井都见底了,而这口井依然能取水。
“这里有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值得纪念。”邵增荣表示,“镇里正准备斥资修缮这条红军路,把红军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留传。这些光辉的人文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生动的灵魂。”
山村飞回金凤凰,产业振兴有望
从大岭头自然村回来的路上,邵增荣指着一处简陋的两间二层平房说,这户人家可不得了,一门双博士。
房子的主人林春桔正在附近做小工,双博士指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长子林荣呈,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的博士后,回国后在中科院工作,担任植物研究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次子林荣宏,曾在美国雪城大学生物医学与化学工程系任博士后副研究员,现就职于美国能源部。
林春桔说,两个儿子都很孝顺,每次回家时都坚持要住山上老屋,跟他们的祖母住一起。他们说,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这份情从来都不敢忘。
今年春节期间,林荣呈回了趟大地山,邵增荣与他相谈甚欢,并希望他多关注山里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项目方面多给予指导帮助。林荣呈欣然应允。
从林春桔家出来,不远处是大地山村小学旧址,校网合并后这里改建为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大地山村小学是个光荣的地方,曾在这里就读的除了“一门双博士”,还有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乡贤。比如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志赟,目前他正与村里的另一名乡贤合作开发机器人项目。
小山村飞出去这么多金凤凰,让大地山名声在外,村里村外的人都笑称这里风水好。众多的投资商包括乡贤不仅对石屋民宿产业感兴趣,也很看好农业项目。目前村里已建有百亩百合花田、百亩家庭农场等项目。
镇宣统委员叶伟建主管乡贤工作,他说,去年镇里重点联系的一位乡贤看中了大地山的一处废弃茶园,经过多次考察和交流,对方准备投资1亿多元,打造一个山林覆盆子种植综合体项目。
“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叶伟建表示,“目前镇里已与投资商签订了山林覆盆子种植综合体项目框架协议,并正在做规划设计,接下来将进入实施阶段。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我们通过乡贤联谊会这个平台,把党委、政府的政策信息传递出去,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以家乡话、家乡情来感染乡贤,吸引他们回归发展、报效乡梓。”
两处白墙灰瓦的民宿隐于山林之中。
大地山的旧石屋。
山下的移民区(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