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乡村振兴分析研究 ——以民益村、峨嵋山村为例

发布日期:2018-10-18 14:20: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林局区域办

字体:[ ]
分享至: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表明了党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各级建设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本要求。而作为农业部门的重点工作,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选择在温岭市具有普遍性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村——位于东部平原的大棚葡萄主产区滨海镇民益村和位于西部山区的温峤镇峨山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1.村级基本情况

1.1滨海镇民益村 滨海镇民益村位于温岭市东部沿海平原,地貌平坦,海拔程在2.3-2.6米,土壤肥沃,村内河网阡陌交叉,适宜各种农产品的种植。全村共有耕地1050亩,其中大棚葡萄856亩,其他各类瓜果蔬菜194亩。作为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的核心生产地,民益村大棚葡萄收入占全村农业产值的80%以上,农人均收入在滨海名列前茅。拥有滨海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有限公司、民珠葡萄合作社滨藤葡萄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农业企业。

1.2温峤镇峨山村 温峤镇峨山村位于温岭市西部山区,村内以山地为主,海拔200-400米,全村有林2018亩,农用地520亩,其中蓝莓300亩,桃园85亩,柑橘类50亩,其他如猕猴桃、杨梅等果蔬100多亩,全村拥有亚源蓝莓家庭、峨嵋鼎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风之谷蓝莓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农业企业。村内山体峻秀,石屋古朴,原有森林古道连接温州台州,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2.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2.1民益村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滨海镇是温岭市农业大镇之一,葡萄产业是农业支柱产业,而民益村作为滨海葡萄产业的先发区和核心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秀的技术人才,良好的发展方式,便捷的交通条件,便利的农业基础设施等,都为农业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2.1.1葡萄产业基础深厚。滨海镇葡萄产业在2000之后迅速发展壮大,是温岭主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全镇大棚葡萄种植面积达2.5万亩实现产量3.5万吨,年产值3.8亿是全省最大的乡镇级大棚葡萄生产基地。民益村在2011年就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民益村是滨海镇最早引进葡萄种植的一个村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有农户开始葡萄种植,在上世纪90年代首先开展大棚种植实验并取得成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此带动更多农户投身葡萄产业从而促进全镇葡萄产业在进入2000年之后的大发展,形成滨海农业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2.1.2葡业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由于先发优势,民益村的葡萄种植户较早的掌握了大棚葡萄的种植技术;而随着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地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被吸引,进一步地提高葡萄从业者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葡萄产业效益的大幅提升,促使当地政府业务部门加大了培训力度,种植技术不断创新。目前,全村拥有从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到农民高级技师等各类技术人才50多名,其中多人获“台州师傅”“温岭师傅”称号。

2.1.3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全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进排水渠道建设良好,机耕道路全面硬化,葡萄园内全面实施肥水同灌,小型翻耕机大范围推广。

2.1.4区位条件优势较为明显。全村居民点较为集中,葡萄产业集聚且几无工业污染,生态优势明显。由于滨海镇是温岭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相关的资金人才和土地要素资源集聚明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坦龙线225省道沿海高速公路台州绕城高速区域性交通设施都已建成通车或即将建成。

2.2民益村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2.1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升,葡萄种植成本随之不断提升,具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每工日达200——400元,每亩土地租赁费达3000多元,仍旧采用旧有的一套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的种植模式将难以为继。把农业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加快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葡萄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2.2自然灾害频发。一是经常受台风影响,尤其对设施农业危害更大,尽管广大葡萄从业者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的避灾栽培措施,但缺乏系统的总结提高集成;二是连阴雨影响,主要集中在葡萄成熟季节的56月份,造成葡萄裂果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下降;三是“倒春寒”的影响萌芽期葡萄容易冻死冻伤。为适应多变的气候条件,迫切需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设施,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3品度建设力度不足。全村拥有“滨珠”“民珠”“滨藤”等商标,仅有滨海葡萄合作社的“滨珠”品牌知名度较高,多次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也是省级著名商标,其他葡萄品牌缺乏知名度,且使用范围不广,在本地也没有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葡萄的销售方式,大部分都是经销商上门收购,经销商往往使用其自主品牌,不会使用当地品牌。同时本地尚未形成高端化精品化的自主品牌营销渠道。

2.24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滞后。当前,葡萄产业加工率较低,主要以鲜食为主,缺乏下游产业,农业的产业链较短,资源优势不明显。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建设明显不足,以经销商自行托运为主,且交易的集散地分散,无统一的交易场所。

2.3山村发展优势分析

2.3.1旅游资源丰富。村内建筑以石屋为主,建筑风貌相对保存较好,村落格局完整,肌理清晰,在温岭范围内具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和价值。村庄周边农田与山体环绕,乡野景观保存较好,营造出闹中取静的氛围。作为温岭西南生态休闲旅游线的重要节点,串连周边的方山南嵩岩景区上保山景区,促进整个区域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

2.3.2历史文化景观基础较好。峨山村入选2018年度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村内陈氏祠堂历史悠久,祠堂前有两颗至今已达800多年的罗汉松,相传古代有尚书隐居于此,村内建有“尚书坊”牌坊。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

2.3.3生态环境优美。峨山村依托山体远离城市喧嚣,同时村内已有部分人口外迁至中心城镇或外出经商,常住人口较少,村内无第二产业,不存在工业污染。村内土壤,水源都未受污染,适合生产高品质无公害农产品。

2.4山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2.4.1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峨山村现有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各1但规模不大,种植面积的只有200多亩同时未形成产业集群。蓝莓、桃等品种尽管在温岭是新兴产业,但未形成规模优势,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只有初级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短,缺乏附加值产品。农产全产业链未形成,各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与其他产业形态的对接和融“产加销”一条龙的运营机制组织机制未形成。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足,峨山村在2010年前农业产业无鲜明特色,只有农户零星种植的部分果蔬,在2012年开始引进风之谷蓝莓以后,农业产业才开始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年限短,缺少底蕴。造成对农业投入的相对不足,地方财政资金扶持有限,总量小且分散。同时,金融支持的力度也明显缺乏。

2.4.2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4.2.1古村破坏现象仍然存在。古村虽整体格局保存较好,但经过近二十年的农房翻建,古村风貌、空间肌理以及历史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受制于大量的旅游人口涌入,火灾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2.4.2.2配套设施缺乏,人居环境品质不佳。由于峨嵋山村现有常住村民较少,导致各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不足,不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2.4.2.3保护与发展存在较多缺口与限制。峨嵋山村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及土地等政策配套,但目前存在较多缺口和限制,处境尴尬,如有保护意愿但缺乏资金投入,有资源条件但缺乏政策配套(农房产权置换等),有发展空间但缺乏土地指标等。

2.4.2.4旅游交通存在一定拥堵。村内主要道路为环村路,宽度为 4-6 米,路面为水泥路面,但两侧缺少步行空间。村庄内部有大量步行通道,宽度为 1-2 米,部分通道没有进行硬化,下雨天容易形成泥泞,影响行人行走。随着旅游开发日益推进,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量逐年增长。受制于地形限制,目前进出村庄只有唯一的一条通道,通行能力极为有限,旅游高峰期经常形成拥堵,且村庄内部缺少对应的停车场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乱停乱放现象

3.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3.1民益村的发展措施和对策 

民益村的单一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深厚,发展规模较大,实现产业振兴就应加快转变葡萄产业发展方式,着力培养技术人才,多途径延长葡萄产业发展链,进一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促进葡萄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3.1.1推进葡萄产业化发展。发挥大棚葡萄产业优势,着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改良品种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强化营销做大品牌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产优势。以早熟、优质作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阳光玫瑰、夏黑、巨峰、鄞红等优良品种,全面提升果品质量及档次,推广应用新技术,大力实施双膜覆盖环剥等早提质栽培技术,全程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改造低质低产葡萄园,提升葡萄大棚设施,进一步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进一步发挥滨海葡萄合作社的带动效应,发挥农业智慧示范基地的辐射效应,推动葡萄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

3.1.2创新发展葡萄种植模式,一是提升大棚设施,全面建设标准化钢棚突出本地葡萄早熟优势,实现“提质、避灾、增资”三大目标二是加快智慧农业发展,以滨海葡萄合作社智能化大棚葡萄园为依托,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葡萄生产领域。三是发展循环农业,以葡萄残枝利用为载体,运用已有的成熟资源化利用模式,大力推广“葡萄——食用菌——葡萄”,“葡萄——食用菌——”,“猪————葡萄”等模式。四是加快机器换人进程,重点提高葡萄翻耕、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机械化程度,加大对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力度。

3.1.3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依托滨海葡萄合作社培训基地,加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横向联系,沟通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以温岭市葡萄协会为载体,重点开展农业品营销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的技能培训。以合作社、农业企业为载体,吸收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提升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吸引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经营,吸收现代管理先进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企业提升葡萄产业整体优势。

3.1.4拓展葡萄产业流通渠道。一是推进订单农业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等流通模式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等,促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三是积极引导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借助综合性的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和淘宝、天猫等国内大型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销售。四是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借助当地政府力量,利用当地便捷的交通条件,建设融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农产品综合性集散中心五是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利用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仓储、冷库设施,建设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3.1.5推进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参加省内外产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打响品牌,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培育自主营销渠道。二是提升产品质量,培育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对全进行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三是争取政府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扶持。四是加快葡萄标准化体系建设,借助上级专业部门的力量,完善修订葡萄生产、贮藏保鲜、灾害防控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和地方标准,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需要葡萄生产标准化体系。通过项目扶持和技术指导,推进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推广,依托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全葡萄标准化生产。

3.1.6推进农旅融合通过村庄整治,村庄环境整洁有序,全村建有沿河游步道、标准化生产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园,依托滨海农业观光园的辐射,可适度发展采摘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

3.2峨眉山村乡村振兴的发展措施和对策

峨嵋山村乡村旅游的总体定位为:温岭台地式传统村落,融生活居住、传统风貌保护、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村落。以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辅以都市观光农业。形成“一心两轴、六区多点”的格局,对现有的建筑风貌进行保护修缮,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村庄格局。一心:即入口公共服务核心。两轴:即东西向的功能联系轴和南北向的文化拓展轴。六区:分别是入口公共服务核心所在的入口形象区和游客主要活动的农家休闲区、公共活动区、家庭活动区、田园体验区,以及今后本地村民常住的高台生活区。多点:主要是对现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进行梳理后形成的多个旅游景点。

3.2.1农业发展途径。峨嵋山村农业产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产业优势不明显,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还是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围绕乡村旅游开展,重点发展精品农业,走品种多样化发展之路,在原有的蓝莓、蜜桃、柑橘、杨梅、猕猴桃等品种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引进蜜梨、火龙果等产品种植,延长观光、采摘的时间,同时积极开发适合旅游的初加工农产品。

3.2.2推进村庄建筑整治。根据村庄现状,综合考虑建筑现状和建筑质量,对村庄建筑进行分类整治。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维修改善,针对传统建筑进行不改变外观风貌的维修,对其内部生活设施进行改善;二是整治,对于与传统风貌不协调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或质量较差同样具有较高价值的建筑,采取较大幅度的整修改造;三是拆除,对于与历史风貌不协调且价值不高的建筑,进行拆除;四是新建,主要是为了服务旅游开发的建筑。进行维修改善的建筑,应当对其立面、屋面、平面布局维持原状,残损严重的应根据原遗留样式恢复。进行整治的建筑,将平房改为坡屋顶,屋面全部改为小青瓦,门窗颜色统一为暗黄木色或灰色,砖墙喷涂仿石涂料或拼贴石材,去除原建筑外立面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构件及装饰,对于空调、太阳能、水箱等统一设计安装位置。

3.2.3改善交通条件及配套设施。为减少道路交通拥堵,将主干道即环村道路拓宽至6米,路面为沥青透水路面,两侧局部加装护栏。入户道路不足3米的改为3米,全部改为石板路面。步行通道一般为1.5米,泥土裸露路面覆盖石板。对村内两条古道采用大块鹅卵石修复。同时在山脚下设置大型停车场,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限制车辆进入村庄内,在山上利用空地设置生态停车场。对现有路灯全面改造,使村庄道路路灯全覆盖。

3.2.4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依托陈氏宗祠、尚书坊、寺庙、农田、山林等现有资源,深入挖掘峨嵋山村的农耕文化、隐士文化、书院文化、禅修文化。新建峨嵋山村思源书院,设置尚书文化馆、农耕文化馆、文化大讲堂、文艺创业孵化基地等。

3.2.5创建农业体验园。依托峨嵋山村现有农产品基地,创建融农业科普知识、创意农业体验、农业文化教育、农耕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农业体验园。倡导“体验农耕乐趣、学习农业知识、提升健康品味、享受绿色人生”生活理念,为都市人群提供亲身参与农业生产的乐趣,让孩子感受和农业“接触”的快乐。可以设置蔬果采摘、种植体验、农业知识科普等项目。

3.2.6大力开展农事节庆和文化演艺活动。完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加强文化供给。如举办“蓝莓节”、“蜜桃节”、农民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体育赛事及传统节日节庆活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