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根繁才能叶茂

发布日期:2017-07-13 09:32: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岭日报

字体:[ ]
分享至: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近年来,我市抓重点、抓特色,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奠定了非遗保护基础,搭建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架构,促进了非遗保护向纵深发展。

  

  一场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市非遗抢救保护成果展示活动

  

  6月10日当天,市文广新局在石夫人峰下的职教城体育场、五龙山公园举办了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暨非遗项目考核汇报演出、“非遗集市”等活动,共庆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五龙山公园举行的“非遗集市”,展示了民间锣鼓、温岭提线木偶戏、温岭海洋剪纸、活字印刷术、灰雕、鲎壳画、温岭草编技艺等项目。而在市职教城体育场内举行的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暨非遗项目考核汇报演出则更为精彩,石塘镇红旗村的滚鱼、松门远景舞九狮、上王舞五兽、六份五兽、三星舞狮、城西吴岙舞龙,让观众见识了温岭各地丰富的闹元宵灯舞、舞龙舞狮文化。此外,道情、天皇花鼓、殿下莲花、洒尺、邱家岸锣鼓和渡首锣鼓等,风格各异,让人赏心悦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滚鱼这一项目,它是中断了近40年后被重新挖掘抢救回来的。

  

  这一近十年来规模最大、最热烈的全市非遗抢救保护成果展示,引发广泛反响。对于当时的活动盛况,许多到现场观看过、体验过的市民可能记忆犹新,而未到现场的人们,也能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等各种传媒了解一二。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有关非遗保护传承这一话题,在报纸、电视上也更受人关注。

  

  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斐然,三大保护体系逐步建成

  

  早在今年年初,市政协就将非遗保护传承作为重点课题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港澳台侨和文史委重视做好落实工作,从4月份开始,就联合市文广新局组织政协委员赴石塘、石桥头、箬横、新河、大溪等地,调研温岭特色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情况,梳理形成了初步调研成果,并在6月10日,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现场观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暨非遗项目考核汇报演出、“非遗集市”、图片展等活动。6月23日,市政协副主席林文鹤带队,赴石塘、箬横、石桥头等地,专题视察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从调研中得知,我市拥有独特的山海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藴,形成了海洋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石文化等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7年6月,我市共拥有大奏鼓、石塘七夕习俗2项国家级项目,温岭海洋剪纸、泽国三月三、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温岭石雕、温岭洞房经等12项省级项目,米塑、舞九狮等41项台州市级项目,以及151项温岭市级项目;有省级各类非遗基地6个,各镇(街道)分别拥有3项~23项不等的代表性项目。

  

  记者从专题视察过程中了解到,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本着“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抓重点、抓特色,制定和釆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具体表现在:逐步落实政策、机构、资金三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政策保护方面,早在2007年4月,市政府就成立了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8月下发了《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从政策制度上保证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机构方面,2008年,设立了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9年9月,经市编委批准,撤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温岭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协调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至今合建综合展示馆1个,草编工艺展示馆、王氏大花灯展示馆等镇(街道)非遗展示馆13个。资金方面,2011年至2016年市级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到282万元,切实担负起人口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

  

  逐步建立项目、传承人、基地三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架构。2004年开始“民间民俗资源普查”,2007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掌握了我市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我市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制定非遗保护规划,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面临濒危的非遗项目,基本建立两级非遗名录体系,健全了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和扶助体系。目前已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3人,台州市级24人,温岭市级78人。我市还注重传承基地和教学传承基地建设以及文化礼堂非遗融入,培育扶持非遗特色文化礼堂11个,建立台州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2个,使非遗整体性保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着力推行宣传、培训、传承三项机制,促进非遗保护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市文化职能部门组织力量,共编写出版《温岭记忆一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石塘七夕习俗》《太平遗韵一温岭非遗集粹》等非遗普查系列丛书12本,数量为台州第一。利用各种节日,开展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共举办各类展示、交流60余场次,委托省电视台拍摄非遗专题片10部,并通过课堂、温岭广播电视台及非遗展示厅展示,民间文艺家协会刊物、微信自媒体刊发等渠道,使民间文学、方言得到较好传播。召开全市保护培训会议以及相关讲座,探索“项目化签约”传承新思路,完成“温岭洞房经”“殿下莲花”签约传承,和5个学校签订“蓝印花布、根雕、滩簧、大奏鼓、小人节”等项目传承协议,取得成效。2013年,市文保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连续两年来,温岭参加全省非遗保护典型经验交流。

  

  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仍有不少短板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研中也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和内容上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并呈现衰退、消亡的趋势;一些非遗项目并非高盈利项目,年轻人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使得一些绝技面临失传的可能。

  

  当前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形势不容乐观。市政协调研组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非遗保护机制尚不完善。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制7人,其中非遗仅2人,负责全市非遗保护工作。2012年,市文广新局重新三定方案,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科(人员兼职)。但各级政府、非遗保护责任单位、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的有效机制尚未健全,编制不足,力量薄弱。二是非遗保护氛围不浓。有些群众对文化遗产不甚了解,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的事情、政府的事情等模糊认识。特别是有资格、有能力担当非遗保护责任的单位(有法人资格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基本上是由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作为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传承,存在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位一体保护的短板。三是非遗场馆建设步伐缓慢。温岭作为一个人口大市,目前尚没有建设非遗馆的计划。四是非遗研究和利用尚待深入。对于如何发掘传统文化遗产内涵,以更多样、更有效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更充分地发挥非遗的社会教化和创新功能,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于“人”

  

  今后,温岭如何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如何解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6月23日下午召开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和市府办、市委宣传部、市农办、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等单位分管负责人畅所欲言。

  

  “非遗保护要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非遗保护要有高精尖人才,一个金字塔形结构的人才队伍,要加强顶尖人才的培养。”“非遗保护很必要,怎么展示出去,让非遗活在人民中间,起到文化化人的作用?非遗日集中展示很好,非遗馆如果暂时建不起来,可以找个场地展示。温峤温岭街修复了多个四合院,可以在四合院内将一些内容放进去,既丰富老街内涵,又展示温岭的非遗项目。”与会的政协委员等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他们表示,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分类施策,使非遗传承有深度,融合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深入群众,使非遗保护有生命力、有认同感,让非遗保护工作接地气;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让乐意做好传承工作的传承人有信心做下去。

  

  市文保中心副主任邵银燕透露,今后要加强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工作,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一些没有很好开展传承工作的传承人,将退出传承人队伍。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等一些单位的同志认为,实际上,众多的非遗项目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运用得当,在今天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像温岭滩簧,张宝祥先生创作了《道德模范郭文标》这一节目用温岭滩簧演唱,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还在上级比赛中获奖。像国家级非遗大奏鼓,在旅游工作中发挥作用更明显,大奏鼓已成为温岭的一张金名片,经常在曙光节等一些场合出现。外国专家们来我市参加项目评审,看到大奏鼓表演,其中一位英国专家深受吸引,情不自禁加入进去跳了起来。还有像船模,石塘绿道导览牌就是仿船模的,有一些民宿中也有船模展示,受到游客欢迎。长屿硐天文圣硐则将温岭道情、采石号子等温岭民间艺术作为演出内容,受到游客欢迎。还有像温岭草编帽、白鲞等制品,作为旅游产品也很受欢迎。这说明一些非遗项目的产品可以转化为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传统的东西可以吸收新鲜的营养。

 

 

                        石塘小人节活动。                          提线木偶戏。

 

 

                       王妙青在制作灰雕。                      石桥头王氏大花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