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岭提线木偶戏:月落重生灯再红

发布日期:2017-06-09 08:59: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岭日报

字体:[ ]
分享至:

 

  提线木偶戏,又称悬丝傀儡,温岭人俗称其为“挈木头”。虽然温岭木偶戏(提线木偶)早在2009年6月就已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温岭县木偶剧团解散多年,虽然有心人有心恢复,几年前,却是只听锣鼓响,不见人出场。

  

  不过,记者从市文保中心获悉,经过半年多的抢救,温岭提线木偶戏有望复出!6月10日,温岭提线木偶戏将亮相温岭市庆祝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演出中。

  

  前些日子,记者在提线木偶陈列室见到胡纯鸿、金明才、阮素琴、陈友娣、沈春美等人,77岁的胡纯鸿是原温岭县木偶剧团老艺人,东海曲艺俱乐部的金明才先生也曾为县木偶剧团工作,是抢救温岭提线木偶戏的热心人,阮素琴是金明才先生的学生兼搭档,常一起演出方言快板等节目,陈友娣、沈春美则是戏曲票友,经常在舞台上登场。

  

  原来,阮素琴、陈友娣、沈春美等是向胡纯鸿老师傅学习提线木偶戏的。在其后,记者又作了采访,了解到温岭木偶戏、提线木偶剧团的发展简史,以及为抢救提线木偶戏所做的努力。

 

胡纯鸿(左)指导操纵木偶。

 

  温岭曾经有多种木偶戏

 

  据陈列室内资料介绍,木偶戏在我国源远流长,2005年5月,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的木偶戏有100多年历史,清朝的时候,从福建传入玉环,再从玉环传入温岭。民国时,温岭有5个家庭组成木偶演艺班,有牧屿的布袋木偶班、琅岙六份的提线木偶班、石粘南山蔡家的杖头木偶班。他们在农村各地庙会、保安道场、庆典场合等演出木偶戏,唱腔有乱弹、婺剧、词调、越剧、京戏等。1952年,温岭县人民政府要求民间戏曲艺人进行统一登记,当时县文化馆王定玉主持组织木偶班,牧屿班和琅岙六份班合并。1956年,将原一尺多长的木偶改成两尺多长。1957年3月12日,经审查获得温岭县人民委员会颁发的浙江省民间职业曲艺、什艺、傀儡戏登记证,登记名称为温岭县提线剧艺团,负责人为陈梦麟。1964年招收了郑小珍、陈荷娟、叶玉兰、梁夏芬等5个提线女演员,温岭木偶戏从此兴旺发达。但在特殊年代,木偶被烧毁。直到1979年,县文化局做出决定,恢复县木偶剧团,由陈宝玉负责,召集原剧团老艺人,重新制作木偶,又招收杨雷、曹君瑛等一批年轻演员,学习提线技艺及后场伴奏。温岭木偶剧团演遍城乡各地,演出剧目以神话剧为主,有《水漫金山》《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白蛇传》《牛郎织女》《包龙图》《走麦城》《抛瓶舞狮》等。但到1982年,木偶剧团和县越剧团合并,后来剧团解散,原艺人去世的去世,改行的改行,温岭提线木偶戏从此消失。

  

  温岭提线木偶戏曾经巡演省内各地

  

  谈到温岭木偶戏的历史,胡纯鸿先生颇为感慨,他说:“我爷爷开始就是演木偶戏的,他那时候是手捣布袋戏,就是布袋木偶,到我这一代就已改为提线木偶。过去,提线木偶戏经常在人家道地头唱,庙里做保安道场时唱。”他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大概是1958年、1959年,在金华演出时,夜里,来看木偶戏的人,每人拿着一把篾,长长的,据说这种篾是用盐水浸过晒干的,可以点较长时间,当作火把照明用,当地人称之为“火照”。看完木偶戏后,这些山民就一人一根火照沿着山路回去。而冬天在绍兴农村演出时,当地人则戴着毡帽,一人一只铜火炉前来看戏。此外,当时的温岭县提线剧艺团还跑了遂昌、富阳、衢州、桐庐、黄岩、临海、三门等地。1966年,木偶剧团曾改演时装戏,有《半夜鸡叫》《解放一江山岛》《智取威虎山》等剧目。后来,温岭县木偶剧团恢复后,也到各地巡演过,1980年曾在天台剧院连演半个月时间,剧院组织联系学生前来观看,票卖3分、5分一张。那个时候,木偶演的抛瓶、狮子舞节目很受欢迎。木偶滚狮子,就是两个木偶装上狮子皮,像人舞狮一样,在台上表演,表演结束,脱下狮子头、狮子皮,并表演出很吃力的样子,让观众感觉到很有趣。

  

  金明才与提线木偶戏的不解之缘

  

  金明才之所以如此热心抢救温岭提线木偶戏,是因为1979年温岭县木偶剧团恢复时,当时在温岭县轴承厂工作的他,受邀为木偶剧团制作舞台,购买音响、灯光。他用角钢焊接了演出舞台,并到上海去买灯光等设备,虽然后来没有正式进入温岭县木偶剧团工作,但因为这段经历,从此与提线木偶戏结下不解之缘。

  

  去年,为抢救温岭提线木偶戏,金明才和阮素琴等人跑遍了温岭,遍访老艺人,征集有关资料。他从一位老艺人口中获知线索,太平街道学前头原温岭剧院这里,曾有人收藏温岭县木偶剧团的一批木偶,打听后才知,这批木偶被卖到了路桥。根据这个线索,去年农历十二月,金明才等又跟踪到路桥,将这批木偶买回,经过修复,使其尽量保持原来的风貌。此外,还新做了4个木偶。在陈列室内,现在就有小生、小旦、老翁、老妪、包拯与张龙赵虎、七品芝麻官、猪八戒、沙和尚等。

  

  在市文保中心的支持下,金明才等收集了相关资料,制作了展板,布置了木偶,建立了这个温岭提线木偶陈列室,并请胡纯鸿老先生来传授提线木偶操作技艺。如今,第二代传承人只有寥寥几个人了:提线表演的,还有泽国牧屿的吴启玉,今年89岁了;后台鼓板则有新河上应的颜夏松,92岁了。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和抢救,真是迫在眉睫!

  

  希望出人出节目 进校园进农村

  

  “过去,提线的线是丝线,现在用的是尼龙线,孙悟空有25根线……线多的角色,表演时,有时候还要用牙齿咬牢(其中的一些线),或者套手臂上……”提线木偶的表演,要通过提线的操作,使木偶像人一样动起来,同时,操作者口中还要唱念道白,不经过一番苦练,着实是不容易掌握的。阮素琴就感觉,学这个,在短期内要学好,挺有难度,要不然,怎么叫艺术呢?哪里能速成呢?她说:“只有捉闲捉息去学去练,手熟了后,才能将木偶角色的情感演出来。我们希望,在这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演出后,能有人来学提线木偶戏。”

  

  为了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演出,金明才特意写了一段快板《老倌老太望戏开》,将由提线木偶演出。他说,这次演出后,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市里支持,以后有人能来学一些剧目,或者新排一些节目,出人出节目,走进校园、走进农村演出,这样,温岭提线木偶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有可能传承下来。

 

           

       胡纯鸿整理提线木偶。        温岭木偶戏是台州非遗代表性项目。

          

栩栩如生的木偶。                   登记证复印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