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MB1501720C/2017-556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17-05-16
- 发布单位:
- 市卫计局
2009年卫生工作思路
2009年卫生工作思路
2009年我市卫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新医改方案精神,围绕创建卫生强市,构建和谐卫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夯基础,严规范,求创新,促提高,努力在农民健康工程、医疗服务质量、公共卫生能力、卫生队伍形象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健康保障能力。
一、抓改革机遇,提高卫生顺势应变素质
当前,我市卫生工作面临投入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人员素质低、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低等诸多发展难题。2009年,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将出台,国家确定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把卫生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将重点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援四川卫生重建任务艰巨,我市创建卫生强市也势在必行,等等因素都对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给卫生工作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是对我们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作为改革主力军的卫生队伍不能消极等待、被动依靠,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紧抓机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有效应对相关改革试点工作;要夯实基础,早做准备,顺势应变,多路并进,全力争取国家支持项目;要精心筹划,选准项目,克难攻坚,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
二、抓巩固完善,提高农民健康工程水平
1、注重质量抓好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力求体检项目完整,避免体检走过场,搞形式。狠抓服务跟进工作,对检出有健康问题的对象加强追踪服务,进行健康干预,真正达到“无病早预防、小病早发现,大病早治疗”的目的。
2、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努力完成与省、台州市中心交换平台的对接,实现在台州市内医疗机构住院直接刷卡报销,在浙江省内实现医疗数据自动传输交换,简化省外住院报销手续。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机制。
3、讲求实效,深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团队制度。坚持“责任分区,团队合作,项目服务、绩效管理、综合促进”的原则,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树立服务品牌,努力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新的提高。
三、抓基层基础,提高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1、开展“公共卫生规范年”活动。深化公共卫生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监督协查、爱国卫生等综合的公共卫生职能,开展公共卫生所档案管理达标活动,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卫生监督分所规范化建设。在2008年监督分所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卫生监督分所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分所硬件装备建设,同时强化制度管理、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文明执法办案机制。
2、开展“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年”活动。建立公共卫生人员年度学习学分制。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并实行学分制,开展年度考核。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走下去和送上来的办法,对全市公卫人员分层分批开展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和新业务知识考试,提高公共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完善各类预案,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全面提高应对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重大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等应急处置能力,严密防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以专项整治为抓手,确保职业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认真落实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履行各项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学校食堂的量化分级管理和“五常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首次告知、再次处罚”的卫生监督执法措施。继续开展“五小行业”、“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工程建设”等整治和监管,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成效,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加强职业卫生、食品、饮用水和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确保学校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等安全。
4、巩固创卫成果,探索卫生创建新机制。采取“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治、爱国卫生、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设,不断探索卫生创建新机制,严格标准,全力开展卫生单位、卫生村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卫生水平。总结安全饮用水工程经验,继续抓好饮用水的消毒、监测、监督和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用水管理机制,保障市民用水安全,切实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传播。继续加大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努力降低发病率。
5、探索流动儿童管理新模式,实施“现场建卡”制度。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特别是流动儿童的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流动儿童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社区责任医生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的作用,对未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的流动儿童,实施“现场建卡”制度,将流动儿童纳入本地计划免疫常规管理范畴,减少和消除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空白,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6、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卫生窗口建设,以“整合职能、充分授权、简化流程、创新服务”为主要内容,以便民服务为出发点,严格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完善各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严格工作流程,努力实现管理模式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继续推进“一线代理办证”、“行政审批许可项目规范化建设”,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提高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的工作效率。
四、抓规范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开展三项工程评估,提升医疗机构综合服务水平。2009年是我市“创建平安医院”、“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和“规范化网底建设”三项工程实施的第三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要组织开展终末评估工作,认真总结经验,评比先进,开展交流,促进提高。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管理 。倡导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规范诊疗行为。狠抓医院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落实。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落实门诊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规范临床用药五项制度,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公示,规范临床用药行为。 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组建质控网络。推进重点专科和重点科室建设,完善市级以上重点专科建设保障机制,把握工作进度,确保建设效果。加强二级以上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建设,开展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建设规范化考评和镇(街道)卫生院消毒供应室建设达标活动。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力度,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体系。
2、试点先行,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在太平街道开展试点,以点带面,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3、以完善院前急救网络为重点,加强应急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完成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争取年底前实现市急救指挥中心联网,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全市城乡医疗急救网络。进一步规范院前急救管理。健全院前急救相关规章制度,对院前急救机构实行分级动态管理。探索开展全市示范急救站建设活动。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治预案,依托市紧急救援中心及市级医院建立急救队伍培训基地,加强急救队伍的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4、加强医疗机构的执业管理,严格准入制度。完善和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严格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执业审批,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减少卫生资源浪费。以贯彻《护士条例》为契机,全面加强护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进一步理顺护理管理体制,落实护理岗位设置,强化护理技能培训,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提高护理专业整体水平。
5、继续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通过建立城市医院与受援乡镇卫生院对应关系,开展医院管理及技术骨干“上挂下派”、“上教下带”活动,定期开展工作指导和工作交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培养人才和用人机制,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6、强化措施,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身体健康。紧紧围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儿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总体目标,着力于产科质量管理与建设,推进社区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强化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和服务工作,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建立妇幼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7、大力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围绕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目标,积极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加大中医重点学科的培育提升,着力打造温岭中医品牌,大力开展“中医进社区、健康进家庭”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医幅射力。
五、抓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整体形象
1、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纪律约束。不断深化“爱心、责任心、进取心”主题教育和“弘扬白求恩精神,做人民满意医生”活动。继续推行医院人性化服务、职业道德积分制、创建无红包医院等举措。大力推行局务公开、院务公开。强化党内民主监督,开展行风民主评议“回头看”活动,加强督查。规范信访投诉办理程序,继续开展“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文明诚信单位创建等活动,做到监督关口前移,矛盾早发现,注重实效,提高满意度,提高卫生行业形象。
2、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教育、预防、监督一体的卫生惩防体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制订2009年《卫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分工责任制》和《党风廉政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财务管理、工程招投标等制度,建立健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体制机制。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健全制度,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对公共卫生、重点工程、农民健康工程专项基金的监管。狠刹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纠风力度,探索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3、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加大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完善卫生事业单位人员考录、聘用和编制外用工派遣管理等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代谢机制,畅通出口。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人才培养、使用、流动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局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的公开选拔任用制度,规范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考核管理,通过定期评价、有效激励、跟踪培养等方法,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水平。加强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共卫生、基层卫生院等各级各类人才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心理身体、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训教育,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积极协调人劳、财政等部门,争取实现卫生全民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参加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