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温岭市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6-09 00:00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在温垂直管理各单位:

  《温岭市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温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8日

温岭市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南翼,三面临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北接台州市区,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商贸流通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2015年,温岭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161.81亿元,同比增长8.2%,商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3%,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前温岭正处于转型步伐加快、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温岭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温岭市“十三五”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相关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内容

  本规划主要通过对温岭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机遇的分析,对温岭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对规划范围内的商贸流通业空间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界定为温岭市所辖的5个街道、11个镇、97个社区(居)委会,重点表述温岭城区及重点乡镇。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10)

  (3)《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4)《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5)《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7)《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温岭市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9)《温岭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

  (10)《温岭市商品交易市场“十三五”发展规划》

  (11)《温岭市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12)其他法律、法规、文件

  二、发展基础和机遇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温岭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走在了全省兄弟县市的前列。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温岭市商贸流通业在活跃市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产业规模高速增长

  2015年,温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3.9亿元,占台州市的25.9%,比上年增长10.1%,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15%,高于台州市13.7%的年均增速和全省14.3%的年均增速。其中批发零售业达到392.76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98.3%,年均增长率达到14.7%,住宿餐饮业达到81.12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16.7%。截至2015年底,温岭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数达到231家,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51%,年均增长率达到8.6%。

  2.工贸联动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温岭依托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工具、鞋帽服装四大主导产业,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商品交易市场、贸易公司、物流配送企业等商贸流通主体蓬勃发展,工贸联动发展成效显著。2015年共举办各类展会14场次,现场成交额10多亿元,已经培育出中国泵与电机展会和中国工量刃具展会两个国家级展会和中国(温岭)鞋帽、鞋材及设备展览会、中国(温岭)汽摩零部件展览会、中国(温岭)国际汽车展览会等特色展会。2015年末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66个,比2010年增加15个,全年成交额759.6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74.9%,年均增长11.8%。

  3.流通体系逐步完善

  城市商业氛围渐浓。银泰城综合体辐射区域,老城区综合商圈和九龙商圈三大城市商圈日趋成熟;九龙汇商业步行街、特色美食一条街等商业街区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农村商贸网络建设不断推进。截至2015年,全市村级便民连锁店累计达到804家,覆盖率达到98%,完成了全市646个行政村的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实现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全覆盖。旅游餐饮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拥有旅游星级饭店10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7家;同时,农家乐、渔家乐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老五农庄、流水坑渔家乐、东巴黎渔家乐等品牌店。特种行业发展有序推进,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典当公司8家,实现典当总额7.05亿元;成品油零售企业129家,实现成品油销售总额26.81亿元。

  4.流通水平不断提高

  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温岭商贸流通业的显著特征。温岭连锁经营涉及10多个行业,近千家门店。其中本土流通企业三和连锁超市截至2015年累计建成直营店54家,行政村加盟店500多家。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涌现出安畅物流、大运物流等本土物流企业,其中浙江安畅物流有限公司通过3A级物流企业认定,实现温岭3A级物流企业零的突破。温岭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温岭网络零售额达到77.6亿元,我市淘宝店及阿里巴巴诚信通用户近3万多户,阿里巴巴·温岭产业带年成交额达12.6亿元,实体企业开设天猫店铺达300余家,已投入运营平台8个,园区4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温岭商贸流通主体“低小散”现象依旧突出。温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社零总额的1/3,与周边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商贸流通企业主体竞争力还不强。二是商贸流通网点规划的执行力度有所欠缺。商贸流通网点规划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商业网点设立存在随意性。三是温岭商业设施业态品味不够高。市内大型商业网点存在设施重复建设、网点同质化等问题,引领性的休闲体验式业态仍然不多。四是商贸流通业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控力略显不足。流通体制改革以后,存在商贸管理职能缺失,执法力量严重不足、行业监管主体缺位、行业性组织不健全等现象,流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尚未成熟。五是商务部门的工作抓手不够。商务部门向下没有组织触角,致使商贸流通数据统计、分析缺乏可靠来源渠道,对整个商贸流通业基本情况把握不准,无法指导商贸流通业发展,缺乏话语权。

  (三)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我市商贸流通发展要面对更加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同时要适应省情、市情的深刻变化。“十三五”时期既是推动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加快商贸流通大发展的重要节点,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需应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处在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期和转入新一轮发展的常态期,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未来五年我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快速演进和转型阶段。随着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国际空间扩展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机遇,以及2016年我国有望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带来的竞争环境改善机遇等,都预示着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在此背景下,温岭商务发展要更加注重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注重两者有机结合。

  从区域看,“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产业高端化、服务化为主要标志的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酝酿新形态。新一轮创新驱动战略势必加快创新要素的跨区域转移速度,加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随着区域共同体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自贸区影响外溢,我省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间,温岭应当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台州的“一都三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新一轮变革中抢占先机。

  三、发展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富两美”总战略,顺应台州“一都三城”战略,围绕温岭创新开放民营之城、机电集群智造之城、互联互通智慧之城、山海田园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为主线,以“强产业、拓市场、促消费、惠民生”为重点,健全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创新商贸流通发展模式,集聚商贸流通特色优势,增强商贸流通品牌效应,优化商贸流通产业布局,改善商贸流通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商贸流通业对温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温岭打造成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浙东南地区重要的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城市之一。

  (二)发展目标

  1.商贸流通规模

  到2020年,商贸流通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作为服务业第一大产业优势地位更加突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96.31亿元,年均增长8%;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

  2.商贸流通布局

  到2020年,温岭城镇商圈、商贸物流、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体系日趋成熟,逐步形成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与现代城市组团发展趋势深度融合,商贸流通产业特色与现代工业、服务业发展良性互动的空间体系。

  3.商贸流通水平

  到2020年,限额以上企业连锁化率突破38%;商贸物流业效率进一步提升,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98%以上。商贸流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流通主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现代商贸科技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电子商务发展集聚效应增强,到“十三五”期末网络零售额突破200亿元,保持年均21%的增长率。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升级零售业态,深入挖掘城乡消费

  1.优化零售业态结构

  一是抓好大型商业网点的新建及差异化发展。以商贸流通领域重点项目为抓手,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一批大型商业网点的新建和改造,做好已落地城市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的业态引导,促进我市大型商业网点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推进商业网点设施体系的改造升级。加强老城区商圈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查漏补缺,设置便民、利民商业网点,完善商业网点网络覆盖,提高居民消费便利程度。三是加快镇级商业中心建设。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商业网点设施一体化,提升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网点覆盖面,推进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农膜等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建设,构建梯次分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商业网点设施体系。


专栏一:十三五期间温岭零售业态发展重点

1.商业综合体。重点依托银泰城综合体、东部新区商业综合体项目、城市客厅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对温岭中心城区市级商业中心、东部市级商业副中心、西部市级商业副中心的商业进行提质,同时推进七个特色小镇镇级商业中心建设,将温岭打造成台州地区体量大、规模全、品质高的商业集聚消费高地,引领温岭商业发展,填补温岭高端商业空白,带动区域消费层级、品质提升,推动温岭消费本地化。

2.购物中心。通过交通设施改善、商业氛围提升、商业配套功能完善,提升温岭购物中心、时代广场购物中心、锦江购物中心、泽国购物中心等已建购物中心的整体形象,引导购物中心百货业态高端消费定位,鼓励汇龙、宏达等中小型百货发展,实施高中低搭配,产品差异化竞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未来可考虑在特色小镇结合商业综合体开发规划新建大中型购物中心,设置中小型百货商场,满足居民休闲购物需求。同时在铁路新区、东部新区依托综合体开发合理规划设置仓储式购物中心。

3.超市。考虑到华润万家(乐购)、世纪华联、三和、人本等大中型超市大多集聚在老城区,而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推进,以及开元小区、佳园西区、港源华庭、川城小区、西溪山庄、西子花园、五洋小区等一批高品味现代商住区已先后建成或开工建设,大中型超市的布局导向重点集中在城西、城北街道,规划配置1-2家大型综合性超市,在七个特色小镇现有超市配置基础上,引导整合资源,有条件增设新的大中型综合超市。

4.专业店和专卖店。鼓励泵与电机、工量刀具、建筑装饰、五金、陶瓷、布艺等特色专业店发展,鼓励在产城融合的智造小镇、高端社区、特色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内等设立品牌专卖店,推动和鼓励生鲜、绿色农产品特色经营,发展系列专卖与物种商品专卖,并逐步形成专卖连锁经营体系。

5.便利店。采用特许或加盟的形式,鼓励三和等本土企业以连锁性质的便利店或专业店改造传统小型商业网点;充分发挥超市门店和便利店在网络信息和商品配送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电子商务载体,实现虚拟网络和实体网络的有机结合;引导新建社区、办公楼规划配置预留空间。


  2.建设特色商业街区

  一是合理规划与布局全市商业街区功能。以“注重特色、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打造品牌”为目标,对全市商业街的空间布局、经营特色、商品档次、配套设施、生态景观等作出合理规划与引导,注重商业街区与市级、乡镇级商业中心的功能衔接,凸显商业街区特色,布局形成时尚购物型、历史文化型、特色餐饮型等不同主题的商业特色街区。二是推动特色商业街新建与提质升级。在提升市区已建成特色商业街区质量的同时,新建若干业态新颖、特色明显、配套完善的商业街区;对于镇级商业中心商业街的建设重点以改造提质为主,融合商业综合体开发,集聚人气打造小型商圈。三是重视品牌商业街培育与建设。加大九龙汇商业步行街、商业水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的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发展定位,注重商旅文的结合发展,为商业街注入文化因素,加大商业街同商圈的互动融合,通过商业街的改造升级提升商圈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聚度,从而推动整个城市品位和档次提升。

  3.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深化发展连锁经营。以三和超市、人本超市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带动发展连锁经营网络,提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水平;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二是示范打造智慧主题商圈。结合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导向和商圈变化趋势,推动重点商圈、大型主题商圈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改造提升,打造一批引领未来消费的智慧商圈。三是推动传统零售业线上线下联动发展。不断探索大型零售百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多元化路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开展新兴经营方式以实现转变。四是构建全渠道营销方式。创新发展无店铺销售方式,扩大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销售与服务交易。推动零售企业转变营销方式,提高自营比重。鼓励发展直销、团购、租赁、定制等新型消费模式和移动互联、社交网、节庆等新兴营销方式。

  (二)发挥流通先导作用,服务温岭产业发展

  1.完善工业品流通体系

  一是推动工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多种流通渠道建设。围绕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工具、鞋帽服装四大主导产业,以及船舶制造、水产加工、塑料制品及建材、厨卫家电等特色产业,推动工业企业自身流通渠道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直销店、工厂店、合营店等经营模式,促进自建渠道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服务的供应链系统;鼓励企业采用参加专业性展会,开展网络销售等多种方式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二是打造特色工业产品市场与经销企业。通过重点培育纳联机电、南方机床、中盛联科等一批本土贸易公司,带动温岭特色工业产品市场开拓;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贸易公司在温岭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引导工业品进入国内外贸易公司采购网络,逐步向跨国采购体系拓展;推动工业品产销对接,组织一批质量较好、适合国内市场销售的工业产品与实体专业市场对接;大力推广爱仕达“触网”的成功模式,鼓励工业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网络销售,不断拓宽温岭本土工业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开拓农村工业消费品市场。完善农村工业品消费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组织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继续推动汽摩、家装建材、厨卫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下乡。

  2.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是健全农村商贸流通网络。鼓励三和等本土连锁超市网点向边远地区延伸,实现农村连锁网点全覆盖;依托已建立的超市配送网络体系,加快推行“一网多用”,融合农资、药品、图书、音像和社区服务等经营内容;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构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全程产业链;创新农村物流配送方式,发展公交车搭货、上门提货和农产品易货等配送方式,降低物流成本。二是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农超对接”,组织温岭东部西瓜、中北部果蔗、南部高橙、西南部草鸡、东北部葡萄和沿海渔业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进入超市采购体系;鼓励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经纪人营销等流通模式发展,探索发展期货等交易新模式。三是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建立和培养农产品连锁超市品牌,实现网上、网下有效交易,积极有序在市外、境外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品牌战略,打响温岭农产品知名度。

  3.强化会展业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会展业发展环境。将会展业作为温岭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进行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提升会展中心周边环境,完善会展中心的产业功能配套和服务功能配套,满足参展商和观展人群对会展服务、酒店住宿、购物娱乐、餐饮服务、信息交流、休闲旅游等活动的巨大需求。二是培育拓展新兴专业展会。在办好泵与电机、工量刃具、国际汽车展三个品牌展会基础上,在服装、鞋帽等其它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影响力和市场主导型的专业会展。三是扶持组建一批专业或兼营会展业务的公司。鼓励现有会展企业通过合资、参股、合作、改制、改组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招会引展、办会办展能力。

  4.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一是提升专业市场的品牌竞争力。依托优势产业基础,着力提升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浙江下张钢铁市场、浙江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三大重点市场,打造成全国性的交易中心,进一步增强温岭专业市场的区域影响力和提升区域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市场集群。围绕机床工具产业,整合旧机床市场、新机床市场和机电五金城市场资源,在泽国形成机床市场集群;依托温岭鞋业产业基础,在横峰、城北和泽国形成鞋业市场集群,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鞋材市场和国际鞋材采购中心。三是推动城镇产业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加快泵与机电市场、东海国际渔需装饰材料市场、汽车内饰市场、石材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四是推进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专业市场的“改、撤、迁”,并统筹规划新建市场。引导撤销一批位于中心城区低、小、散的小商品、五金建材、临时搭建农贸市场等。引导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大的专业市场进行搬迁,逐步推动中心城区生产资料型专业市场以城郊专业市场群和集聚区为主要搬迁承接地向外转移。

  (三)突出民生服务功能,共享商贸发展成果

  1.加快健全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结合社区人口规模、消费特征和建设条件等,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核心,注重社区公益性服务业和社区经营性服务业并举,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商业发展。一是推进社区商业业态标准化建设。在社区商业业态配置标准上,引导配置日常生活购物店、生活配套设施,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探索推动生鲜超市等新型业态进社区,抓好一批商业示范社区。二是推动城市社区商业布局合理化。老城区要发挥和利用现有商业服务网点的辐射作用,以健全网点设施为主;已预留服务网点的新建社区,要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变化,合理配置网点,扩大服务范围,以完善网点和提升服务水平为主;尚未开发的社区,要加强总体规划,以集中建设团组式社区商业中心和合理配置多点式便利型商业网点为主。三是着力拓展社区商业服务范围。大力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社区保洁等业态,重点完善家政社区物业服务、智慧居家服务等功能。

  2.推动餐饮住宿业转型升级

  一是促进餐饮业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以太平街道星光中(南)路、万泉路、东辉北路、南屏路、北门街,城东街道下保路等一批餐饮集中街区为基础,重点引入一批温岭本地传统风味餐饮店、风味小吃店、国内外特色食品店、精品美食店等入街经营,打造温岭传统特色美食街。推动餐饮业品牌化发展,振兴老字号饭店和餐饮名店,引导本地中式餐饮品牌企业充分利用温岭海鲜和特色小吃优势,发掘传统美食文化,融入现代消费理念,探索开展连锁经营等经营模式。二是促进住宿业多层次、优质化、特质化发展。围绕城市商务发展需求以及方山文化休闲区、九龙湖文化休闲区、坞根乡韵休闲区、硐天旅游休闲区、城南健康灵秀小镇、石塘半岛、石塘风情小镇建设需要,通过改扩建、新建等模式适度发展高端星级宾馆,积极推进经济型酒店和商务酒店的发展,提高全市住宿业的服务能力和接待水平。坚持特质化发展趋向,在坚持发展传统住宿业的基础上,建设集住宿、餐饮、休闲、养身、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积极发展青年旅社等市场细分的住宿业态类型。

  3.加快优化循环消费体系

  一是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依托我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市建设契机,重点培育温岭市华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温岭市兴合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发展壮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建立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回收体系,创造利润增长点,摆脱纯粹的政策补贴依赖,同时鼓励温岭市汇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温岭市万兴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开拓废旧电池、电脑等其他领域商品回收业务。二是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十三五”期间要初步建成一个具备储存、交易、分拣、集散、初加工功能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市场),完善工业园区、城市居民社区、乡镇所在地和较大的行政村回收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向农村延伸,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建立再生资源固定或流动回收点,100%的乡镇建有具备堆码、分拣、分类、转运功能的回收站;形成市、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三是创新回收方式,倡导绿色流通。推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化平台,实现再生资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动,发展网络收废、电话收废等新型回收方式,大力推广节电、节水、环保技术和设备,推进商业建筑和设施节能减排,树立节能环保商店、绿色市场、绿色园区示范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4.大力提升农副产品市场

  一是加快室内农贸市场建设。在完成三年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新区和东部新区开发,新建住宅小区应规划新型室内农贸市场、若干生鲜超市、社区便民蔬菜专卖店和农民蔬副直销点,力争在居住区范围500~800米服务半径设置一个农贸市场的标准。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取消老城区马路市场,引导大棚、露天交易为主向室内农贸市场过渡。二是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引入农副产品市场与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直销对接、连锁配送、设立直供直销点等新型业态,完善“菜园子”与“菜篮子”对接机制。鼓励农产品经营大户、产地大户、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入场设立专柜,积极引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品牌农产品。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户发展连锁经营,面向消费需求大的社区设立平价供应点。鼓励有条件的市场和经营户为宾馆、饭店、单位食堂等采购大户提供送货服务,并逐步开发净菜加工、代理采购等业务。三是大力发展水产贸易。做大做强温岭水产类市场,以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完善水产品交易、市场信息共享,以及餐饮、住宿、冷藏、保鲜、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

  (四)深化“互联网+”思维,加快电商发展步伐

  1. 深化行业电商应用

  一是深化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运用。引导三和超市等温岭本土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依托原有的实体商业网点、货源渠道、配送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电子商务和现代连锁业的有机结合。鼓励推动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互动发展,逐步推广在线洽谈、网上签约、电子货款支付,将专业市场转型成为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对于工量刃具市场等已有电子商务平台的专业市场,要加强网络推广、宣传,提高专业市场电商平台的网络访问量。二是深化工业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扶持本地优秀传统制造企业电商化转型,推动我市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工具、鞋帽服装四大主导产业“触网”,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市场。

  2.深耕农村电子商务

  一是鼓励温岭特色农产品实现网络销售。大力发展文旦、高橙、西瓜、乌骨鸡蛋、松门白鲞等优势果蔬产品、水产品和海产品的网上销售。大力支持温岭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在天猫商城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旗舰店,销售品牌农产品,扩大温岭农产品的网络影响力。二是加大农产品网上促销力度。依托聚划算等团购品牌,开展季节性的优势农产品团购促销活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和旅游业的结合,通过旅游节庆活动带动温岭农产品销量。三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依托“万村千乡”农村便利店网点打造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健全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便捷高效、功能多样的农村电商配送服务网络,解决农村网络消费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推动电商产业集聚

  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城市新区电子商务园、泽国电子商务园区等一批电商园区建设,在城北街道、大溪布局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在城东总部基地以电子楼宇的形式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城北街道同阿里巴巴合作共建产业带,对小型淘宝网商进行整合。依托电商园区和电子商务楼宇,集中力量吸引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区域总部、营运中心项目落户温岭;加快引进温岭市内外有发展潜力的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团队、企业留驻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楼宇,集聚各类电商创新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包括供应链、客服、品牌推广运营、设计、艺术、技术、仓储、物流配送等在内的电商全产业链。

  (五)完善商贸物流网络,构筑现代物流体系

  1.完善物流设施网络

  一是加大物流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温岭产业集群和区位优势,积极实施“622”物流平台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温岭(大溪)产业物流中心、铁路新区保税物流基地、东部新区物流基地、泽国天天快递物流基地等物流平台建设,建立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跨区域运输的配送网络。二是推动农村物流设施建设。依托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农村物流站点,加快农村邮政网点与农村物流站点的融合,构建商贸型的农村物流设施,推动城乡物流设施一体化建设。三是加强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系统环节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

  2.加快发展城乡配送物流

  一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泽国电子商务园区仓储物流基地、温岭城南城市配送物流园、温岭横峰电商物流园建设,构建省内示范的城乡配送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完善、高效的商贸配送体系。二要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应对温岭消费方式多样化和电子商务快速普及的趋势,加快发展城市配送业。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三是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加强与传化物流的合作,争取将温岭公共物流信息数据纳入传化公路港全国网络。四是积极打造智能化城市物流示范项目。力争到2020年打造成集信息发布、整合、交换、交流等于一体的台州第一个智能化城市物流示范项目。

  3.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是引进和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引进普洛斯、联邦快递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国际物流企业分支机构;积极引进东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和申通、顺丰等知名快递企业落户,建立区域分拨中心;以康洋物流、大运物流等现有大型物流企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物流骨干企业。二是推动商贸物流模式创新和经营升级。支持三和、人本等大型连锁商贸企业建设、改造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发展统一配送,推动连锁商贸企业走物流配送精细化模式。三要通过重组整合形成多功能与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立足市场需求和市场运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变传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邮政、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引导浙江安畅物流、文林万凯国际货运代理等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参控股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支持家电、服装、医药、烟草、图书、汽车、钢材、散装水泥、再生资源回收、粮食以及餐饮主食等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发展,创新物流专业化发展模式。

  (六)加强流通监督管理,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1.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创新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把握重要商品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重视节假日市场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和重要商品监测,增强市场监测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二是落实重点商品储备。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预案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落实重要生活必需品基地建设和储备工作,维护重要商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三是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和粮油储备体系。加快粮食仓储建设,在储得下、储得多上下功夫,加大政府的粮食安全保障。引导粮食收储公司和粮食经营公司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进行战略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和仓储成本。对承担社会责任的粮食收储公司和粮食经营公司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

  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商务执法与安监、食品监督、工商、媒体、公安等部门执法力量的协调联络机制,重点在生鲜蔬菜、餐饮、酒类、药品流通等领域、严厉打击缺斤短两、商业欺诈、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严厉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完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在落实国家、省关于酒类流通、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药品流通等行业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认真完善和强化备案制度,加大违法查究力度,维护行业的市场秩序。

  3.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弘扬商业诚信。开展商业信用宣传,弘扬商业诚信文化,积极开展诚信经营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提升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水平。通过系列创建活动,如“放心市场建设”活动完善商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放心肉”建设树立猪肉质量标杆;深入开展文明餐桌活动;扩大农超对接无公害蔬菜标签范围;进一步提高“放心店”覆盖率,加强对放心店日常经营的监管和引导,促进其规范经营,对发现有意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放心店,一律取消其资格;以特易购商业(浙江)有限公司温岭公司、台州三和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台州人本超市有限公司为抓手,深入开展城镇超市生鲜农产品“放心柜”建设。三是大力发展信用销售。鼓励发展信用消费,积极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

  五、空间布局

  (一)商业网点空间布局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布局形成“一心两翼七镇”的商业网点空间布局。

  “一心”是指中心城区市级商业中心,包括老城区综合商圈、银泰城综合体商圈、九龙商圈三大商圈,辐射老城区和城市新区两大区块。老城区综合商圈:西起西环路,东至锦屏路、东环路,南起南环路,北至北塔路,定位为集休闲娱乐、时尚购物、旅游接待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圈。以人民路、万寿路、三星大道、东门路、东辉路组成的核心区块为重点,改造提升温岭购物中心、锦江购物中心、锦屏新天地、世纪广场等一批已建成大型商业网点,引入网络营销、体验式营销、主题购物、生态式购物等现代化零售方式,重点设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体验式业态;积极打造体育场路健身休闲特色街、太平路城市休闲服务街、万泉路餐饮休闲一条街等一批特色街区,注重商业特色街区与已建大型商业网点的融合互补,推动商圈精致化、品质化发展;提升温岭国际大酒店、温岭耀达国际大酒店等星级酒店水准,满足居民中高档消费需求;合理配置超市、连锁便利店等便民商业业态,完善老城区商圈生活服务型商业设施。银泰城综合体商圈:北起中心大道,南至北塔路,西起西环路、东至田园路,定位为集商业功能、居住功能、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商圈。完善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银泰城综合体逐步探索基于移动网络的O2O商业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打造具有丰富互联网属性的体验式智慧商圈;依托商业水街建设,集聚各类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加快形成休闲娱乐一体的品牌商业步行街,丰满商圈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依托旅游集散中心、医疗中心、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合理设置酒店、宾馆、大中型超市、社区便利店、特色餐饮等商业业态。九龙商圈:南起锦屏路,北至中心大道,西起田园路、东到横淋公路、百丈中路、百丈南路,定位为商贸流通、科创服务、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联动发展,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酒店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化、个性化商圈。重点在总部经济大楼引入科创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依托总部经济大楼裙楼设置餐饮、中型超市、高档茶吧、咖啡馆、会所等业态,满足总部经济商务需要;以九龙汇商业步行街、乐购、时代购物中心、九龙新天地、九龙国际大饭店等为基础,整合商业资源,加快形成以商业娱乐、休闲购物、餐饮服务、宾馆酒店、步行街与主题服务性公寓于一体的娱乐休闲购物集聚区。

  “两翼”包括西部市级商业副中心和东部市级商业副中心。西部市级商业副中心:以铁路客运站场为中心,围绕台州市域南部轨道交通枢纽职能,配套建设与之相关的超市、地方特色餐饮、特色主题酒店等商业业态,以商贸领域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造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融合交通、生态、商业优势的,具备较强商业发展潜力的商贸物流新区。东部市级商业副中心: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导向,以东部新区为核心着力打造温岭东部市级商业副中心。以东部新区南片核心区商贸综合体、东部新区邻里中心、东部新区北区商业综合体、东部新区星级酒店等商贸流通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东部市级商业副中心。依托围垦湿地、高端农业、生态绿面等优势资源,推动商旅联动发展,加快设置特色餐饮、咖啡馆、茶馆等休闲业态和特色民宿、连锁商务酒店、星级酒店。完善便民商贸体系,在人才公寓、住宅小区、产业园区周边设置便利店、干洗店、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型网点,提升东部市级商业副中心品质人居服务水平。

  七镇:依托泵业智造小镇、泽国机床智造小镇、东部机械智创小镇、工量刃具小镇、城南健康灵秀小镇、箬横曙光健康农业小镇、石塘半岛滨海风情小镇核心商业区打造七大镇级商业中心。其中泵业智造小镇、泽国机床智造小镇、东部机械智创小镇、工量刃具小镇四个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类小镇应立足其产业及市场优势,改造和提升特色小镇内现有宾馆酒店类商业网点的服务水平和档次,继续强化其产业主导型的城镇商业格局。除加强中小型超市、社区便利店、农贸市场等生活服务型商业业态以满足区域内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外,鼓励设置特色商业街、星级酒店宾馆、专业店、专卖店,适度配置城市客厅等商业综合体,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工贸联动发展的镇级商业中心。箬横曙光健康农业小镇主要发展农产品特色商贸,鼓励设置中小型超市、特色百货店、农贸市场、集贸市场,推进箬横新区商贸综合体、嘉凯城城市客厅、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打造台州市域南部以农产品交易为特色的镇级商业中心。城南健康灵秀小镇、石塘半岛和石塘风情小镇重点配置旅游休闲商业配套,鼓励设置以温岭特色农产品、品牌工业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为主要商品的特色百货店和专卖店、中高档宾馆酒店、特色民宿等业态,推进商业综合体和旅游休闲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集聚商业氛围,将城南健康灵秀小镇和石塘半岛滨海风情小镇分别打造成台州市域南部养生休闲中心和旅游商贸中心。

  (二)专业市场空间布局

  加快形成“两大市场集群、三大重点市场、六大新建市场”联动发展的专业市场空间布局。

  两大市场集群是指机床市场集群和鞋业市场集群。机床市场集群:整合浙江东南机床城和浙江泽国机床产业投创中心资源,推进新机床市场建设。依托新机床市场和第一旧机床交易市场、第二旧机床交易市场、林祥工贸、泽国机电五金城等市场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机床研发中心、机床制造基地、机床交易集散地。鞋业市场集群:依托横峰街区鞋革市场、横峰国际鞋材城等鞋业市场,整合城北、横峰和泽国的鞋业产业基础,促进鞋业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以城北街道为核心打造国内最大规模的鞋材市场和国际鞋材采购中心。

  三大重点市场是指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浙江下张钢铁市场、浙江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未来重点提升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检测能力,塑造区域品牌,在炊具、工艺品等特色领域挖掘市场潜力,提升服务工量刃具产业的能力;提升工量刃具网平台建设,打造融电子商务、实体市场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现代商品交易市场;着力构建专业化、一站式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浙江下张钢铁市场:加快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市场硬件设施;依托实体市场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实现线上线下、现货与期货交易联动发展;打造华东第一、国内知名的钢材综合市场和钢材集散地。浙江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完善水产市场区块分布,强化功能定位。探索发展水产品网上交易,建设水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实现网上网下两个市场联动发展。依托松门水产品市场推动水产品标准化建设,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形象,加快打造“松门水产”区域品牌,提升松门水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市场辐射能力,建设华东领先、国内有影响力的水产品集散基地,着力打造“水产名城”。

  六大新建市场:结合温岭块状经济和消费需求,“十三五”期间推进六大专业市场建设。依托大溪、泽国、城西等区块泵与电机产业基础,在铁路新区新建泵与电机市场,完善市场设计、品牌展示、物流仓储等功能,支持泵与电机产业发展;围绕松门镇打造“水产名城”的目标,在松门镇建设集东海国际渔需装饰材料交易市场,集聚现有渔需物资、装饰材料商家进场交易,将市场建设成为浙东南沿海有影响的渔需物资交易、展示中心;以打造台州汽车内饰交易的核心市场为定位,在新河镇建设汽车内饰市场,将现有的汽车内饰交易引入内饰市场;在温峤镇建设石材市场,引进石材各类产品主流供应商,打造台州南部的石材交易中心;继续推进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加快二手机动车的集中管理与销售;发挥箬横镇农业大镇优势,打造以玉麟西瓜、西兰花、紫菜、大棚蔬菜等为特色的农副产品市场,满足人们对农副产品日益旺盛需求。

  六、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促消费、拓市场、保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商贸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温岭市流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财政、金融、土地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交流和协作,构建部门协调机制,围绕全市发展的目标,各司其职,戮力同心,推进全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三是理顺商务部门内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主管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提高流通服务工作水平,做好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政策研究、服务指导等日常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四是改善商贸流通主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状况。进一步强化市、镇两级商务部门人员力量,明确乡镇(街道)承担流通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健全温岭商贸流通业管理力量。

  (二)完善扶持政策

  一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挖潜,优化用地结构,切实推进商贸流通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点市场的投入。加快建设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增加商贸流通业专项引导资金,发挥相关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商贸流通业亮点行业和薄弱环节,发展重点项目。综合运用政策支持、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增加对商贸流通业的扶持和投入,降低商贸流通企业的流通成本。三是推进金融机构和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搭建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拓展温岭市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渠道,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的投融资体系,改善温岭流通环境。

  (三)实施人才强商

  一是加快人才培养。强化内贸职业教育、和培训,采取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等方式定向培育商贸流通专业人才。提升现有培训院校、机构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在温岭建立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鼓励社会办学,支持流通企业自主设立教育培训机构,形成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企业培训与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市商贸流通重点企业负责人、行业协会负责人、从事商贸流通工作的各级干部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开拓视野,理清思路,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引进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发挥协会作用

  一是要健全行业协会。以温岭餐饮行业协会、温岭石油成品油流通行业协会、温岭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温岭汽车联盟和温岭典当联盟等为突破口,有序推进各种业态的行业协会建设,培育和发展商贸流通领域的相关中介组织。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水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在商业网点设置、信用体系建设、产业损害调查、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做大做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温岭商贸流通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将行业协会作为沟通企业和政府的纽带。依托商贸流通行业协会,组织样本企业在商贸数据平台上进行数据网上直报,形成数据翔实的商贸数据库。将具有时效性的商贸流通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行业协会反馈给商贸流通企业,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


  附表1

  温岭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三五”重点项目表

项目

类型

编号

项目名称

所在区域

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总额

(万元)

项目属性

1

东部新区南片核心区商贸综合体

东部新区

占地500亩,集购物、商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贸综合体

100000

新建

2

银泰城综合体建设

城西街道

占地202亩,集住宿、餐饮、娱乐、住宅于一体的综合体

500000

续建

3

新河城市综合体

新河镇

用地266亩,总建设面积约44万平方米,包括镇商会大厦、星级酒店及新型住宅小区

212800

新建

4

箬横商贸综合体

箬横镇

商住小区70多亩,四星级酒店(硬件要求达四星)18多亩,总规模近100亩

60000

新建

5

嘉凯城城市客厅

大溪镇、松门镇、箬横镇、新河镇

总用地约150亩,包括综合性文化、娱乐、餐饮及商场设施

75000

新建

6

东部新区邻里中心

东部新区

占地100亩,包括文化娱乐、零售餐饮、老龄人活动中心、医疗保健等设施

30000

新建

7

大润发超市温岭店

太平街道

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10000

新建

8

雷克萨斯4S店新建工程

城西街道

总用地16亩,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

10000

新建

9

浙江蓉盛飞机4S店新建工程

城西街道

总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6600平方米

10590

续建

10

奥迪4S店新建工程

泽国镇

占地28亩,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

15000

新建

11

东部新区北区商业综合体新建工程

东部新区

用地约46

20000

新建

12

长屿硐天旅游综合体

新河镇

项目占地面积约52公顷,主要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休闲文化广场、休闲步行街区、商业旅游综合区、文化产业区、住宅生活区等

80000

新建

13

松门商业街综合体

松门镇

商业街

20000

新建

14

泽国镇绿城五星级酒店及配套

泽国镇

占地面积25

74217

续建

15

温岭国际大酒店二期工程

太平街道

新扩建占地9.8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打造五星级酒店

30663

续建

16

东部新区星级酒店新建工程

东部新区

用地约38

15000

新建

17

峻岭山庄

城南镇

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建成集农业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森林休闲酒店

30000

新建

特色商业街区

1

城市新区商业水街

城西街道

用地约50亩,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商业水街

40000

新建

2

城市新区风情休闲街

城市新区

占地35

25000

新建

1

横峰鞋材市场综合体

横峰街道

建成集仓储、物流、电商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50000

新建

2

东海国际渔需装饰材料市场

松门镇

占地63亩,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

32200

新建

3

箬横副食品市场改造工程

箬横镇

13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10000

新建

4

温峤镇石材城

温峤镇

建设用地100亩,集石材展示、精加工等为一体

15000

新建

5

城南岙环农贸市场

城南镇

占地面积32.6亩,建筑面积45696平方米

21000

新建

6

工业博览城

温峤镇

占地203亩,建设泵与电机产业展示交易及信息化商贸平台、汽摩配产业展示交易中心、鞋帽产业一站式采购基地

110000

新建

7

泵类交易中心

铁路新区

用地100亩,建设泵类(配件)的集散市场和电子商务中心-

35000

新建

1

城市新区电子商务园

城市新区

占地50

50000

新建

2

泽国电子商务园区

泽国镇

占地面积165亩,总建设面积20.7万平方米,建设集电子商务、物流派发、电商孵化、商务接待、教育培训等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103902

新建

1

温岭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松门镇

总用地约1000亩,其中一期用地576亩,建设渔获码头服务中心、冷冻仓储中心、水产品加工和包装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办公服务中心等

60000

新建

2

东部新区物流基地

东部新区

集信息、仓储、运输、多式联运、市场展示及交易于一体。其中一期占地100多亩

80000

新建

3

横峰电商物流园

横峰街道

占地约100亩,集仓储物流、停车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

38000

新建

4

箬横物流基地

箬横镇

占地约200亩,具有仓储、中转、电商交易功能

65000

新建

5

三和配送中心

大溪镇

占地32亩,建筑面积42500平方米

16000

新建

6

城南城市配送物流园

城南镇

占地100亩,服务温岭中心城区城市配送及区域中转需求

25000

新建

7

新河物流园

新河镇

占地约70亩,引入若干专线物流服务商,提供仓储及专线服务

15000

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