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温岭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2-09-20 00:00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11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型、全面跨越”为主题,坚持“陆海联动、创新驱动、城市拉动、开放带动”,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

  

  一、综 合

  

  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5.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46.89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268.51亿元,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55680元,比上年增长8.4%,按现行年平均汇率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8621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3.4∶39.4调整为7.6∶52.1∶40.3,一产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降低1.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

  

  二、农 业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农业产值22.92亿元,增长2.5%;林业产值0.04亿元,下降22.7%;牧业产值7.50亿元,增长2.5%;渔业产值59.58亿元,增长3.1%。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2125公顷,比上年下降0.6%。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706公顷,比上年下降7.7%;全年粮食总产量15.36万吨,下降5.3%。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26419公顷,比上年增长7.4%。全年蔬菜产量46.38万吨,比上年增长16.6%;油料作物产量833吨,增长13.2%;甘庶产量15.84万吨,增长0.1%;果用瓜产量19.96万吨,增长4.4%,其中西瓜18.74万吨,增长4.0%;水果(包括果用瓜)产量28.16万吨,增长3.7%。

  

  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浙江名牌农产品6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57个,绿色食品3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3个、产品57个。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点29家,其中省级2家、台州市级4家。全年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5166亩;主推水稻主导品种面积18.2万亩,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3万亩,完成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36万亩,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18.21万亩。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5%。

  

  年末全市拥有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50家,入社社员6500多人,联结农户6万多户;其中规范化合作社110家,销售规模超千万元的24家。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04家,其中省级4家、台州市级46家,联结农户14万户。我市与省农科院合作,在东海塘种植了3000亩特种油菜,进行了全程的机械化播种、收割、烘干作业试验成功,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全年肉类总产量2.74万吨,比上年下降4.3%,其中猪肉产量1.92万吨,下降5.1%。禽蛋产量1.27万吨,增长9.2%。年末牛、羊、生猪、家禽存栏分别为2024头、4133只、14.42万头和334.53万只。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9.21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42.33万吨,比上年增长0.5%;海水养殖产量6.24万吨,增长2.2%;淡水产品0.64万吨,下降14.7%。

  

  2011年年末堤防总长549.62公里。年末已建成蓄水工程155座、总库容7652万立方米,当年实际供水量5607万立方米。全年减少节水灌溉面积5.37千公顷,年末节水灌溉面积为25.67千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0.75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21.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2068家,其中规模上(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662家;500万元及以上工业总产值842.9亿元,其中规模上工业总产值655.75亿元。从销售看,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36家,比上年净增4家;其中5至10亿元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6家。

  

  全市规模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31.3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5.8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3.88亿元。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234.3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当量)0.0427吨标准煤,降低率为12.7%。

  

  温岭经济开发区(含东部产业集聚区)现有工业规模企业82家,实现销售收入159.9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外贸出口额4.54亿美元,增长14.4%;浙江温岭工业园区现有工业规模企业60家,实现销售收入58.03亿元,增长23.7%,外贸出口额5.30亿美元,增长18.3%。

  

  2011年建筑业总产值4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省外建筑业总产值309.21亿元,增长20.5%,省外施工产值超10亿元的有9个省。创利税26.14亿元,增长2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54.38万平方米,增长17.9%。年末拥有特级资质建筑施工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21家,二级资质企业24家。建筑企业批准国家级工法4项,省级工法9项;专利技术12项,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5项、安标化工程20项,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项。获“曙光杯”优质工程4项,省级“钱江杯”优质工程 4项。天颂建设集团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工业性投资81.08亿元,下降9.9%。全部限额以上投资193.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82.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核准零地技改项目186项,其中纯设备投入157项,厂房改建加层29项;计划总投资23.86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4.06万平方米。

  

  沿海产业带建设有序推进。温岭经济开发区(含东部产业集聚区)、浙江温岭工业园区共投产企业322家,其中当年新投产企业25家,全年新开发面积63.27公顷,基础设施投入8.12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性投入23.24亿元,实现规模上工业销售收入217.97亿元,工业企业上缴税收6.86亿元,外贸出口额9.84亿美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农村十百工程、县道竹盖线改建工程、市公路物流中心、银泰购物中心、三星锦江大厦、东南机床城、青少年活动中心、泽国镇中心区建设、东门路D区块旧城改造、城西康庭家园南区、石桥头库区迁建安置小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110KV输变电北港变工程、104国道温岭泽国段复线、81省道车石隧道改建工程、泽太一级公路藤岭右线隧道工程、大石一级路面修复工程、市政田园桥工程、农贸城、台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温岭办事处综合实验楼、上马气化站、城西经济适用房、翡翠花苑等项目完工;温大线吴岙岭隧道、市政道路西环路南延隧道、万泉东路隧道、国际数码城、市公共卫生中心、五龙小区飞龙苑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市9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45.4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84.43亿元,其中本年完成投资67.74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3.3%。房屋施工面积302.4万平方米,增长6.3%;房屋竣工面积36.9万平方米,增长19.1%;全年销售商品房53.4万平方米,下降25.9%。

  

  五、交通和邮电业

  

  2011年全年完成客运量53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客周转量27.92亿人公里,增长10.8%。完成货运量4526万吨,增长10.8%;货运周转量189.56亿吨公里,增长22.9%。港口货物吞吐量516万吨,增长6.0%。铁路温岭站运送旅客达155万人次。年末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包括村道)184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94公里,有铺装路面1497公里;村道1170公里。年末营运客运车辆1663辆,客位29707人;出租车593辆;货运车辆15513辆,载重39662吨。货运机动船189艘,净载重量29.19万吨。

  

  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15.37亿元,增长5.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6.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2.24万户, 比年初净增15.8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4.64万户,其中宽带用户24.63万户,分别比年初净增3.1万户和4.95万户。邮路单程长度180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长度3544公里。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2.48亿元,增长4.0%;零售业220.77亿元,增长18.7%;住宿业0.93亿元,增长62.7%;餐饮业46.06亿元,增长24.7%。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深入。全市已核准备案销售网点113家,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7.7万台(部),比上年增长48.3%。全年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2.28亿元,销售各类新家电产品6.36万台,回收旧家电5.01万台。成功举办了2011中国泵与电机和2011中国工量刃具两个“国字号”展览会,以及福特汽车台州试驾会、2011温岭汽车展览会等共17个展会。浙江万昌酱园酒业有限公司的“月桂”牌老酒荣获2011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这是台州参加历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获得的唯一金奖。

  

  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65个,2011年成交额50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消费品市场130个,成交额380.48亿元;生产资料市场26个,成交额128.27亿元。成交额超亿元市场46个,其中5-10亿元的有6个,下张钢铁市场、松门水产批发市场、市购物中心和温西工量具交易中心等7个市场超过10亿元。全年共抽检生猪“瘦肉精”尿样1626批次,检测合格率100%。加强“放心菜”基地建设,全年对全市6100亩蔬菜基地进行量化考核,定期开展蔬菜基地产品农残检测,共检测118批次,合格率100%。

  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67.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66.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法定假日接待游客60.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4%。实现旅游总收入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法定假日旅游收入4.95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全市共有旅游区(点)21个,其中4A级1个、3A级3个、2A级2个,门票收入3803.39万元。拥有旅游星级饭店10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4家。拥有国内旅行社16家,全年共接待游客14.96万人次。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01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自营出口总额32.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出口总量居台州各县市区首位。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0.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1.4%,比上年增长24.9%;鞋类出口9.3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28.6%,比上年增长20.7%。出口企业规模化加速,全市有出口实绩企业630家,比上年增加53家,其中1000万-1亿美元企业有78家,比上年增加24家;超亿美元企业有5家,比上年增加1家。新兴市场增长较快,产品销往179个国家和地区,对东盟、俄罗斯、印度、巴西、委内瑞拉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43.0%、49.3%、54.1%、46.9%和37.4%。全市新批三资企业5家,比上年增加1家。协议利用外资331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8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5%和238.7%。新批境外项目11个,中方投资总额2060万美元,完成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6830万美元。目前我市经审批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达120家。服务外包企业11家,实现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56.3万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53.5万美元。

  

  八、财政和金融业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17亿元,增长18.2%。地方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54.4%,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财力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84.9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0%,当年新增存款63.36亿元。其中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467.64亿元,当年新增37.13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12.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当年新增贷款63.9亿元。从贷款投向来看,中长期本外币贷款余额144.51亿元,当年新增1.65亿元;短期本外币贷款余额463.05亿元,当年新增61.3亿元;个人消费本外币贷款余额154.77亿元,当年新增1.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78.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1.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7%。指导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计划项目30多项,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家,省农业科技企业3家,台州市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1家,台州市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家。专利申请量为1965项,专利授权量为1478项,其中发明专利44件。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考核,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9位。

  

  年末全市拥有注册商标19284件,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9件、省名牌产品42个,名列全省前茅。塑鞋产业集群被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钱江”、“爱仕达”、“利欧”、“鑫磊”、“跃岭轮毂”等成为全国出口品牌;先后获得水泵、空压机、小型电机、鞋类、汽摩配和摩托车等6类产品中国出口基地称号。拥有浙江省商标品牌基地6个、台州市级商标品牌基地6个,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末全市学校共有在校生21.32万人,专任教师1.07万人。有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6446人;职业高中7所,在校生12756人;初中38所,在校生36291人;小学99所,在校生97104人;幼儿园199所,在园幼儿50181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升初比例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99.59%,巩固率99.99%,初升高比例99.75%。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9.01%, 15年教育普及率96.86%,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99.3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5.96%。现有省一级重点高中3所,省二级重点高中4所,省三级重点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技校2所,省二级重点职技校1所,省重点技工校1所。16个镇(街道)中已有省教育强镇14个,台州市教育明星乡镇15个,台州市教育现代化镇8个。专科录取人数4793人,本科录取人数2347人,其中重点线录取49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全市共组织20余场“相约东辉”广场文艺演出,组织文艺下乡演出236场次,送数字电影8009场次,送图书下乡16403册。基层文化俱乐部802家,建成率达86.6%。市图书馆入藏图书(含电子图书)37.33万册,年增幅达6.7%,借阅人次达25.38万人次。影视城共放映电影8832场次,观众达28.13万人次,票房收入1077.49万元,比上年增长48.9%。全年共有2件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7件获省级奖项。大溪东瓯古城遗址(含东瓯贵族墓)、长屿石宕遗址、石塘陈宅、温岭碉楼、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三池窟大寨屋被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岭石雕生产保护基地通过省级验收。编制完成国遗“大奏鼓”等“八个一”项目。温岭洞房经等5个项目正在公示为省级非遗名录。全市现有各级文保单位3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县级33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 ,台州市级35个,市级117个。

  

  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0.68万户,全年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5982小时45分钟和5716小时40分钟。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广播通村率均达到100%。

  

  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58家,其中综合性医院14所,妇幼保健院1所,卫生院3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卫生所178个,村卫生室504个;拥有医疗床位4104张,卫生技术人员6425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42张、卫生技术人员5.36人,其中医生2.10人。全年2.42万名适龄儿童免费接种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8.07%。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完成353例、叶酸服用率达到131%、住院分娩补助率达68.49%、免费婚检率达89.68%。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全市68家基层公立医疗单位,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92.75%。滨海镇卫生院、太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单位圆满完成省规范化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泽国镇等10个镇(街道)被命名为我市首批卫生应急示范镇(街道)。全市31家预防接种门诊均达到规范化标准,滨海镇卫生院已创建成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医疗机构中有三级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3所、二级乙等医院4所。成为省首批卫生强市。

  

  2011年组织承办了361°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总决赛、“温岭•长屿硐天杯”首届全国象棋国手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等,全市共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赛达35项,参与人数约12万人次。市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继续实行免费对社会开放,共监测各类人群并开具运动处方1500例。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浙江省海洋运动会上,获得了9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浙江省社团运动会健美健身等 16 个项目的比赛上共获得了20枚金牌和团体总分412.2分。省第十届少年儿童田径运动会上,我市连续五届蝉联甲级队第一,连续三届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健美操、国际跳棋、车辆模型、航海模型、象棋、板球6个项目被认定为首批市“非奥项目训练基地”。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中心三期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气排球场工程完工,并已投入使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3平方米。

  

  十一、环境保护

  

  新完成台州市生态村申报20个。积极推广环保设施第三方委托运维模式,全市新增第三方委托运维企业25家。我市“放心熔炼企业”工作通过台州市阶段性验收。铅酸蓄电池行业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全面开展整治。启动实施新一轮规模工业企业达标整治,新开展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30家,废气达标整治15家。全市累计清理非法拆解场点500余处,清运查扣固废200余吨。取缔非法电镀点20余处,拆除小提炼、小冶炼加工点115余处。主要污染物减排稳步推进,全年化学需氧量新增削减量713.4吨,削减率3.22%(不包括农业源);氨氮新增削减量93.82吨,削减率3.14%(不包括农业源);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78.8吨,削减率4.48%;氮氧化物新增削减量39.9吨,削减率3.81%(不包括机动车减排)。

  

  城区新增绿地面积77.4万平方米,完成乔灌木种植60万株。年末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76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20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9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8.25%,绿化覆盖率43.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2平方米。全市完成营造林5830亩,其中人工造林1395亩,封育改造3240亩。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06万亩,种植乔木178万株。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实施共青林营造和“3311”青年绿化工程等活动,营造了政协林、共青林、巾帼林、国防林等各类纪念林10多个。沿海防护林等林业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基干林带150亩、农田林网1000亩、山地造林620亩。

  

  城区全年生活垃圾处理量18万吨,市垃圾焚烧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700吨。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大溪、坞根、上马污水处理厂已投运,泽国、松门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设备安装,牧屿、箬横、新河和石桥头等污水处理厂施工进展顺利,滨海、城北污水处理厂已进入招投标阶段。新铺设城镇污水管网25公里。全年累计处理生活污水19783万吨,COD削减量达2654吨。市污水处理厂实际日污水处理量达5.48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83.21%。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199321人,其中男性人口609471人,女性人口589850人,男女性别比为103.3︰100;其中非农业人口201768人。全年出生人口12445人,死亡人口7505人,人口出生率为10.40‰,死亡率为6.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3‰。总人口中市区人口238967人。

  

  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4654人,高层次人才达到3089人。全年共培训技师230人,高级工858人,外省务工人员15439人,鉴定考核27117人。就业再就业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25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53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382人。再就业培训1987人,其中创业培训10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8%。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功入围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10万人,比上年增加6004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62万人;失业保险14.43万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7.43万人和10.4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省领先,筹资标准提高到310元,其中财政补贴200元,参保人数101.22万人,全年有102.27万人次受益。全市失土农民新增参保6793人。

  

  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76个,床位6678张,在院人员4336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216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817人,共发放低保金和五保供养金3338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46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4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临时救济3794户;城乡医疗救助31511人次。全市拥有老年活动设施894个,老年学校1所,在校人数26580人。拥有福利企业38家,年末职工2109人,其中残疾职工786人。慈善机构全年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690万元。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03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96元,比上年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两者实际增长分别为4.0%和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665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771元,增长15.6%。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8%和43.5%,人均拥有住房面积分别为47.67平方米和57平方米。

  

  注: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