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温岭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1-03-24 00:00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00年是世纪之交之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抓机遇、重投入、夯基础,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一、综合

  

  2000年,我市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7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0亿元,下降4.3%;第二产业增加值94.58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59.58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16.7:51.1:32.0调整为14.3:52.6:3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841元,比上年增长11.4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尚显不足,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仍跟不上新形势发展步伐,制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仍存在。

  

  二、农业

  

  全市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全市农业产值10.94万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35万亩,减少13.52万亩,下降14.4%。粮食总产量30.5万吨,下降19.4%。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明显扩大。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13万亩,比上年增长43.5%,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1:5.2调整为1:3.1。其中蔬菜面积18.79万亩,比上年增长21.3%,总产量34.9万吨,增长18.4%;果蔗面积3.38万亩,增长3.6倍;西瓜面积2.85万亩,增长2.2倍;棉花产量505.9吨,下降13.8%;油料产量288.2吨,增长22.6%;水果产量6.45万吨,下降19.0%。畜牧业生产基本平稳。生猪年末存栏19.32万头,比上年略有增长,年内出栏生猪24.86万头,增长10.4%;家禽年末存栏339.65万只,略有下降,年内出栏家禽545.83万只,下降21.4%。全年肉类总产量2.89万吨,基本持平;禽蛋产量7631吨,增长1.2%。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初露端倪。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8个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和8只品牌农业。11月底,我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果蔗之乡”,这是我市暨1997年获得“中国高橙之乡”后的又一个特产之乡称号。

  

  渔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53.50万吨,比上年增长2.9%,其中海洋捕捞产量43.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远洋渔业实现了首赴大西洋作业零的突破。水产养殖业再掀高潮,成为效益渔业的一个亮点。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18.83万亩,比上年增加8000多亩,海水养殖产量8.77万吨,增长11.2%,淡水养殖产量1.12万吨,增长20.4%。全市渔业总产值3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

  

  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继续加强。全年造林面积5349亩,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平原绿化1688亩,迹地更新2534亩;完成四旁植树31万株;森林覆盖率逐步扩大,林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全年水利建设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600万工,完成土石方655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3万亩。海塘三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沿海已建成20-50年高标准海塘53.2公里。列入2000年建设任务的9条11.27公里海塘已完成工程量的95%以上。东海涂围垦开发工程于7月24日正式开工,江厦排涝隧洞工程于12月19日通过竣工验收,并被评为优良工程。新建防渗渠道合格村90个,防渗渠道700公里,改造建设泵站70座。河道疏浚工作全面推进,全市有30个乡镇,共疏浚乡镇级河道230.9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工业增加值87.93亿元,增长14.7%。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明显。434家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工业增加值 28.62亿元,增长 19.9%,实现利税17.12亿元,增长20.7%;但亏损面扩大,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016万元,比上年增长39.6%。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为241.5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十一项考核指标中,新产品产值率成为一个亮点,在其他指标维持上年水平或比上年水平下降的情况下,新产品产值率比上年上升5.13个百分点。重中之重企业较快发展。继续实施扶强扶优政策。对9家重中之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了“一厂一策”,有力地促进了重点企业的较快发展。全市46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利税9.48亿元,增长30.7%。其中钱江集团年产摩托车100.25万辆,实现产值33.89亿元,利税7.98亿元,生产、出口、效益居全国同行第一。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个私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建筑业持续增长。2000年我市建筑企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经营,全市48家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施工总产值409264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9404万元,增加25624万元,实现利税26344万元,增加4757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84212元,增加 10667元。施工面积 602.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9.1万平方米,竣工工程优良率达到47.9%。创地市级以上优质工程28项。安全生产取得好成绩,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亡人事故。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9.01亿元,增长35.7%;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5.80亿元,增长16.9%;私营个体投资6.85亿元,增长5.0%;其他经济成分完成投资4.55亿元,增长28.1%。以“城市化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东移北扩西进,基本建设规模空前扩张。全年国有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7.1%。重点实事工程继续充当主力,大溪至石粘一级公路顺利启用并被评为优良工程,104国道泽国至大溪二期工程顺利完工。“十大系列工程”全面启动。以东移北扩为重点的城市网络工程进展顺利,万昌中路、南屏路等11条城市路网工程全面开工,其中中华北路和锦屏北路主车道路面工程已完成;以人民西路拆建为重点的旧城改造工程有序推进,东城路复建工程已回迁安置住户、三星大道复建全面动工、人民西路拆迁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详规初步方案已确定;以瓦屿山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瓦屿山公园北入口广场基本完工、小河东岸绿化、三星大道沿河绿化工程已完工;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进展顺利,总长7.5公里的污水排放隧洞已全线贯通;以锦苑小区开发为重点的住宅建设工程步伐加快,锦园小区已出让3个组团,万昌住宅小区已基本建成。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达71.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0%,竣工面积28.83万平方米,增长近3倍;以世纪广场等一批高层建筑为重点的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电信大楼、温岭大厦、公安大厦等相继建成;以温中迁建为重点的文化设施工程建设进展较快,温中一期教学楼、食堂已内装修、实验楼、学生宿舍即将结顶,影视城完成桩基工程;以创建万昌路街容达标路为重点的城市“四化”工程全面开展,万寿路街容达标路通过验收,获得手容达标路称号,成为省内10条街容达标路之一;以星级宾馆建设为重点的东北分区和以打通北山为重点的西北分区两项工程正在进行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工业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共安排续建、新开项目342项,总投资1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国有更新改造投资2.01亿元,增长31.2%,其他所有制完成技改投资8.88亿元,增长25.6%。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大溪至石粘一级公路全线完工并投入使用;104国道泽国至大溪二期工程顺利完工;泽国至太平一级公路一期工程即将开工;村道硬化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全年完成客运量3530万人;旅客周转量157937万人公里;货运量751万吨;货运周转量184388万吨公里;年末拥有各种客货运机动车辆13267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0801万元,比上年增长44.6%。新增电话用户52116户,使年末电话用户增至229871户,比上年增长29.2%,电话主线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6线/百人提高到20.26线/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72159户,增长33.9%,数据通信和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年末分别达到339户和13985户,比上年增长56.2%和5.7倍。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商品市场发展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分城乡看,市区消费品零售额13.86亿元,增长 7.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6.16亿元,增长6.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2.77亿元,增长 10.4%,集体经济2.93亿元,增长 22.4%;其他经济44.32亿元,增长5.4%。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40.89亿元,增长6.0%,餐饮业2.66亿元,增长14.5%,制造业3.13亿元,增长2.9%,其他行业3.34亿元,增长10.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全社会出口交货值 45.35亿元,比上年增长 58.2%。据海关统计,全市自营出口21012万美元,增长167.4%,自营出口总额首次跨入全省十强。外贸企业、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只轮子各显神通,加速转动,其中外贸企业出口创汇9072万美元,增长163.9%;三资企业出口创汇4708万美元,增长29.8%;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创汇7232万美元,增长814.0%,出口实绩均创历史最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摩托车等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全市机电产品出口创汇7874万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的37.5%。全年新批办三资企业16家,协议利用外资277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81万美元。旅游业发展迅猛。全面完成了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并在年内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长屿硐天、南嵩岩风景名胜区的详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全面铺开。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市景区开发共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新建石塘曙光公园、南嵩岩和横山寒坑龙潭景区,长屿硐天双门硐、方山景区正在建设之中。成功举办了“中国21世纪曙光节”。建立了温岭旅游中英文网站,大大提高了温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全市各景点游客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103万人次,旅游收入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1%和13.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形势喜人。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达134805万元,比上年增长57.7%,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588万元,增长36.5%,财政收入实现各税种全面增长。预算内财政支出58537万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基本建设支出8896万元,增长76.3%;交通建设支出2443万元,增长102.7%;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19417万元,增长16.7%。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各项业务扩大,运行状况平稳。年末全市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00.7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96亿元,增长 19.5%。各项贷款余额 54.08亿元,增长30.3%。其中工业生产贷款余额19.04亿元,增长29.1%;农业贷款余额7.99亿元,增长32.8%;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69亿元,增长145.0%,占全市贷款总增量的48.5%,成为全市贷款增量的主力军。现金净投放超历史。全年累计现金收入617.13亿元,现金支出637.62亿元,现金净投放20.49亿元,比上年增长77.3%。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企事业单位参加财产保险364笔,家庭财产保险4605户,参加人身保险的居民40.37万人。全年保费收入14588万元,比上年增长16.9%,支付各类赔款3287万元,增长7.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年”活动成效显著。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71项,列入地级以上新产品170项,组织新产品鉴定96项,获省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9项。全市专利授权数143项。通过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考核验收。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产学研工业园区建设顺利开工。教育事业发展越上新台阶。全市现有普通高中16所,在校学生18430人,初升高比例为71.23%;初中59所,在校学生58826人,初中入学率为93.5%;小学220所,在校学生7624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全市共有中小学教职工8251人。全面实施“五三制”向“六三制”过渡。

  

  高中毕业生高考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2688人,名列台州各县市区前茅。职教、成教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各职技校招生3535名,比上年多招 1034名,居我市职高招生历史之最,职普比达 1:1.38,高职上线人数达210人。全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长班76班,在校学员3912人;短期实用技术培训2456期,在校数达11.71万人次,达到了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30%以上的培训面,市职技校被评为省一级重点技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年放映电影3357场次,观众56.32万人次;共主办、承办或协办文艺节目演出118场次;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社区文化已成为了我市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亮点,太平镇各社区全年共举办社区文艺演出23场次。文艺精品迭出。全年创作作品获地级以上奖24件,其中《海风吹来时》(舞蹈)荣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比赛金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完成了图书馆二期工程,娱乐中心、新华大厦工程进展顺利。《温岭报》日发行量2.5万份,全年出版258期,发行量达645万份,《温岭报》2000年12月8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并更名为《温岭日报》。广播电视事业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为我市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继上年全市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后,2000年顺利完成了“村村通响广播”工程,全年新安装野外型公共调频音箱4678只。全年新发展二级光缆村100个,架设光缆45杆公里,全市光缆村增加到359个。全年全市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8300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在98%以上。全年制作广播节目2890小时,制作电视节目721小时,购电视节目1300小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51个,医疗床位2100张,卫生技术人员2819人,增长8.1%。医疗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和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2000年我市有15个乡镇顺利通过台州市政府组织的农村初保达标验收,至此,自1997年起以乡镇为单位农村初保达标工作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同时,初保工作推动了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目前我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6.7%,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2.5%。加强了基础预防保健工作。年内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50/10万以下。孕产妇死亡率连续第三年控制在零。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全市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地级以上金牌49枚,其中国家级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2枚。顺利通过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检查验收。成功举办了市首届农运会。

  

  十、环境保护

  

  突出可持续发展主旋律,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环保“一控双达标”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全市被列入治理的1169家工业企业,达标的1038家,关停的131家,共削减工业粉尘860吨、烟尘6929吨、二氧化硫4070吨、COD3170吨,从而夺取了“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全面胜利,11月23日顺利通过了台州市政府考核验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迈出新步伐。山市镇的生态镇创建工作于10月18日通过台州市政府验收,是台州市第一家;“三沿两镇”烟控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花芯水库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五岗嘴河道保护区创建工作分别通过台州市验收;9.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通过了台州市验收。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年出生人口12882人,出生率为11.35‰;死亡人口7424人,死亡率为6.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379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084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7568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在岗职工人均货币工资13756元,增长21.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9元,比上年增长4.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 26.1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43.67平方米。劳动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登记的职业介绍所112个,通过各种途径使3481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分流安置。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56941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9064人。社会福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敬老院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市社会福利院被台州市绿化委员会评为“花园式单位”、被省民政厅评为“浙江省三级福利院”,温峤、泽国、松门、箬横、新河等乡镇福利院被省民政厅评为二级院。年末乡镇集体办敬老院46所,床位1108张,在院老人555位。全市共有 7331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年度保障金 561.9万元。优待优抚对象3500户,优待总金额976万元,全年得到国家临时救济2514人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51868名、离退休人员11374名,与上年相比,净增3332名;参加医疗保险20252名;参加工伤保险18735名。劳动部门全年为2308名失业职工提供了520万元的失业救济。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49.36万人。

  

  注: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业增加值、总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