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温岭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1-03-24 00:00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改善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出口和扩大内需,全市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一、综 合

  

  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18.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0亿元,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115.59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76.80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13.4:52.3:34.3调整为11.9:52.9:3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9125元,比上年增长11.7%。

  

  二、农 业

  

  全市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53亿元,比上年下降1.1%。

  

  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全市农业产值10.99亿元,比上年下降4.4%。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到46.72万亩,降幅达21.0%。其中早稻减幅尤为突出,全年早稻种植面积为9.99万亩,比上年下降40.7%,早稻减少的面积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量的近6成。与此同时,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农业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52.21万亩,比上年下降7.9%。其中西瓜种植面积6.01万亩,增长1.9%;甘蔗种植面积4.46万亩,比上年增长3.6%;药材、花卉苗木、席草、饲料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51.1:48.9调整到47.2:52.8。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17.84万吨 -23.7

  棉 花 301吨 -24.8

  甘 蔗 23.97万吨 4.6

  蔬 菜 48.39万吨 4.4

  果用瓜 18.59万吨 11.9

  其中:西瓜 17.94万吨 16.6

  

  畜牧业生产稳定,饲养结构逐步优化。年末生猪存栏19.72万头,比上年下降5.3%,年内出栏生猪29.98万头,增长6.2%;家禽年末总存栏275.58万只,下降8.6%,年内出栏家禽551.03万只,增长7.0%。全年肉类总产量3.64万吨,比上年增长14.5%;禽蛋总产量10571吨,增长6.9%;牛奶产量2941吨,增长99.0%。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农业、绿色农业”战略开花结果。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84家;拥有涉及粮食、蔬菜、畜禽、花木、水产、药材等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箬横西瓜合作社被列为农业部合作社建设示范点。东片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列入省农业“三新技术”项目;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个,“温联”果蔗基地、“玉麟”西瓜基地和温岭草鸡基地列入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省绿色农产品认定6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农业产业化和品牌效应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渔业生产结构稳步调整。2002年,我市正式启动海洋捕捞“减船减人”和“转产转业”工程,缩减海洋捕捞产量,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全市渔业总产值35.78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海洋捕捞产值27.17亿元,下降3.4%;水产养殖产值8.62亿元,增长9.0%。水产养殖中,海水养殖产值7.35亿元,增长9.6%;淡水养殖产值1.27亿元,增长5.8%。

  

  林业资源保护和管理继续加强。全年造林更新面积4630亩,其中平原绿化904亩,迹地更新2007亩;完成四旁植树5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5.3%。已建林带林网2704公里,面积11538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3.4%;村庄绿化面积32519亩,绿化率28.8%;城镇绿化面积18203亩,绿化率25.6%。全年发生各类病虫害面积19167亩,发生率4.2%;有效防治面积为18537亩,防治率96.7%;实施调查监测面积为436746亩,监测覆盖率为95.5%,林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42亿元,完成土石方460万方。标准海塘建设任务全面竣工。河道疏浚又有新的突破,全市完成投资5020万元,疏浚河道74.65公里,其中市级河道已疏浚完毕;清理河道800公里,清理水草320吨,有效地保障了河道行洪畅通。东海塘围垦工程完成投资13229万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37.1%,南片堵口已实现合龙。以防渗渠道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共新建防渗渠道130公里,更新改造泵站92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我市坚持把工业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来抓,积极开展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扭转了工业生产低速增长的局面。据统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全市规模上工业总产值180.84亿元,增长18.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工业实现产值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集体经济工业0.51亿元,下降22.3%;股份合作经济工业53.95亿元,增长16.2%;联营经济工业12.74亿元,增长27.7%;股份制经济工业76.72亿元,增长1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工业30.88亿元,增长23.1%;其他经济工业4.83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0.66亿元,下降1.6%;皮革及其制品业产值23.60亿元,增长20.6%;塑料制品业产值19.64亿元,增长26.6%;金属制品业产值10.49亿元,增长37.5%;普通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27.83亿元,增长20.2 %;交通运输制造业51.04亿元,增长12.9%;电气机械制造业产值12.25亿元,增长33.0%。受市场趋好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增长。

  

  规模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加工品 5.18万吨 7.1

  服 装 787万件 21.9

  布 鞋 1174万双 107.0

  皮 鞋 16244万双 5.8

  家 俱 5.68万件 24.4

  塑料制品 15.63万吨 12.0

  其中:塑料鞋 6730吨 27.1

  泵 712.93万台 14.0

  轴 承 6412万套 7.6

  摩托车 85.13万辆 11.7

  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29.0万台(套) 5.8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出口增速较快。在一系列扶优扶强政策的推动下,一批象钱江摩托、爱仕达、宝利特、新界泵业等具有行业领先的重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全市规模上工业企业716家,比上年净增24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2家,净增9家。在“多元化、全方位”出口战略推动下,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出口交货值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出口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攀升。2002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扭转了上年大幅下滑的势头,实现全面攀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221.6 分,比上年提高3.7 分,居台州市首位。全年全市规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利税总额20.53亿元,增长16.8%,其中利润12.17亿元,增长16.0%。

  

  建筑业生产继续增长。2002年我市建筑业外向度不断提高,除继续巩固湖北、上海、宁波三大市场外,积极拓展江苏、北京等市场,浙江立强建设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的业务又有新的发展。全市53家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施工总产值5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出省施工产值34.1亿元,占全市施工产值的61.8%;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9.8%;实现利税3.0亿元,增长3.4%;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9.8万元,增长11.3%。施工面积879.5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4.71万平方米,竣工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创“白玉兰”工程、“钱江杯”等省级以上优质工程8项,创地市级以上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28个,安全生产亡人事故率为万分之零点六。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全社会技改投入21.59亿元,增长51.0 %。按投资主体分:国有等单位完成投资19.24亿元,增长29.0%;集体单位完成投资24.06亿元,增长31.7%;私人投资7.13亿元,下降3.4%。在国有等单位投资中,国有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77亿元,增长12.0%;国有技改投资3.23亿元,增长30.1%;房地产开发投资8.24亿元,增长49.9%。在全社会技改投资中,工业性投资18.57亿元,增长38.6%。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6.5亿元,建成和改造城市道路8条,新开工道路12条,城区框架不断完善,形象日益丰满。止年底,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21.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3%。九龙大道和西环路建成通车,曙光西路、上林路、横湖北路、中华北路、下保路顺利完工,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北山河防洪绿化工程建成。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完工,已投入试运行;大溪泵业园区、箬横汽配园区、泽国空压机园区已完成计划进度目标;农村电网改造完成。全年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7.2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3691万人,客运周转量152507万人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货运量987万吨,货运周转量310665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9.5%和28.7%;港口吞吐量111.04万吨,增长33.8%。年末拥有各种客货运机动车辆19767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7679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年末固定电话和小灵通交换机总容量42.92万门;用户数308192户,增长17.0%;移动电话用户320841户,增长21.1%;国际互联网用户达53054户,增长51.7%,其中宽带用户5565户。每百人拥有各类电话由上年的46.30部提高到55.04部。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市区零售额20.18亿元,增长30.3%,农村零售额38.72亿元,增长2.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销售平淡,比上年下降2.0%;集体经济略增,为0.5%;个私经济及其他经济保持一定增长,增幅12.0%。从行业分布看,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63亿元、4.32亿元、3.33亿元。集贸市场继续发展,全年实现成交额174.2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6%;其中自营出口总额3.58亿美元,增长69.5%。分出口企业看,外贸、三资、生产企业齐头并进,外贸企业出口创汇0.73亿美元,增长63.0%;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64亿美元,增长69.2%;生产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亮点,全年出口创汇1.21亿美元,增长93.1%。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皮塑、鞋帽服装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鞋类产品出口创汇1.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7%,占自营出口总额的37.4%,成为新的出口支柱产品。出口市场和主体呈多元化。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比重稳中有升,东欧、非洲、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异军突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新批自营出口企业103家,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自营出口权企业343家。全年新批办三资企业15家,协议利用外资45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2%;实际利用外资2290万美元,增长68.3%。

  

  旅游事业迈上新台阶。2002年,长屿硐天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成功举办“中国石文化旅游节”、“中国首届岩洞音乐会”。占地0.5平方公里按国家4A级旅游区规划的千年曙光公园建设全面启动,东辉公园、松门洞下沙滩等风景旅游区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4.40万人,比上年增长53.2%,旅游总收入16.35亿元,增长39.2%,其中海外游客1.31万人,旅游收入1.57亿元,分别增长45.9%和9.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形势良好。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亿元,增长33.7%。财政收入中,各种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快速增长,分别达34.9%、33.9%和30.5%;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平稳增长,分别为3.6%、2.7%、17.1%和4.5%。上划中央“两税”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预算内财政支出8.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金融存贷两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5.75亿元,比上年新增33.7亿元,增长25.5%。其中企业存款37.16亿元,增长2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6.82亿元,增长2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97亿元,新增29.57亿元,增幅达42.0%。从贷款投向看,主要集中在农业贷款、工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上,分别新增5.1亿元、5.7亿元和8.5亿元,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7.2%、19.3%和28.7%。存贷比由上年底的52.8%提高到62.3%。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企业单位参加财产保险333笔,家庭财产保险10712户,参加人身保险76.3万人次。全年保费收入24131万元,增长2.5%;支付各类赔款4600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完成省级新产品鉴定3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8项,国内领先水平19项。通过省级以上火炬项目验收4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项目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与上海产权交易所合作,成立了上海产权交易所温岭分所。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1712人,初升高比例达83.24%;初中在校学生56884人,初中入学率为96.88%;小学在校学生66354人。止年末,全市有省级重点中学4所,省级农村示范初中4所,省级示范性小学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高考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达5448人,上线率90.74%,居全省第二位,普通高校录取人数4624人。

  

  职教、成教、特殊教育有新的进展。全市有职业高中9所,在校生12863人;其中省级重点职校4所。市综合高中已通过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验收,太平高级职业中学通过省三级重点职业学校验收。全市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9所,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77期,受训人数达134620人。我市特殊教育被教育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2002年我市被省政府认定为教育强市。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335家,全年放映电影2126场次,观众14.09 万人次。文艺作品硕果累累。全年共有2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或在国家级展览中展出,其中获“环保世纪·情系中华—中国美术书法摄影大赛”金奖一幅;荣获省级奖或在省级展览中展出30多个(件)。曾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金奖的作品《海风吹来时》进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庆十六大优秀节目汇演活动。群众文化生机勃勃,全年共举办各类文艺活动78场次。泽国、大溪两镇顺利通过省东海明珠工程验收,我市“东海明珠乡镇”增至8个。《温岭日报》日发行量2.6万份,全年出版256期;省级以上录用稿件160篇,获奖3篇。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有线电视节目套数增至35套;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788户。电视作品《我与石塘》获全国电视优秀老年节目评比三等奖,有3部电视作品、2篇广播稿件获省级奖;广播稿件、电视新闻被中央台录用22条,省台录用472条。我市电台、电视台分别荣获全省广播、电视新闻网县级台先进集体二等奖、三等奖。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9个,医疗床位2270张,卫生技术人员3024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新的突破,全市共建立了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4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初步形成农村卫生服务网络。2002年,我市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的复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全年共获得省级以上金牌27枚,其中国家级9枚。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老年运动会。我市首次承办全国女排联赛浙江队主场四场比赛及中韩国家男子排球对抗赛。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温岭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级评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新增烟尘控制区10平方公里,烟控区总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城市噪声平均值为56.7分贝,噪声达标区21.1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87.9%。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年出生人口11848人,出生率为10.37‰;死亡人口7161人,死亡率为6.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4.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1元,比上年增长16.0%;农民人均纯收入6229元,增长5.3%。全年职工工资总额为107804万元,比上年增长12.3%;职工平均工资19337元,增长16.3%。每百户拥有电脑26.84台、轿车2.81辆。

  

  劳动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登记的职业介绍所75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5%。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57468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8127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福利机构27所,床位970张,在院老人655位;全市共有11440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850.4万元;全年得到国家救济2478人次,发放救济金560.9万元;优待优抚对象3609户,优待总金额758.0万元。

  

  社会保障事业长足发展。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7121人,离退休人员11948人,分别新增23740人和761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011人,其中职工27205人;参加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为16549人和1639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5万人,全年共为2965名失业职工发放了621万元的失业救济金。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43.43万人。

  

  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数据均为预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