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温岭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1-03-24 00:00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克服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和干旱缺电的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 合

  

  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速创三年来新高。据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GDP)24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8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1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89.93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12.0:52.1:35.9调整为10.6:53.2:36.2。人均GDP为21734元,比上年增长14.1%。

  

  二、农 业

  

  全市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动力,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克服“非典”和严重干旱的影响,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区域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1.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市农作物结构继续向优质、高产、高效品种转化,初步形成以西瓜、果蔗、高橙、葡萄等为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到36.37万亩,比上年下降22.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4.56万亩,比上年增长4.5%;其中西瓜种植面积7.18万亩,增长19.6%;甘蔗种植面积6.86万亩,增长53.7%;药材、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增速分别达1.3倍、1.8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47.2:52.8调整到40:60。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3.77万吨 -22.8

  棉花 176吨 -41.5

  甘蔗 37.60万吨 56.9

  蔬菜 49.76万吨 2.8

  果用瓜 20.45万吨 10.0

  其中:西瓜 19.84万吨 10.6

  

  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年末生猪存栏17.57万头,比上年下降10.9%,年内出栏29.79万头,下降0.6%;家禽存栏330万只,增长19.7%,出栏709.66万只,增长28.8%;羊存栏0.33万只,增长10.0%,出栏0.32万只,增长39.1%。全年肉类总产量3.68万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禽肉产量7921吨,增长9.9%。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品牌农业、绿色农业”成效显著。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销售收入25.34亿元,其中超亿元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35家,全年销售收入4.7亿元。箬横西瓜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8个,面积11.65万亩,其中省认定基地12个。通过省认证绿色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5个。成功举办2003年浙江温岭农产品上海展销会。我市被命名为“中国大棚西瓜之乡”。

  

  渔业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我市继续推进海洋捕捞减船减人工作,优化近海捕捞作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大黄鱼、青蟹、缢蛏等养殖基地逐步建立,近海养殖业发展较快。全市渔业总产值34.93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海洋捕捞产值26.55亿元,下降2.3%;海水养殖产值6.77亿元,增长7.9%;淡水养殖产值1.61亿元,增长26.8%。

  

  林业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年造林更新面积6617亩,其中平原绿化927亩,迹地更新1009亩,四荒造林295亩,退耕还林4386亩。完成四旁植树21万株;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面积14.6万亩,幼林抚育2396亩。全年发生森林火灾10起,受害森林面积4401亩,受害率9.9‰。各类病虫害监测覆盖率95.5%,防治率86%。

  

  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3亿元。河道疏浚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疏浚河道247.6公里,完成投资3800万元。东海塘围垦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102万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50.6%。堤防总长度64公里,其中达标堤防57公里。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44.07万亩,新增5250亩;固定机电排灌站1289处,排灌面积39.9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强劲增长。我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和若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开展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不断完善“绿色通道”等经济软环境建设,工业生产强劲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规模上工业增加值47.01亿元,增长33.6%。规模上工业总产值239.30亿元,增长24.0%。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19亿元,股份合作、有限公司类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03.37亿元,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33.74亿元。分主要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10.20亿元,增长4.4%;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产值29.87亿元,增长31.8%;塑料制品业产值27.83亿元,增长19.6%;金属制品业产值13.62亿元,增长31.7%;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33.20亿元,增长21.4%;交通运输制造业产值68.70亿元,增长1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0.99亿元,增长28.4%;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0.38亿元,增长50.3%。

  

  规模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加工品 5.7万吨 12.7

  服 装 855.7万件 15.4

  布 鞋 1237.2万双 2.7

  皮 鞋 24123.8万双 33.5

  家 俱   7.9万件 19.2

  塑料制品 21.7万吨 37.8

  泵  930.0万台 22.6

  轴 承 7429.3万套 17.9

  摩托车   98.1万辆 15.2

  自动化仪表 53.2万台(套) 73.1

  

  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产品出口增势强劲。规模上工业企业807家,比上年新增91家;户均产值2969万元,提高442万元。大中型企业27家,新增7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4家,新增9家。在“外向带动”战略推动下,全年规模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30.6%。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221.9 分,比上年提高0.3分。在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工业产品销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新产品产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年规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利税总额25.23亿元,增长16.2%,其中利润15.15亿元,增长17.4%。

  

  建筑业增长较快。我市建筑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业务重心逐步移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省外施工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6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省施工产值43.24亿元,占全市施工产值的63.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33亿元,增长23.3%;实现利税4.04亿元,增长34.8%;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10.56万元,增长7.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90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增幅创“十五”时期以来新高;其中工业性投入(包括工业基础设施投资)44.71亿元,增长107.1 %。按投资主体分,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3.85亿元,增长23.9%;城镇的集体和私营、个体完成投资5.48亿元,增长35.6%;农村投资42.66亿元,增长76.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3.99亿元,增长97.0%;限额以下项目完成投资25.54亿元,增长28.7%;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37亿元,增长13.7%。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市9个园区(集聚区)共完成投资28.52亿元,新入园企业195家,创产值97.16亿元。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迅速。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全年共完成旧城房屋拆迁面积10.5万平方米,复建面积达27.8万平方米。城东、城西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5%。重点工程建设完成良好,66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8.86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6%。泽太一级公路建成通车,输变电220KV温岭变、110KV光明变投入使用,占地452亩的锦屏公园已开工建设,行政中心、广电大楼等标志性工程进入土建阶段,工业城、泽国空压机园区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加快发展。通过开展“质量年”活动,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量较大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2991万人,客运周转量13458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6%;货运量1578万吨,货运周转量442119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5.8%和39.7%;港口吞吐量200万吨,增长80.2%。年末拥有各种客货运机动车辆28677辆,增长45.1%;其中货运机动车15559辆,增长26.0%。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20879万元,比上年增长54.2%。年末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容量达45.71万门,用户35.02万户,增长6.4%。移动电话用户48.72万户,增长51.8%。国际互联网用户81750户,增长41.9%,其中宽带用户24053户。每百人拥有各类电话由上年的76部提高到95部。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肯德基、香港华润、上海华联等连锁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市区零售额23.53亿元,增长16.6%,农村零售额42.42亿元,增长9.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38亿元,增长14.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4.19亿元,增长20.6%;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59.37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贸易业与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57.61亿元和5.48亿元,增长11.0%和26.7%。集贸市场继续发展,全年实现成交额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5%;其中自营出口总额5.73亿美元,增长59.9%。分出口企业看,外贸、三资、生产企业齐头并进,外贸企业出口1.17亿美元,增长61.0%;三资企业出口2.17亿美元,增长31.9%;生产企业出口2.39亿美元,增长97.1%。出口主体不断扩大,新批自营出口企业109家,止年底,全市共有自营出口权企业351家。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5家,比上年增长66.7%;协议利用外资65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3%;实际利用外资4506万美元,增长96.8%。新批境外企业8家。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创优验收,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5.48万人,比上年增长5.2%;旅游总收入18.64亿元,增长14.0%。其中假日旅游接待游客19.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2%;收入1.54亿元,增长30.5%。全市共有国内旅行社7家,全年接待游客4.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长屿硐天、方山风景区、千年曙光园改造扩建工程全面启动。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2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4亿元,增长29.2%。主体税种稳步增长,增值税、营业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1.2%和24.4%,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上划中央税收12.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预算内财政支出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3%。

  

  金融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9.33亿元,比年初新增43.58亿元,增长26.3%。其中企业存款49.03亿元,增长31.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2.83亿元,增长24.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3.77亿元,比年初新增43.81亿元,增长43.8%。从新增贷款投向看,基本建设、工业、个人消费贷款分别新增9.59亿元、10.28亿元和11.96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比重为21.9%、23.5%和27.3%。不良贷款余额4.0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8%,比年初下降2.8个百分点。贷存比由年初的60.3%提高到68.7%。全年净投放现金41.18亿元,比上年多投放7.99亿元,增长24.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10家;新增国家火炬项目3项,国家创新基金1项;完成省级新产品鉴定26项,省级创新基金项目7项。先导电机研究所的潜水泵综合性能测试系统列入省科技厅招标的重大项目,“温联果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农业部农业丰收三等奖。全年专利授权194项,比上年增长60%。品牌立市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13个。新增ISO9000系列认证企业74家,“3C”认证354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3199人,初升高比例达87.19%;初中在校学生50399人,初中入学率为98.15%;小学在校学生67116人。高中段学校办学档次不断提升,市二中通过省二级重点高中验收。2003年高考上线人数5829人,居全省第三名,其中重点批次上线人数615人。

  

  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14723人;成人中学16所,注册学生3107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711人。全年1422人报考高职,上线1031人。2300名农民、职工参加双证制教育培训;6537人报名参加自学考试, 280人取得大专以上文凭。市职技校烹饪、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各艺术表演场所共演出360场次;各类电影院共放映电影4278场次,观众达20.75万人次;市图书馆借阅图书15.7万人次。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全年共有40余件艺术作品入选省级以上比赛、展览及发表。市越剧二团《康王告状》剧目获中国第七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音乐作品《走进雨里》获“2003歌坛在行动”全国词曲比赛金奖,书法作品《药名诗》获“首届中国医药书画艺术展”金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多场次。《温岭日报》日发行量2.5万份,全年出版261期;被上级党报录用稿件200多篇,获地市级以上新闻奖20篇次。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4.1万户,入户率61%;广播覆盖人口112.1万人,覆盖率98%。本年自制广播节目1110小时,制作电视节目876小时。电视作品《村民有了表决权》获省好新闻三等奖。广播稿件、电视新闻被中央台录用12篇(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9个,实有床位2067张,卫生技术人员3190人。农村卫生工作继续推进,横峰、城北街道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9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行电脑收费清单制。爱国卫生工作再创佳绩,新河镇被省爱卫会命名为“浙江省卫生镇”。疾病预防成效明显,“非典”期间共设立5家监测哨点医院、32个发热门诊部,对 4368人进行预防性医学体检,全市没有出现输入性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

  

  体育事业有新的进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取得台州市第二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名。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举办了全市健身才艺大展示、第二届三人制篮球赛、全市健身路径比赛、市第三届机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太平街道等5个镇(街道)被授予“浙江省体育特色镇”称号。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温岭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批准实施,生态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城区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生活污水处理量757万吨,污水处理率46.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5.8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758公顷,覆盖率33.0%。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年出生人口12741人,出生率为11.13‰;死亡人口7109人,死亡率为6.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45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4947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2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6594元,增长5.9%。全年职工工资总额为131122万元,比上年增长21.6%;职工平均工资22502元,增长16.4%。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41.8台、轿车3.0辆。

  

  劳动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登记的职业介绍所93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1%。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60571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66310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福利机构24所,床位887张,在院老人706位。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12203人,发放保障金1115万元;国家救济683人次,发放救济金197万元;优待优抚对象2785户,优待总金额993万元。

  

  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70326人,离退休人员12047人, 共新增13304人,保险基金收入2.46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700人,新增40850人;参加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为32908人和1604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5032万人,全年共为567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救济金84万元。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43.4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