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二00七年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8-11-24 00:00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等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主体任务,认真实施“东西并进、整体跃升”战略,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扎实开展“两年”活动,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为1997年来最快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220.12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59.15亿元,增长15.2%。人均生产总值35380元,比上年增长13.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3∶53.5∶38.2调整为7.7∶53.6∶38.7,二、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幅度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2007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村村新”工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1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农业产值15.57亿元,增长11.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016公顷,比上年下降0.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956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其中西瓜播种面积4200公顷,增长2.4%;蔬菜播种面积17987公顷,增长1.9%;甘蔗播种面积2180公顷,下降3.8%。花卉苗木播种面积416公顷,比上年增长11.8%;盆栽类园艺17.5万盆,增长0.6%。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5.73万吨         -8.3
    油料                483吨            -3.2
    甘蔗              19.55万吨           4.8
    蔬菜              51.12万吨           3.0
水果              26.84万吨           4.2
其中:果用瓜     20.30万吨      5.5
其中:西瓜   18.40万吨           4.2
柑桔      2.28万吨     -0.1
   葡萄      1.58万吨      7.4
林业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759公顷,迹地更新204公顷,低产林改造407公顷,封山育林4413公顷,零星植树18万株。至年末,共建成生态公益林2067公顷,启动10万亩生态景观林建设。被评为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随着肉禽蛋价格全面上涨,畜牧业生产增长迅速,畜牧业产值4.95亿元,增长30.8%。生猪年末存栏13.99万头,比上年增长2.9%;全年出栏22.17万头,下降0.9%。家禽存栏327.25万只,下降0.5%;出栏786万只,下降1.4%。全年肉类总产量3.14万吨,下降1.0%,其中猪肉2.11万吨,持平;禽肉0.98万吨,下降3.2%。禽蛋产量1.11万吨,下降0.4%。牛奶产量1505吨,增长2.3%。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渔业产值40.6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1.90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海水产品51.06万吨,增长1.8%;淡水产品0.84万吨,略降。
规模农业迅速发展。全年新发展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总数达到88家,其中台州市级37家,新增6家;产值71亿元,建立基地17万亩,联结农户13万户。年产值超亿元的生产企业6家、销售企业4家,超5000万元的有8家。全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累计达到93家,入社农户4282户,联接农户45000户,种植(养殖)面积9.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8.9%,畜禽存栏491.6万头(羽),占全市畜禽总存栏量的86.2%,覆盖了瓜果、蔬菜、畜禽、水果、药材、水产品、花卉、食用菌、粮食、农机服务等十大产业。
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全年新认证浙江名牌农产品2个,有机食品7个,绿色食品9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8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年末全市拥有农业省名牌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3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绿色食品认证53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4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62个。“玉麟”西瓜连续七年获得农博会金奖。“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实施面积12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覆盖率93.9%。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02万亩,总增产1.98万吨,减少不合理施肥0.15万吨(折纯)。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农村生活污水二次处理、特色产业十镇百村、百村绿化、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五项重点工程,新农村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台州的前列。全年共建成省级示范村15个,台州市级示范村21个,完成整治达标村建设89个。五年来,共建设温岭市级以上示范村86个,整治达标村建设334个,整治达标村建设完成率40%。开展新农村电气化镇、村建设,全年新建电气化镇7个、电气村26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全面推进工业创新为核心,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135”工程,推进大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工作;破解资源难题,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之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04.55亿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1575家,工业总产值6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重工业311.9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1%,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轻工业298.72亿元。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103家,其中5-10亿元企业7家,钱江集团、爱仕达电器、电力公司、鸿达集团和益鹏等5家企业总产值超10亿元。全市10个工业园区(集聚区)工业总产值249.07亿元,实现利润15.67亿元,上缴税收9.15亿元,出口创汇9.88亿美元。其中温岭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85.91亿元,工业城工业总产值28.61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严格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生产,企业效益继续提升。全市规模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利润总额36.33亿元,增长38.2%。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236.3分,居台州首位,比台州平均水平高出10.8分。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6.95万吨标准煤,与上年相比,节能5.19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059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6%。
建筑业取得新的突破。建筑业总产值2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省外总产值154.16亿元,增长22.1%。创利税13.16亿元,增长2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86万平方米,增长30.7%,其中新开工面积1791万平方米,增长41.7%。年末拥有特级资质建筑施工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9家,二级资质企业22家。全年共创“钱江杯”优质工程3项,“括苍杯”优质工程8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1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工业性投资83.14亿元,增长21.2%。全部限额以上投资107.4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73.1%;大项目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计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80.8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5%。从产业投向看,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7∶56.6∶41.7。10个工业园区(集聚区)完成投资27.81亿元,新建厂房51.26万平方米。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担屿围涂、金清新闸排涝二期、三蒜岛陆岛交通码头等省重点项目开工。全市48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3.3亿元,其中12个省、台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6亿元。全年建成工业标准厂房36.3万平方米。
  房地产业呈恢复性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增幅比上年提高37.7个百分点,扭转了2006年低增长的局面。房屋施工面积166.67万平方米,增长5.7%;房屋竣工面积39.87万平方米,增长19.4%;全年销售商品房48.02万平方米,增长27.7%。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运输旅客454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8.3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8%。完成货运量3009万吨,货运周转量157.7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0%。港口货物吞吐量410万吨。年末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包括村道)174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31公里;有铺装路面1326公里;村道1156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不包括挂车、其他机动车)拥有量67425辆,比上年净增13111辆,其中载客汽车(包括家庭用车)43728辆,比上年增加11077辆。全市拥有公交车辆235辆,运营线路102公里;出租车501辆。货运机动船767艘,净载重量24.67万吨。
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2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0.7%;邮电业务收入12.88亿元,增长2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8.57万户,比年初净增1.7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0.80万户, 比年初净增22.7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19516户,其中宽带用户102418户,分别比年初净增23092户和23355户。邮路单程长度463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长度3433公里。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7.6%;零售业109.68亿元,增长18.0%;住宿和餐饮业14.47亿元,增长21.5%。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会展业,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温岭)水泵空压机展览会、首届特色农(渔)产品展销会、第二届中国(温岭)工量具展会、第四届全国百强县市汽车巡回展和第七届中国(温岭)鞋类、鞋材及设备展览会。
专业市场交易活跃。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0个,成交额296.63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98个,成交额204.34亿元;生产资料市场22个,成交额92.29亿元。成交额超亿元市场40个,其中5-10亿元的有8个,下张钢铁市场、松门水产批发市场、市购物中心和温西工量具交易中心等4个市场超过10亿元。
旅游业人气不断攀升。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其中国内游客440.43万人次,增长33.2%。实现旅游总收入3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春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66.76万人次,增长21.4%。拥有旅游星级饭店9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拥有国内旅行社11家,全年共接待游客99301人次,比上年增长29.1%。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外贸自营出口总额18.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8%。出口主导行业优势明显,鞋类产品出口额6.38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额9.2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8%和52.7%。出口龙头企业队伍壮大,全市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家,前20强出口企业出口额9.5亿美元,占全市的52.4%。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30家,新增出口实绩企业93家,累计有出口实绩企业433家;新开辟13个出口地,目前已与17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商品进出口业务。
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14家,协议利用外资170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06万美元;全年协议利用外资创下了历史新高。协议利用外资3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其中4个项目超过1000万美元,百里斯(温岭)工业厂房有限公司和台州金富豪大酒店有限公司项目协议利用外资均接近5000万美元;对接提升产业项目引进态势良好,高新智能锁、轴承齿轮、纳米碳金属表面处理、船舶设备等项目都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耀达大酒店和时代置业TESCO商场工程、日德电机、晶视宝、瀚洋资源电力等顺利开工。
八、金融业
金融存贷规模继续扩张。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0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从存款增长结构看,企事业存款比上年末新增21.35亿元,财政性存款新增17.32亿元,居民储蓄存款新增17.69亿元。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0.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9%,新增54.20亿元。从贷款构成看,私营企业贷款、工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分别比上年末新增33.77亿元、16.58亿元和14.81亿元,商业、建筑业贷款比上年末减少7.5亿元和1.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6家;台州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7家;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级新产品10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全年专利授权量692件,万人专利数达5.9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验收,荣获省科技强市称号,被评为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
品牌兴市战略硕果累累。2007年一家人、兴益、大福、西菱和浙诺尔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爱仕达压力锅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新增国家免检产品4个。至年末拥有注册商标9000余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3个,省著名商标28件、省名牌产品25个。“钱江”、“爱仕达”、“利欧”、“鑫磊”、“跃岭轮毂”等成为全国出口品牌;先后获得水泵、空压机、小型电机和鞋类等4类产品中国出口基地称号。泽国镇和坞根镇2007年分别荣获“省注塑鞋业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和“省家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称号,目前全市拥有浙江省专业品牌基地5个。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市有14个镇(街道)被评为省教育强镇。各类教育成绩斐然,有普通中学50所,在校学生55123人,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99.7%和99.9%,初升高比例96.5%。拥有小学109所,在校学生82187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升初中比例均为100%;九年制义务教育率100%,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98.5%。全市幼儿园在园儿童40180人,等级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总数的75.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所,在校学生14042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6所,结业128697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16所,结业人数2036人。建立了台州市第一家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网络逐渐完善,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7年高考总上线率79.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本科率为36%,重点率8.4%;理科上重点院校人数79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精品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全年共有3件艺术作品获国家级金奖,30余件获省级奖项,100多件(幅)作品入选或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展览、杂志中。古筝齐奏《对花》在中央电视台“和谐少儿春晚”播出;琵琶古筝与女声合唱《绣花女》和民乐合奏《金色的季节》、《隋梅迎春》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摄影作品《后天NO.1》获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和第16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金奖。文学作品《分苹果的故事》被中学生辅助教材采用。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全年开展文艺下乡巡回演出67场,民间剧团下乡演出37场,观众达20万人次;数字电影进社区5202场,观众200万人次;送图书下乡5.5万余册。成功承办了台州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节开幕式,举办了市首届农民艺术节、闹元宵晚会、春节广场系列文艺演出、“农普杯”第十一届书法艺术大赛等2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城东街道、箬横镇成功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镇”。新创建100多家基层文化俱乐部,全市80%以上的城镇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新增图书4026种10394册。影视城全年共放映电影4546场次,观众达7万余人次。
广电事业取得进步。网络电视建设得到推进,全年完成网络整理16103户,单向改造4289户,双向改造21670户。年末有线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2061公里,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7.4万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632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890小时,自制广播节目2519小时、电视节目1128小时。被中央台采用广播节目97条、电视节目31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广播通村率均达到100%。
公共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全市建立了以市级医疗单位为龙头,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分枝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77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所148个,村卫生室476个;拥有医疗床位309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858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66张、卫生技术人员4.17人。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明显,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5%和93.9%,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产前筛查率分别为92%、71.1%和34.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城西街道和石塘镇成为省体育强镇,年末拥有省体育强镇9个。成功举办了市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全年开展各类群体活动130多场次,参与人数5.6万人;承办了省青少年部锦标赛拳击、武术和散打三个项目的赛事。新增全民健身苑17个,新建标准篮球场17个。全年共获得省级比赛金牌21.5枚,其中田径队获得省第八届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体育产业取得新进展,全年体彩销售额5120万元,积累公益金160余万元;组织举办了“浙江万马VS塞尔维亚OKK”中塞篮球对抗赛、“浙江万马二队VS江苏南钢青年队”友谊篮球赛。
十一、电力、环境保护
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建成220KV曙龙线、110KV繁昌变、浦头变等七座输变电工程,年末全市拥有500KV变电设施1座、220KV变电设施2座、110KV变电设施11座、35KV变电设施17座、10KV变电设施13217座。全社会用电量30.9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工业用电量21.92亿千瓦时,增长19.3%;居民生活用电量5.52亿千瓦时,增长10.4%。网供最高负荷50.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4%。
生态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138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20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5.1%,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全市完成公路绿色通道建设154公里,公路绿化1016公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城区一、二级截污管网总长86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78.8%;投资2.9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已建成垃圾中转站18座,镇级中转站覆盖率达85%以上,全市833个行政村配置垃圾房、垃圾仓6288个,818个村配备了环卫保洁队伍,城乡环卫体系覆盖面达98%。成为第四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城南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通过加大“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关停力度,开展企业达标整治、拆除轮砖窑等措施,重点开展了制鞋区域污染治理和1148家规模工业企业的“三废”达标整治,污染减排和污染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共削减化学需氧量578吨、二氧化硫124吨,分别比上年下降9.9%和9.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稳增长。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65583人,比上年增加8626人,其中男性人口594332人,占总人口的51%,男女性别比为104︰100;其中非农业人口189860人,占总人口的16.3%。全年出生人口12605人,出生率10.81‰;死亡7080人,死亡率6.07‰,人口自然增长率4.74‰。总人口中市区人口227757人。
居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34139元,比上年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26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67元,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三者实际增长0.9%、3.6%和8.8%。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13609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6766元,增长20.5%。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2%和35.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9平方米。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572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全年举办大型就业再就业推介会4次,312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0384人。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51个,登记就业29162人,介绍成功22109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5300名;外省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082人,取得资格证书2068人。
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26万人、7.80万人和7.79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为23.84万人和1.60万人。农村社保面继续扩大,年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41.54万人,基金结余8228万元;参加被征地养老保障21082人,已享受15762人。农医保工作荣获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全年参保86万人,筹集基金6889万元;到年末,共有92.7万城乡居民参保,参保率95.6%,52.76万人次受益。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推进。全年新建敬老院5所,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50个,床位3920张,收养各类人员2134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923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50元提高到27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80元;发放低保对象基本生活物价补贴259万元。农村特困户救济和五保户供养991人,五保户集中供养922人,集中供养率93%,城镇“三无”对象全部集中供养;农村临时救济12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12918人次数。慈善事业大力弘扬,全年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888万元,受益40020人次。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