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6788/2025-11063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6-27
- 发布单位:
- 市科技局
关于对温岭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202502306号提案答复的函
李琴棋等委员:
你们在温岭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加速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的建议》(202502306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围绕“两城两湖”创新格局发展,强势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全年布局40宗3585亩570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平台,其中建成投用18宗909亩,建筑面积94.5万平方米。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温岭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岭(海宁)科创大厦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速推进,环龙门湖科创带孵化园区、新城智谷等平台开工建设,国家水泵产品质检中心(浙江)成立运行,泵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绩效评价连续3年优秀。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台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7家。
二是校企合作有序开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组建“温岭市泵制造产教融合联盟”,联合15个技师(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优秀产学研联合体,开展直流水泵控制器测试仪等7项技术研究,实现校企合作技术转让6项,转化科技成果10项。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持续提升江苏大学、华中数控、台州学院等6家高校温岭研究院技术服务能力,新设立温岭技术转移中心3家、试运行3家,2024年在温科研院所新签订合同121项,合同金额达3877.6万元,实现营收超5801.8万元;台州学院与温岭企业共建实践基地13个,中轻检验认证温岭公司研发项目获2024年段镇基皮革和制鞋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三是资金保障进一步落实。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相关政策都囊括在8+4政策及1+N的政策体系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力支持“两心四体六院十转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共争取省补资金2200万,通过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用好基金,发挥财鑫股权基金优势,主要投向为我市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大健康等领域Pre-IPO阶段的成熟企业。温岭股权基金总规模2亿元,由市产业基金与协同创新共同出资,目前该基金已投资我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双森金属,助力该企业发展。
四是人才培养和引进同步进行。升级校地合作体系,建立校地联盟合作机制,聚焦主导产业,梳理人才需求清单,加强与四川、安徽、辽宁等知名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吸引大学生来温实习就业。引导台科院温岭学院、台州第一技师学院立足产业人才需求,持续优化学科设置,继续通过订单班、校企合作等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深化“双导师”制,推动浙大、台州学院等高校院所骨干教师与科创平台技术骨干共同担任导师,联合推进硕博人才培养。同时,创新“中高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开设爱仕达机器人班等3个智能制造订单班,培养高端技术人才120余名。
诚如建议所述,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存在区域发展不均、功能不完善、与企业对接不畅等问题。下一步,我市将更好推动制造业升级,解决现存问题,加快平台建设。
一是持续提升科创平台能级。以九龙湖科创中心、环龙门湖科创带两大科创板块为核心主平台,聚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孵化中试-加速-产业化”全链发展,持续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建成投用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温岭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岭(海宁)科创大厦等重大平台,高效推进创新工厂、环龙门湖科创产业园、新城智谷等平台建设,基本形成“2+16”全域创新格局,2025年预计新增孵化、成果转化空间超40万㎡。推动存量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提档升级,引进专业机构运营孵化载体。今年拟重点推动中试平台建设,破解中小企业中试资源获取难的问题,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无缝连接。
二是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与平台共建“智能制造联合研发中心”,解决中小企业技术获取困境。依托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岭学院、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优势,聚焦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传感器等共性技术研发,通过专利授权、技术共享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组建由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选型、设备升级等全流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技术开放日,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建立教育服务智能制造动态监测机制,定期收集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教育资源,为温岭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持续赋能。
三是持续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继续发挥本地股权基金优势,跟踪企业需求,做好本基金与当地优势企业的对接,为我市企业股权融资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引导市内银行机构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构建金融支持智能制造类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探索政银担合作、投贷联动等多样化业务模式,支持智能制造类企业快速发展。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与智能制造技术培训的企业员工给予资金补助;推动金融机构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智改贷”金融产品,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鼓励职业院校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形式参与企业智能化改造,探索“学校出技术、企业出设备、政府补资金”的合作模式,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
四是持续加强人才引育力度。牢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发展与升级人才需求,聚焦产业人才“引、育、留、用、转”等关键环节,全面承接台州市人才新政3.0版政策体系,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性条件来吸引人才,不断丰富完善与产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人才生态建设,实施人才创业项目落地成长全生命周期服务,以推进人才及项目成长发展为核心、解决需求诉求为导向,向人才创业项目提供覆盖“对接、孵化、成长、成熟”全周期和涵盖“土地、资金、基金、投融资、人力资源、上市辅导”等全要素的精准化服务,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创业环境。聚焦人才关键小事,着力提升住房、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五是持续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强化绩效评价机制,出台《温岭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入驻管理办法》,不仅对新入驻单位设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和流程,对于已经入驻的单位,也建立了完善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的积极性,持续激发平台创新发展活力。定期对入驻单位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内容涵盖其业务开展情况、服务质量和效果、对温岭市科技创新的贡献等多个方面。此外,根据入驻单位的业务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其场地使用面积,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这种动态管理和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入驻单位出现“一进永逸”的情况,确保温岭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始终保持着高效、规范、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为温岭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科技合作科 联系人:陈辰
联系电话:86216494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科学技术局
二○二五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