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科技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J140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6-25 17:19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徐卓琪等代表:

你们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持续深化创新赋能推动温岭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议案》(第2025J1405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无论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还是就业民生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想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赋能更是将起到核心支撑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突破”“创新温岭”等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社会 R&D 经费占 GDP 比重提升至 2.52%,实现年均增长 0.23 个百分点。

虽然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新形势下温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科创新投入产出力度不足。2023年我市创新指数居全省第59位,位于全省第三档次。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仅 2.52%,远低于全省水平。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仅3.7%,处于全省中等偏下水平;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我市四大主导产业均为传统制造业,整体生产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加上优质项目引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作用减弱,进一步导致研发投入等科技创新后劲不足。三是创新资源薄弱。在整体科研实力方面,我市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平台调整,国家级经开区、省高新区创新刚刚起步,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仍在创建阶段,各类高能级、综合性科创平台极度匮乏。在科技人才方面,总体数量偏少,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研发方面的人才尤其紧缺,“人才难引、引进难留”现象突出。在科技服务业方面,科技创新市场化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目前无论是研究院还是双创平台运行,仍以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运营为主,缺乏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的服务赋能,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然而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要坚定信心。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抢抓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民营经济为核心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局也将借提案办理契机,结合你们的提案内容与建议,综合前期面商结果与各会办单位意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发力:

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民营企业创新性发展

一是以创新主体培育为引,激发企业内生创新动能。迭代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质和企业研发机构梯次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库,通过孵化器孵化一批、领军企业派生一批、科技人才创办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批等途径,发展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活力强、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目标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1家以上;完善科技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梯次培育机制,推进“高企规模化”“规上高企化”,持续壮大科技企业队伍,今年目标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力争培育一批掌握本领域先进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引导规上工业企业积极设立企业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等各级各类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到创新资源集聚地或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等载体。

二是以校企协同创新为引,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矩阵。积极探索“教科人”一体化改革,以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积极探索校企协同新模式,积极推动与浙江大学、台州学院等高校探索共建科教融合学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结合温岭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引进高校、科研院所,聚焦泵阀机电、精密机床、光电信息等优势产业薄弱环节,部署打造“一链一平台”创新链条,探索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增强平台科技供给和成果转化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催生概念验证基地、中试基地等新兴校企合作基地。鼓励企业利用高校院所优势科教资源,强化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研发攻关,引导更多科技成果、人才项目落地温岭。

三是以科技计划项目为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动重点企业、龙头企业携手高校或单独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积极向上争取配套政策支持,今年目标参与实施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省级“尖兵领雁+X”攻关项目4项以上,力争入围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组织实施一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牵引,引导企业以科技项目、技术攻关为牵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二、人才引育和内部培养双向发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系统构建全链条人才引育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着眼高端装备、泵与机电、光电等产业人才需求,协助企业加大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引聚,强化院士、省级以上海外人才、台州市“500精英”等高、精、尖人才创业项目引进,发挥“头雁”引领效应,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年力争新入选国家引才计划人才5人以上,新增省目录C类以上人才5人以上,新引育高端以上人才9人以上;强化政企协同,试点“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紧缺人才评价模式,赋予主导企业更大话语权,对经认定的紧缺人才直接纳入市级人才计划,2025年将试点覆盖十大产业链的企业30家左右,重点支持企业一线研发人才认定100人左右;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将人才引育成效纳入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对成效显著的企业在用地、用能、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二是围绕“市场化”探索“订单式”,迭代完善新生代人才培育计划。一方面深化技能型人才培育计划。推动“3+1+1”温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科教融合学院建设,深化产学研融通“联合共育”改革,推行“双导师制”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推广“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机制,精准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计划全年新增技能人才3780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推动民营企业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技术、管理“双轨制”晋升体系,形成“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良性“扩中提低”循环,打造技能致富的“窗口”城市;一方面完善新生代企业家梯队培育工作计划。深化落实《温岭市新生代企业家“岭商薪传”全周期培育实施方案》和“316”导师计划,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模式,用好“新岭商课堂”“青启汇”“九龙益企大学堂”等平台载体,举办或承办各类活动、主题培训等。构建新生代企业家全链式服务体系,支持引导基层商会、行业商会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组织访学交流、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等系列活动,全面开展“岭商数字行”“岭商数字营”品牌建设,带领新生代企业家赴腾讯、华为等科技标杆企业开展研学活动。

三是围绕“产学研”打造“教科人”,深度串联教科人一体化新路径。围绕教科人一体化改革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文章”,探索“双聘全时”“互聘共享”等人才流动共享机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产业教授”,结合市场开展课题攻关。选聘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科研人员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优化人才服务,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实施“人才优居工程”,近三年将新增人才公寓(青年公寓)5000套,上线“岭易居”APP,提供“短租+长租”分层安居服务,确保人才“住有优居、心有所安”。

三、金融服务和融资渠道双融互促,支撑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优化金融服务,扩展金融业务。规范高效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牢牢把握新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部分存量工具延期扩容等政策契机,加力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强科技企业和项目对接制定金融业考评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争取更多政策性资金落地温岭。加大对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摸排企业发债需求,做好宣传、推介和辅导,用好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帮助企业降低发债难度和发债成本,重点突出对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创新丰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支持股权融资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业务。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满足融资需求。打造特色支行,引导市内银行机构打造科技特色支行、人才特色支行,通过创新“科技、人才”金融产品、建立信贷预审批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缩短贷款流程,满足科技型企业、人才创业企业差异化金融需求。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市共有人才支行3家,科技支行10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50.29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9.66亿,高层次人才及创业贷款余额4.0669亿元。活用信保增信,推动我市信保基金加强对科技型企业、人才型企业服务力度,通过信保增信缓解企业抵押物不足、信用不够等问题,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费用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明确对于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费减费部分,予以50%补贴,对于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业务产生的损失,予以一定风险补偿。

三是押品模式创新,提值知识产权。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小额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降低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门槛。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线上线下产品,延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期限,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针对知识产权转化效率低、价值波动大、易被侵权仿制等问题,推动保险机构创新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专利执行保险、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等多类产品,切入融资增信、法律纠纷、转化应用等多样场景,努力形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三个环节风险全覆盖的保险产品体系。

感谢你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高新技术科     联系人:王景源

联系电话:0576-86128060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科学技术局

二○二五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