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176M/2025-0094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3-18
- 发布单位:
-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实施方案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
为高质量推进“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夯实基层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助力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营造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浓厚氛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目标
统筹城区内职业技工院校办学力量,建立市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个以上;五个省级中心镇要结合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借助社区学校、技工院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辖区内企业培训中心等力量,各设立1个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站;街道、特色镇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若干个职业技能培训站。通过职业技能基地(站)建设,在全市打造集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收集、培训课程提供、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技能培训要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一老一小”等产业行业相关工种以及我市急需紧缺职业(工种),争取到2025年底,完成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新增制造业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
二、总体思路
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增技创富为导向,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建立部门、镇街、村社、机构(学校)、企业五方会商、共建共享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
三、工作措施
(一)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做好技能培训、评价机构资源供给,督促相关机构(单位)规范开展培训认定工作,定期推介各类技能人才政策。(责任部门:市人力社保局)。
(二)技工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打造市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镇街充分发挥党建网格智治优势,做好培训需求摸排登记,协调、支持、指导所辖村社建设培训阵地,制定培训清单,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增技创富工作;村社负责摸排培训需求,利用文化礼堂、周边企业生产车间以及共富工坊等资源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点,组织村民参加培训;机构(学校)围绕本地重点产业、村社特色产业开发培训项目(课程),提供师资、教材、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协助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
(三)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分管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支持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申报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可直接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面向生态链内企业职工开展技能等级评价。对按规定开展技能培训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含职业技能评价补贴);自主评价备案企业可按规定直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开展技能等级评价,合格后取得证书的可按照职业技能评价补贴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相关数据及时汇总至省职业能力一体化平台。(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其他涉及技能培训的各相关部门)
四、实施路径
(一)点位布局
1.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台州第一技师学院、市职技校等技工院校以现有公共实训基地等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社会需求,建立市级技能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主要开展对设施设备、场地要求相对较高的职业(工种)培训,例如车工、电工、钳工、汽车维修工、叉车等。
2.职业技能培训站。镇街要结合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社区学校等载体,引入技工院校师资,建设集培训需求申报、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岗位推介等服务于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站。服务站设置相关标识,在明显位置放置技能培训政策、培训需求登记表等资料。
(二)需求摸排
1.需求登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站点)落实人员负责收集来访劳动者培训需求信息,并按照职业(工种)分类汇总培训需求,根据收集信息联系对接相应的培训机构(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
2.组织报名。根据收集的培训需求信息、对接培训机构、做好岗位推送等工作。村、社区可结合特色富民产业发展需求、农时季节时令项目、“一老一小”(母婴护理、老年照护、家政服务)等领域,点单式梳理提出培训课程意愿清单,各方共同研商后向村民发布培训计划并组织报名。
3.重点群体帮扶。镇街、村社帮扶人员依托省“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点对点联系并收集重点就业群体,特别是登记失业人员、无技能等级证书人员的培训需求,可汇总并实时反馈人社部门,由人社部门将统筹制定培训开班计划,并为重点群体提供报名参训等服务。
(三)组织实施
1.培训清单。技工院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辖区内企业培训中心结合各镇(街道)产业特色,开发并提供培训相关项目(工种)课程及培训师资清单。(完成时间:2025年2月底前)
2.协议签订。技工院校等培训机构、重点企业与镇街道、村社区之间根据各自分工,签订多方协议。(完成时间:2025年3月底前)
4.技能培训。以“一镇(街)一品”、“一人一证”创建为引领,依托村(社)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可核发相应技能证书。(完成时间:2025年12月底前)
5.技能比武。由各镇(街道)牵头,开展符合镇(街)产业特色的技能比武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技。经人社部门备案的可核发相应技能证书。(完成时间:2025年10月底前)
6.政策支持。对经过培训取得相应证书的,按照政策规定给予培训机构(企业)或劳动者个人培训补贴;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站点)举办的公益类技能培训(不考证),经市人力社保部门同意,可按照温财行〔2022〕3号文件规定给予授课教师讲课费补贴(技师及以下参照中级技术职称;高级技师参照副高级技术职称;特级技师、省特支人才参照正高级技术职称),培训机构(企业)或劳动者不再另行享受培训补贴。鼓励镇(街道)、行业部门牵头,开展具有产业特色的技能比武,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技,经人社部门备案可核发相应技能证书,列入市级技能大赛项目的可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竞赛经费补助。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人社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利用好四方资源,落实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镇(街道)要加强与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形成技能创富的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季度分析研判和会商机制,不断优化培训项目和授课方式,提供多元化“培训菜单”,各镇街道根据各自产业特色,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化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
(三)加强总结宣传。通过靶向技能培训,积极培育特色技能型村(社区),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做法,打响“一村一品”技能创富品牌,提升技能促共富影响力。
附件:1、温岭市“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点位布局
2、温岭市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标准
3、温岭市职业技能培训站建设标准
4、拟开展职业工种目录(部分)
5、契约化共建“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合作协议(范本)
温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温岭市财政局 温岭市教育局
2025年3月14日
附件1:
温岭市“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点位布局 | |||
序号 | 培训基地(站)名称 | 地址 | 备注 |
1 | 台州第一技师学院 | 城北街道 | 市级培训基地 |
2 |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 | 太平街道 | 市级培训基地 |
3 | 温岭市职业中专 | 太平街道 | 市级培训基地 |
4 | 泽国镇职业技能培训站 | 泽国镇 | 中心镇培训站 |
5 | 大溪镇职业技能培训站 | 大溪镇 | 中心镇培训站 |
6 | 新河镇职业技能培训站 | 新河镇 | 中心镇培训站 |
7 | 箬横镇职业技能培训站 | 箬横镇 | 中心镇培训站 |
8 | 松门镇职业技能培训站 | 松门镇 | 中心镇培训站 |
9 | 温峤镇职业技能培训站 | 温峤镇 | 特色镇培训站 |
10 | 石塘镇职业技能培训站 | 石塘镇 | 特色镇培训站 |
附件2
温岭市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标准
一、场地设施
1. 培训基地总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满足不同技能培训需求。
2. 设有理论教室、实操教室、会议室及办公区域,功能分区明确。
3. 场地通风、采光良好,环境整洁,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和消防安全要求,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
4. 设有学员休息区、饮水设备等配套设施,提升学员体验。
5. 配备不少于3个工种的实训设备,满足实操教学需求;实训设施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
6. 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支持现代化教学;设有网络覆盖,支持在线学习和资源共享。
二、师资配备
1. 每个培训工种配备2名以上专职实训教师,.其他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涵盖理论教学和实操指导的专兼职教师。
2. 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能够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定期参加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3. 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关心学员成长,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三、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内容科学合理,涵盖初级、中级、高级工技能培训,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求。
2. 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当地特色产业,定期更新,确保实用性;容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3. 课程考核体系完善,包括理论考试和实操评估,确保培训效果。
4. 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习灵活性。
四、教学资源
1. 配备完善的教材、讲义和实训指导手册,内容详实、易于理解;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视频课程、电子书等),支持学员自主学习。
2. 提供行业最新技术资料和文献,帮助学员了解前沿动态,教学资源定期更新,确保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3. 提供模拟考试系统和题库,帮助学员巩固知识和技能。
4. 建立学员学习档案,记录学习进度和成绩,便于跟踪管理;提供学员交流平台(如微信群等),促进学习互动和经验分享。
五、培训绩效
1.每年需开展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且培训班需按规定在省职业能力一体化平台上备案。经培训后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证书人数不少于200人。
2.培训合格率不低于80%,培训对象满意度不低于95%。
3.做好培训对象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就业创业率不少于80%。
附件3
温岭市职业技能培训站建设标准
一、场地设施:
1. 培训基地总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满足不同技能培训需求。
2. 设有理论教室、实操教室、会议室及办公区域,功能分区明确。
3. 场地通风、采光良好,环境整洁,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和消防安全要求,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
4. 设有学员休息区、饮水设备等配套设施,提升学员体验。
5. 配备不少于2个工种的实训设备,满足实操教学需求;实训设施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
6. 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支持现代化教学;设有网络覆盖,支持在线学习和资源共享。
二、师资配备
1. 每个培训工种配备2名以上兼职实训教师。
2. 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能够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定期参加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3. 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关心学员成长,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三、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内容科学合理,涵盖初级、中级、高级工技能培训,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求。
2. 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当地特色产业,定期更新,确保实用性;容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3. 课程考核体系完善,包括理论考试和实操评估,确保培训效果。
4. 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习灵活性。
四、教学资源
1. 配备完善的教材、讲义和实训指导手册,内容详实、易于理解;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视频课程、电子书等),支持学员自主学习。
2. 提供行业最新技术资料和文献,帮助学员了解前沿动态,教学资源定期更新,确保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3. 提供模拟考试系统和题库,帮助学员巩固知识和技能。
4. 建立学员学习档案,记录学习进度和成绩,便于跟踪管理;提供学员交流平台(如微信群等),促进学习互动和经验分享。
五、培训绩效
1.每年需开展培训不少于800人次,且培训班需均按规定在省职业能力一体化平台上备案。经培训后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证书人数不少于200人。
2.对辖区内有培训需求的重点人群提供1次以上的培训,培训合格率不低于80%,培训对象满意度不低于95%。
3.做好培训对象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就业创业率不少于80%。
附件4
拟开展职业工种目录(部分)
编码 | 职业(工种)名称 | 等级 | 考核方式 |
4-07-03-02 | 劳动关系协调师 | 二、三、四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6-18-01-01 | 车工 | 三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6-20-01-01 | 装配钳工 | 三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6-31-01-03 | 电工 | 三、四、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03-02-07 | 茶艺师 | 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10-01-01-01 |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育婴员) | 四、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03-02-01 | 中式烹调师 | 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10-01-05 | 养老护理员 | 三、四、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10-01-06-01 | 家政服务员 (母婴护理员) | 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12-01-01-01 | 汽车维修工 (汽车维修检验工) | 四、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07-03-04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 三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10-01-03 | 保育师 | 三、四、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4-07-05-03 | 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五级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Z322002 | 网店运营 | 专项职业能力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Z327001 | 短视频制作 | 专项职业能力 | 笔试测评(理论+实操) |
附件5
契约化共建“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
合作协议(范本)
甲方(政府):温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乙方(镇街):温岭市**街道办事处
丙方(村社):温岭市**村村委会
丁方(机构):温岭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校)
戊方(企业):温岭市****公司
为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夯实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共建技能型乡村(社区)基本单元,共同培育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发展的原则,经友好协商,甲方与乙、丙、丁、戊方就契约化共建“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战略合作事宜达成如下框架协议:
一、搭建合作共建架构
建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负责人担任共建协调组组长、镇街分管负责人、培训机构(学校)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村社、部门、企业为成员的共建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力社保局,负责有关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人社局职建线科室负责人担任。
二、建立协商交流机制
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构建部门、镇街、村社、机构(学校)、企业五方会商、合力推动、共建共享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整理汇总共建情况,相关建设情况纳入本地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实训基地考核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估的重要参考。 三、推进共建共富应用
根据省市关于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精神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要求:
甲方制定总体培训实施方案,定期推荐各类技能人才政策,会同各类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载体打造技能培训中心;
乙方负责充分发挥党建网格智治优势,做好培训需求摸排登记,并协调、支持、指导所辖村社建设培训阵地,制定培训清单,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增技创富工作;
丙方负责摸排村民培训需求,利用好文化礼堂、周边集聚企业生产车间以及各类共富工坊等资源建设技能培训驿站,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四方契约化联动布局“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及时面向公众动态更新发布培训圈建设点位地图,通过“契约化共建、点单式培训、项目化管理”推动形成“需求摸排—培训授课—增技创富—产业振兴”工作闭环,全力营造增技增收、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浓厚氛围。
丁方围绕本地重点产业、村社特色产业开发培训项目(课程),提供师资、教材、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并承担相关送教下乡任务;
戊方提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等相关设施设备,派遣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为各方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对培训合格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公司员工。
四、其他事项
本协议为框架协议,具体合作事项另行签订相关协议。本协议一式五份,五方各执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