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温岭 > 人文温岭 > 村史村情

石塘镇各村村史村情

发布日期:2023-07-07 10:20 信息来源:大数据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

红岩村基本情况

 

村史村情

红岩村位于石塘镇东部,全村有5个自然村,共有456户,总人口1354人,共有13人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4人。本村有党员4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5人。红岩村是个典型的渔业村,渔船共有40艘,全年总产值11840万元,人均年收入为10700元,村内企业4家。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靠渔船、企业上交和菜场、码头综合楼的出租,约22万元。

近年来,红岩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干部群众的团结和共同努力下,全村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曾先后被授予镇先进集体、全镇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市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市三级联创先进基层工会,市级示范村等荣誉。


 

新远景村基本情况

 

村史村情

龙泉社区位于枸杞岛西南部,由龙泉、里西二村联建成立社区。社区陆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居民1226户,总人口3282人。产业结构以捕养为主,现有250马力以上钢质渔船37艘,其中从事帆涨网作业35艘,拖虾作业2艘,其他作业船只62艘,从事近海放钓、放笼作业。养殖泡沫船316只,共有船只415只。渔业劳力851人,2013年社区劳均收入54028万,人均收入22512元。


曙光村基本情况

 

村史村情

曙光村位于石塘镇东端呈半岛海湾形渔业村,它是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

2018年8月,由原流水坑、环海、海洋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569亩,845户,2445人,有钢质渔轮24艘,其中捕捞16艘,渔家乐船8艘,企业6家。

2018年全村总产值2.3亿元,人均收入39000元,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新世纪以来,曙光村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按照显山露水、保护复建的整体思路,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空地绿化,环境净化,村庄美化。

2018年大搞环境整治,让全村彻底改风貌,处处彰显美景。曙光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调整产业结构,村里除了渔业产业蓬勃发展之外,还尽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开发阳光、海滩、石屋、古堡、老街等旅游资源。依托濒临曙光公园的独特优势,创办了以住渔家、干渔活、吃特菜、观日出、览海景、玩海水、游海岛、尝海鲜、享渔乐为特色的渔家乐项目,组建了渔家乐公司。目前,全村已有精品民宿1家,海景民宿9家、渔家乐户22户、60间客房、130张床位,一次性能供120人以上游客海上活动;渔家乐饭店9家,一次性能供1200人以上用餐;来村游客络绎不绝。

所取地理位置的优越、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渔家乐项目的开发,是本村的魅力所在。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被温岭市、台州市、浙江省分别评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评为“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选为“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被评为“浙江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台州市党建示范村”“浙江省垃圾分类示范村”等荣誉。合并后的曙光村又有大批保存完好的石屋,传统老街,四合院,淳朴的民风,个性鲜明的渔村特色饮食和风俗文化,也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古村落,而且有历史悠久的渔家乐休闲项目存在,资源整合后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最终建设成一个新时代渔文化特色的休闲渔村。


 

苍岙村基本情况

 

苍岙村(也称石苍岙),这是一个纯渔耕的海滨小岙,以海岙港口素有一个“打石仓”而命名。位于风情渔镇石塘镇西南部,三面环山,西临大海。由原新洋大队分出的新峰、新进、新滨、新红四个村于2018年8月18日合并挂牌成立。现居住村民户数1124户,村民3293人。村党委会下辖4个党支部,党员12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2人,村民代表168人,拥有各类型钢质渔轮80多艘,年总产值2.5亿多元,人均收入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0多万元。

改革开放发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苍岙人民突破常规,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以渔船编队生产、海洋运输、市场供销、后方加工的渔业生产链;探索出一条适应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新路;通过资源融合,统一规划,村民共同投资,围海造地建成了10多万平方米的苍岙新区住宅(北新区),村行政综合大楼、水产品交易市场、老人活动场所、超市、幼儿园、诊所、文化礼堂、健身公园相继进入和竣工落成,亮化、绿化、美化全面推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建设小康示范村”、“浙江省模范集体”、“全国综合减灾示范村”等荣誉。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视察苍岙后高度评价:苍岙做到四个新,即“新社区(渔村)、新农民、新机制、新风尚”。


 

 

粗沙头村基本情况

 

 关于石塘镇粗沙头村,粗沙头是“因近处有粗沙的海滩,故名。位于石塘东北约1.1公里的大山岙内,白岭头北麓。东北濒海湾,为渔船避风良所,有古街道,为一渔村”。

粗沙头人多林、陈、庄姓,据传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从福建惠安迁徙此地。三姓居民将妈祖佛像从福建请上建庙,后渐扩展,毁于‘文革’。现庙两幢为两层建筑,于1999年在原址重建,粗沙头人信奉妈祖文化,元宵节晚上去妈祖庙“跳灰”这个习俗当源于闽南地区的除夕“跳火盆”习俗。

1951年土改时期粗沙头名称为石塘镇第10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名称为第三渔业社,以钓业为主,渔业生产季节是古历8月钓秋白一直到12月初,作业场所是大陈、舟山渔场,渔船是木质单背、双背乌浪鼓,捕鱼是沙龙下有名的。1961年体制下放后名称为粗沙头大队,1962年-1963年乌浪鼓敲鼓作业曾捕到了大王铭3条,1972年-1974年粗沙头大队是温岭县有名的红色战斗村,1980年粗沙头大队由于体制改革分为海丰、粗沙头、前峰、西头四个大队,1983年改制海丰、粗沙头、前峰、西头四个大队改为村。

【海丰村】村名寓海产丰收之意。98户,371人,多庄姓,以渔为主。有大小机动渔船4艘,140总吨位,212匹总马力,1987年渔总产量245.4吨。

【粗沙头村】以村委会驻地粗沙头得名。89户,312人,多林姓,以渔为主。有大小机动渔船6艘,280总吨位,690匹总马力,1987年渔总产量368.7吨。

【前峰村】村名寓渔产量名列前茅之意。83户,359人,多林姓,以渔为主。有大小机动渔船12艘,215总吨位,459匹总马力,1987年渔总产量170吨。

【西头村】因地处粗沙头西部,故名。87户,400人,多陈姓,以渔为主。有大小机动渔船13艘,472总吨位,1186匹总马力,1987年渔总产量699吨。

根据上级精神,1992年10月份,四个小村合并为一个村,取名为粗沙头村,合并后的粗沙头村拥有企业 10 家,挂靠渔船 80多艘,以捕鱼为主。


 

东滨村基本情况

 

东滨村是温岭市石塘镇一个美丽的原海岛渔村,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北纬28°16′30″,东径121°34′35″,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在册常住人口约1780多人,550多户,隶属于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东滨行政村,分布四个自然村,即:长礁、四古田、水桶岙、泥湖潭,解放前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孤岛。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长礁片:古时沿岸海塗分布有五块礁石,其中一块礁石长形(海塘闸门基石),故取名长礁。位于杨柳坑西北端山麓,一面靠山,三面环海,与山头为邻,过去涨潮时与上马齐山隔海相望,退潮时一片平涂,属半日潮地片,群众以莫姓居多,分别有陈姓、张姓、潘姓、许姓,群众大多从事海上作业,小网对、运输,其余修造船、补网、海涂养殖,种植农作物等,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小网对转业为海上运输,并成立了长礁运输队,起初只有几条十几吨小木帆船,运输工具非常落后。改革开放后,运输事业有了新的突破,如以前的长礁运输队发展为现在的长安海运有限公司。后来公司发展壮大,并分属有长安、长昌、长峰三家海运有限公司,最小船只吨位一千多吨,大的吨位在三万至十万吨以上,部分船只属国际航线,资产均有数十亿。据说,过去老辈人有句戏言“长礁府”无水洗脚肚,一说明退潮后村民下涂作业,上涂来因沿岸找不到水源洗脚;二称“长礁府”,证明长礁确有一定的能人、名人所在,比比皆是。如名人张继顺,笔名竹亦青,就是长礁人,据《温岭县志》记载,张继顺(1936-1984),笔名竹亦青,箬山杨柳坑人,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任职四川省歌舞团,后调入曲艺团,前期创作多为清音扬琴、荷叶、车灯等曲艺作品,其中清音弹唱《琵琶的传说》被收入《新文学大系曲艺卷》续编,后期专攻戏剧评论和诗歌理论,1984年6月15日病逝于成都,后骨灰葬于四古田南边山。现在村民重视海上运输为主及办厂和其它职业,全片人口约在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三。

四古田片:根据古有3亩多田为周姓、陈姓、吕姓、苏姓四姓共有耕种,由此而得地名,位于杨柳岛中部西北侧山麓,东西两面靠山,西面与山头为邻,北面沿岸沙滩与长礁连接,涨潮像湖泊一样一片白茫茫,退潮广阔海涂,属半日潮地片,姓以周姓居多,也是杨柳居住最早姓族。据周姓族谱记载,公元(1665年)即(清康熙4年)周姓人氏从箬横司根周迁入杨柳坑岛。分别有江姓、陈姓、孔姓、李姓、林姓等,群众从事渔业修造船、补网、海上运输及张网作业。四古田是杨柳坑岛教育文化活动中心,群众海上作业,为保平安,信仰妈祖文化。据查证记载,公元(1743年)即(清乾隆8年)建有妈祖庙一座,神像由当地商船福建湄州进香传入,庙宇初仅落落数椽,但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妈祖的许多美好传说经过不断的演绎发展,终于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信仰。庙宇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解放前经过几次修葺,解放后作为校用,于1983年改革开放,在广大信众的强烈要求下,当地政府将原校迁往宅地,当年在各界信众积募款重新修建,并建有戏台一座,专为妈祖诞辰庆典演戏所用,进入本世纪初期,庙宇因多年失修,屋顶破漏不堪,墙体损坏严重,经上级有关部门质量检测鉴定,作为危房处理。当时由庙负责人及两村广大信众共同商量一致确定重新修葺,并在各企业家、渔民及广大信众热忱积极捐资及大力帮助,于2012年仲夏动工,2014年正秋竣工落成,整整二年时间,总投资145万多,整座庙宇按古宫建筑风格进行修建,采用大型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均达到建筑工程标准要求,庙宇宫貌焕然,古迹重光,雄伟壮观,飞檐翅脊,屋脊雕塑双龙戏珠,宫楼正中竖立天后宫九龙漆金匾额,金光闪烁,炫耀夺目,青石龙柱擎天立地,蛟龙盘绕,正殿五间,金碧辉煌,殿榭屏列彩幛,朱书对联,龙图桌案,精工雕刻,漆金暖阁,游龙飞凤,琴棋书画,精致优美,正殿供奉妈祖神像庄严端坐,栩栩如生,侍女站立两旁,两侧供奉民间信仰诸神,为妈祖保驾护航,整座庙宇不仅有精美的古建筑风格,而且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2005年被列入世界妈祖庙大全,2015年由浙江省温岭市宗教局批准为温岭市石塘镇东滨村杨柳坑妈祖庙道教活动场所。当地民众为颂扬纪念万古英灵的妈祖,为保卫祖国疆土,维护沿海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海上渔民、南北往来商船抢险救难,为人为神皆以济困扶危为己任,每多灵应,故能赢得信众万千香火,长盛不衰,声威昭著“护万里海疆祖国强盛,庇千年华夏黎民安宁”,尤其每逢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各界信众演戏庆典,备办祭礼纷纷聚集,祈祷安宁降福,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常有台胞回乡探亲,必至礼拜乐助,足以显示文明博爱,继往开来,弘扬妈祖文化世代相传,促进海峡两岸及海外侨胞民间文化交流。在三百多年前,周家掘有一口古井,深数十米,水质清澈甜美可口,一年四季水源不断,过去全岛村民在此井挑水,可供日常饮用,现为“温岭市不可移动文物”。

四古田是杨柳坑岛文化教育中心,解放前四十年代后期,创办一所学校,由妈祖庙改为校用,正殿为大礼堂,两厢房为教室和教师宿舍,戏台为办公室。1983年改革开放,将杨柳小学迁至北面空地(原妈祖庙改用学校归属妈祖庙),并设有初中班,后撤并石塘小学。今学校改用东滨村老人活动中心和老人居养照料中心,现在村民从事海上运输及渔业生产为主,全片人口约在全村十分之三。

水桶岙片:以港湾凹进较深,形状像只桶,海水常年满而还退,故名水桶岙,地名由此而得,三面靠山,一面靠海,位于杨柳坑岛东南侧顶端,度山山麓,渡船开往箬山主要埠头之一,是渔船集中地。每逢渔汛季节,渔民兴致勃勃、扬帆出海。过去春冬季节是船舶独一无二避风良港,属全日潮地片,群众阮姓、洪姓居多,分别有房姓、陈姓、周姓、金姓,群众从事渔业、补网、修船、海上运输等,停车广场原属东滨行政办公所在地,2010年迁入新区办公大楼,在册人口约全村十分之二。

泥湖潭片:古时在杨梅树下海涂有个较大水窟(状若喇叭口),水清澈似湖水,深不可测,故取名泥湖潭,由此而得地名。位于杨柳坑岛东北侧,二面靠山,二面环海,矮岭头山麓涨潮时,海面一片似湖泊,与黄坭、上马隔海相望,退潮广阔平涂,每年台风季节,船舶必至避台,是船舶避台良港,属半日潮地片,群众以吕姓居多,分别有江姓、洪胜、陈姓、苏姓等。群众从事渔业、修造船、补网、海上运输、摇渡船、海涂养殖等,海涂资源非常丰富,可全年生产(方言讨小海)、张小网(称张基桩)、捕鱼虾、围海蜇、捉泥螺、捉小蜻、围头鱼、捉麻壳,取螃蟹等自产自销,每年夏天小潮汛时,泥湖潭同四古田两地海涂潮水涨不到,被太阳暴晒干裂,变成广阔大广场,当地及外地渔船、商船来此修理,每天听得哨号声、呐喊声、修船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整天繁忙景象,现建有篮球场、健身活动广场及文化广场,全片在册人口约全村十分之二。

东滨村解放前是一个杨柳坑孤岛,四面环海,岛上匪特活动猖獗,伤害百姓,无恶不作,百姓叫苦连天。解放初期(1951年),杨柳岛成立了杨柳乡人民政府,四古田为杨柳第一村,解放军进驻杨柳岛,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从此匪特销声匿迹,1956年合作化时期,在乡政府的领导进行了民主改革,组织互助组合作社,此后,成立了杨柳乡旭日高级合作社,1957年归属箬山乡,1961年体制下放后,原属杨柳乡旭日社分改为四古田渔业大队,并分配有八只小钓船前方远海生产,产量年年丰收。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四古田渔业大队改为东滨渔业大队,在此期间,发展建造双背小钓船,生产力显著提高,后体制下放,八只小钓船改为三个生产队,即四古田队、水桶岙队、泥湖潭队,近海张网有友仁队、友义队、友夫队,生产经营方式按队单独自负盈亏结算,后张网三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即三义队)。70年代初期,钓业生产衰退,逐步转型张网作业,并向机械化发展,起初建造一艘40马力木质小机动船作为拖轮,后来各生产队分别建造,并逐步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猛增,生产年年丰收。

过去老百姓有句顺口语:苍岙片石头碎、黄坭坎晒蜻干,杨柳坑虾皮碎。当时的东滨村张网生产非常兴旺,捕获活鲜鱼虾加工成虾皮、薨头、鱼生、腌虾等销往台州、温州各地,尚有一定名气。

1972年箬山公社党委提出建造上箬围塘,东滨村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发组织移山填海,领导主持全面工作,从生产队抽调一批年轻力壮社员,一道开岩运石,并发动妇女一起用手拉车推运,社员及妇女带干粮,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那时的辛苦可想而知。用了一龙二虎九牛之力,整整花了九年时间,终于筑成上箬围塘,从此杨柳岛结束了出门乘渡船的历史。当时的东滨村村民外出箬山购置生活用品时,从水桶岙乘渡船至里箬上岸,去松门集市候潮从长咀头乘渡船至木杓头上岸(退潮后只能脚踩海塗行走),渡船费每人3分,如遇恶劣天气,渡船无法出航,时常断粮缺柴,可想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由此沧海变成盐田,东滨村也新辟了盐业生产,苍岙盐场后改为箬山盐场,1982年改属苍岙公社(后改为苍岙乡),1983年东滨大队改为东滨村,1992年撤区扩镇拼乡改为箬山镇,2001年调整行政区域,箬山镇并入石塘镇,2012年石塘镇人民政府征用上马盐场建设工业园区,征用箬山盐场商业开发,形成石塘镇中心区域,昔日的盐场将成为历史。90年代以来,渔业发展建造十几艘钢质大型大马力渔轮帆式张网,去东海北部远海生产,生产力大幅度提高,2018年近海张网新建九艘钢制渔轮,运输事业从新世纪初期以来发展迅速由此可见,渔民及运输的生产力及生产工具发展整体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90年代后期开始,建设杨柳新区,先建19间一字型小康型住宅。进入20新世纪初期,新建小康型别墅39套和四层楼一间到顶通天房92间,建造一所村部大楼,兴办超市、活动健身广场,小区内道路全面硬化,2011年在石塘镇党委牵头下,新建小区立改套住宅101户,目前东滨村村民大部分已搬迁新居,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如今高楼林立,变成了石塘中心区域。这说明东滨村干部领导有方,群众思想觉悟高,干群之间团结一致,工作密切配合,这是全镇的一个榜样。

村民生活大大改观,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政府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村村通公交,在东滨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的领导下,启动了环境美化建设工程,可以预见,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东滨村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东海村基本情况

东海村地处东经121°35,北纬28°16,三面临海,一面靠山,东面与东山村,花岙村接壤。在册人口4100人,50个村民小组,155位党员。于2018年8月份由原东湖村,东海村,胜海村,小箬村合并为现在的东海村。

历史沿革

1951年实行民主改革,为箬山乡第二村,第三村,第四村,1958年合作化时期,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并入箬山东升社,1960年由东升社分出,为箬山公社第三大队,命名为东海大队,1979年分为东湖村,东海村,胜海村,小箬村,2018年8月合并为东海村。

东海村的广大村民大部分为福建惠安渔民的后裔,以陈,庄,郭,黄几大姓为主,在明末清初为了躲避战乱,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来到这座半岛上住所生息,几百年来以捕鱼作业为生,并一直保留着用闽南话为方言来沟通,闽南风俗习惯一直在沿用,创立了独特的石文化世界,石屋,石街,石巷,石阶。和旖旎的海滨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勾画出一幅幅灿烂的画卷,吸引着全国各地美术,摄影爱好者到此写生取景,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到此采访报道,最近两年以‘七彩小岛’为主题的打卡点的形成,东海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东红新村基本情况

 

石塘镇东红新村由原水仙岙村与花岙合并而成,于2018年8月18日揭牌成立东红新村总支部委员会和东红新村村民委员会,东红新村位于石塘镇西南方,东接港岙村,北接东兴村,南、西临大海,村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全村有22个村民小组,748户,2281人其中低保户13户,特困2户,低保边缘2户。外来人口186人,出租房93间,村两委成员15人,(其中支委8人,村委7人)。党员60人,(花岙支部31人,水仙岙支部29人)。村民代表101人,村内企业有3家。2018年村集体收入21万元,我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收入与村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有很大的差距,箬山中心渔港与我村下咀辖区连接,新村要利用好箬山渔港的建设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抓好村庄环境卫生的长效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平安建设等日常工作,团结村两委及全体党员干部,为新村塑造更好的明天!


 

东山村基本情况

 

东山村,小地名为山头顶,位于石塘镇西边,东、南、北三面负山,西濒箬山渔港,房屋依山而建,村民世代以打渔为生,是一个古老的纯渔业村。全村372户,1073人,12个自然小组。有党员52人,村民代表60人。2010年11月东山村新村部建成。2015年11月东山村文化礼堂落成并对外开放。2017年1月通过美丽乡村精品村验收。2020年4月通过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验收。

清雍正年间随着海禁解除后,沿海复界拓疆,闽南移民迁徙,村落基本形成,初具规模。村中以陈、梁、胡、林、黄姓居多,后又有其他姓相继迁入。上世纪80年代趁着改革的春风,东山村的渔业迅速发展,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并向周边扩展。1994年以后村落向滩涂继续扩张,在海涂上新建了居民楼,形成新的居住中心格局。

民房多依山就势而筑,建筑布局密集,面向大海构成了独特的格局与风貌。村内遗存建筑类型众多,体现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环境要素俱全,涵盖宗教建筑、商业建筑、防御建筑、生活建筑和生产建筑等。民居大多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历史建筑1处。村落完整保存着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历史格局与风貌,院落、宗祠、庙宇、巷道、水势的走向,也保持着传统的格局和风貌。古村落内文物古迹丰富多姿,传统民俗、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积绽丰厚,特色内涵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11月,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东山村石屋的建筑风格,既有一般石建筑的共性,如线条简约,质地厚实,经久耐用,又具有海边建筑的特色,其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倭寇、海盗等人为破坏的突出防御性和建筑的独特性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乡土建筑。其石屋依山傍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这些鳞次栉比的石屋,与古老淳朴的渔区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每年四季都吸引着全国各地艺术家到此写生、取景、寻访,著名画家吴冠中、张仃等,当年来过东山,陶醉在码头、古巷、渔家。清代举人陈策三曾以“风景依然满眼新,别成世界别成春。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住山腰半海滨”的诗句赞美箬山渔村。

传统建筑主要分布于村内大乌坑、中路、南路、东路等,占地面积25亩,核心保护区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9亩。现保存比较完整的特色建筑有双天井民居、陈永和旧居、天黄王庙、陈祥金民居、胡秋和民居、黄必送民居、陈其辉民居、梁建珍民居、大场里民居、陈君明民居、林应祝民居、乌楼民居、胡佛送民居、黄秀英民居、陈祥云民居(书院)、陈南华民居等。保存三合院11处、双天井院落1处,形态各异的建筑群落5处。中路是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也是当地渔民渔业后方的加工基地,也是村中居民休闲、集聚的场所。道路两侧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大乌坑是泊舟的锚地,随着填海建房,以及村公路的建成,现已成为码头。陈永和旧居经过修复,现已改作村文化礼堂,室内布置别具风格。村中有一处石塘镇最大的石板仓,经过改造,变成休闲公园,让村民有健身运动的好去处,远眺箬山渔港,一览无遗。渔港波澜不惊,渔船点点,千帆竞立,海水共长天一色,一派安详美景。

天黄王庙、庙前广场、戏台构成了村落最大的公共空间。天王庙规模较小,面阔不过三开间,大约10米,进深也不过7米左右。但是,开阔的庙前广场,还有高高的台基,使它显出了不同于民居的威严气势。广场前方为戏台,与庙殿两相望。天王庙奉祀的主神有两位,一位是天王,一位是黄王。每年两次的神诞日,即九月十一的天王诞、六月二十六的黄王诞,根据民俗要演戏庆贺。此际,俎豆馨香,吹拉弹唱,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不仅是神在过节,人也在过节,一片喜气洋洋。娱神,最终成了娱人。

东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丰厚,先民大多是明清时期从闽南迁移而来,至今仍保留了闽南古朴的生活习俗,有着独特的语言、饮食、服饰、宗教、节日等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相沿成习,村风淳朴,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含渔耕、船模、煮盐、服饰、语言、饮食、剪纸、宗教等传统文化特色,村内设有传统文化展示区,基本村渔业发展史、海洋民俗文化等都能在这里追根溯源。传统节日有元宵、清明、端午、七夕、开渔、九月九、冬至等习俗,非遗项目种类繁多,灿烂纷呈,名闻遐迩,形成了渔村特有的民俗风情。

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别的地方,被当作中国的情人节来过,而在东山一带,却成为了孩子们的盛典—“小人节”。七娘妈,或称七娘夫人、七仙女,在闽南一带被奉为小孩的保护神。传说七夕是七娘妈生日,因此,又称七夕为“七娘妈生”。此际,许多家庭都要祭拜她,祈愿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拥有美好的前程。东山居民多为闽南移民后裔。先民们从闽南迁入之时,这一习俗也随之带入。七月七这天,人们照例为16岁以下的孩子过小人节,定制彩亭,供奉祭祀,热闹非凡。经久不衰的小人节,成为传统节日演变的活化石,荏苒时光中最多情最温暖的记忆,对研究汉族传统节日文化、闽南文化等方面的学术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以其独特的内涵与魅力,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阳光的眷恋下,用闽南文化打底,用石建筑造型,经过岁月的洗礼,东山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来到东山,你便会感受着东山石屋与民俗的魅力,古老而迷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气息充满了诱惑。时光像被施了魔法,在这里凝固成一幅古朴的图画,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东兴村基本情况

 

东兴村位于石塘镇西城管理区的中心,地域面积0.12平方公里。东兴村源于一个海岛自然岙口,三面依山一面濒海,东靠麒麟山麓,南临水仙花岙山岗,西与兴建村接壤,是天然的渔业等船舶避风锚地。明清时期有福建渔民、内陆居民陆续迁徙在此,携手融合、繁衍生息,因海岛自然岙口呈盘状形态,故流传着“岛盘岙”、民国时期戏台联的“董班岙”乃至今天的打爿岙等名称。几百年来,东兴人沿袭闽南先民的生活特点,操闽南口音者居多;村民遵循包容的民风;恪守纯朴的家训,“给一锭金银,不如传一爿手艺”。大部分村民世代从事海上捕鱼、海运、建筑为业,尤其是从事石屋建筑的石匠木匠最负盛名。现上下两条老街保存着石屋建筑居民碉楼五处,其中两处碉楼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东兴村地处打爿岙自然村落东面,现有村民713户1963人,划分为6个网格区块,村党支部有党员53人,特殊党员11人,外出党员9人,普通党员33人,村两委班子成员9人。村集体固定资产600万,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左右,主要来源村集体资产租赁等。东兴人蓄势待发、放眼未来,在打造石塘半岛旅游发展饮食文化方面、构建闽南饮食文化一条街必有一席之地。


 

 

港岙村基本情况

 

港岙村位于石塘镇西南沿海,中心渔港南港区,陆地面积1.36平方公里。我村交通便利,空气优雅,冬暖夏凉,三面环山,石径、石屋错落有致,和大海构建成一幅和谐美丽的渔村画面。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落,坑里、十八家、隔坑、介厨浜,总户数1211户、人口3532人。共有党员12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有29人(其中4人兼任两委)。村内共有企业5家,渔船33艘。本村经济主要来源于市镇各类补助款、投资收益、渔船赞助及管理费上交,村民人均年收入16855元,主要以渔业为主。近年来,我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已完成了村庄规划的编制,并投入了大批资金,对全村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近年来我村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村庄整治达标村、全市和谐村居建设示范村居、温岭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温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高岩村基本情况

 

高岩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背山面海,南临钓浜,西接石林公路,属半岛型的纯渔业村,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全村户籍人口1944人,609户,村域面积0.8平方千米。全村共有党员37名,村民代表55名,其中,镇党代表1名,镇人大代表2名,市人大代表1名。低收入农户19户,其中低保户16户,低保边缘2户,特困人员1户。村内有民宿2家,海滨浴场1家,每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年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2008年以来,高岩村利用地理与渔业等资源优势开展渔家乐旅游项目,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渔家乐特色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台州市渔家乐特色村”“台州市‘五十佳’农家乐特色村”。2013年、2014年、2019年被评为“石塘镇村级先进集体”。2018年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洁奖验收,2019年通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奖验收,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五星级党群服务中心验收,成功创建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目前2A级景区村庄正在有序推进中。


 

 

海滨村基本情况

 

海滨村位于曙光园、国家级中心渔港西面,全村人口1255人,470户。村两委成员共有7名,党员43名,村民代表50名,有渔船12艘。村内有学校一家,银行一家,超市一家,还有一处温岭市文物保护单位狮子山摩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2万。2008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台州市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点。2018年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奖验收,2019年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奖验收。2020年5月申报美丽乡村特色村建设。


 

海港村基本情况

 

石塘镇海港村位于温岭市石塘镇的东南沿海,2018年8月由前红村和三蒜村合并组成,村内共有10个村民小组,共有414户、1313人、68名共产党员。海港村前红区块北邻曙光公园、西接中山村、东南面向石塘渔港,是2000年曙光首照地。2002年8月后山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9年11月后山石屋被命名为“石屋听涛”,列为温岭十景之一。村内有沐浴台、大型停车场、跨海大桥、防浪坝、民宿、农家乐等。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游客日趋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4年来陆续被评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点,台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村、生态村、渔业强村等荣誉称号。

三蒜岛(海中小岛),是温岭版图上最东南端的一个岛屿自然行政村,距离陆地2.5公里,岛长1.69公里,宽1.4公里,呈南北走向,岛屿面积约0.79平方公里,全村保持较为原生态的自然风貌,陈年石屋零星坐落于山体,形成较为独特的建筑风格。三蒜岛,四面环海,空气清新,石屋错落有致,古朴特色。四季景色宜人,无论哪个季节,都是画一样的景致,是一个集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度假岛。


 

 

海利村基本情况

 

海利村由原三、四、五岙合并而成,位于石塘东沿海,距石塘镇区1公里,位于石塘渔港与钓浜渔港中间,西临金星村,北接寺基沙村,东南朝海。海利村共有736户,2197人,有78个党员,海利村民代表117人,低保17户36人(其中低保边缘2户5人),村域面积达1610亩,是一个纯渔业村,2017年全部渔船纳入公司管理。海利村有公厕4只,停车场6只(大型2只),垃圾收集房8只、污水处理池6只,保洁环卫工人9人。高端精品民宿22家(海山生活、流水人家、听海客栈、静沁苑、石尚逸想、星罗海野、写意石光、风从海上来、海天一舍、在海边、渔村影像、奢野一宅、静夜思、有海点窗、渔村小叙、金沙云栖、梦情海湾、偶遇石居、柏舟、静心海舍、漫居),可以说是一个省内乃至全国高端山海民宿集聚的典范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这里有700多间石屋以块石依背,面朝大海建于避风朝阳处,落错有致,自成一体,仿佛一个个梦幻城堡,这里不单因为此地山丘多石,石材还可以防海洋潮湿气体的侵蚀和夏季猛烈的台风,历史上更能帮助当地渔民很好地抵御倭寇和海盗。浩瀚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一艘艘渔船停泊在岸边,像整装等发的战士,独具风采。沙滩、山、海、屋天人合一,真是这丰厚的石屋和海洋资源,颇具滨海风光。海利村旅游主题以浓郁的渔村文化、海洋文化、石文化为主。

海利村现有AAA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及文化礼堂、绿道、休闲游步道及休憩亭、爱心平台、对戒观景台、露营基地、古井、古道、小吃一条街、九脊龙山、沙滩。

三岙区块现有项目:美丽乡村精品村(古道修复、金沙湾区域房屋立面改造、停车场提升、环境提升、公厕提升)已经完成90%。

四岙区块现有项目;1、石屋保护利用重点村(村内古道修复、九脊龙山停车场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石屋立面改造与修复利用工程)已经完成60%。

五岙区块现有项目:1、AAA级村庄景观(游步道及沿线休憩亭、民俗舞台、舞台更衣室及公厕)已经完成95%

2、石屋保护利用一般村:(村庄亮化、村内古道修复、石屋建筑外立面改造、小广场停车场、海洋主题儿童乐园)已经完成90%

2017年曾获“国家级最美渔村”、“国家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又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美丽宜居浙江样板双百村”。随着对戒观景台的建成2018年又被评为“最具人气网红点”。


 

红旗村基本情况

 

红旗村位于石塘镇钓浜片东北部,与双红村、红岩村、星升村毗邻,三面环山,东朝大海,村域面积为0.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6亩,山林91亩。

1951年土改时期称钓绷乡第5村。1956合作化时期,为海鸥渔业社。1961年体制下放后,称岙里渔业大队。1966年文革期间为红旗渔业大队。1982年政社分设,改红旗村至今。辖4个自然村,为度岙里,张罗姚、硬考、大槐山头。村委会及钓浜乡政府驻地度岙里。

户籍人口1733人,573户,村民小组15组,村民代表55人。村两委7人,党员32人。辖区设有钓浜卫生院,钓浜边防派出所,钓浜小学,钓浜中心幼儿园。

度岙里,因地处狮子山东麓的大山岙里,故名。东距小山约0.5公里,含上下戴家,王家里等聚落,200户,800人。多戴姓,以渔业为主,兼事农业,五匠,有乡初中,完小和乡卫生院,信用社等单位。钓浜汽车站至打铁岙和车关方向的山路经此。

张罗姚,因其地多张、罗、姚三姓,故名。位于度岙里西约1公里的狮子山东南麓。90户,400人,多务渔,有山路通钓浜汽车站和打铁岙。

硬考,因地处山岙,旧时人烟稀少,土匪常来敲诈勒索,故名硬考。(“考”与“敲”字之谐音)。位于度岙里西约0.8公里,90户,300人。多林、李姓,以渔为主,兼事五匠。

大槐山头,因地处山岗,旧有一颇有学问之人名大槐者居此,故名。位于度岙里西侧1公里,10户,40人。多林姓,以渔为主。

相传祖先为躲避瘟疫或战乱,从福建迁居钓浜度岙里,以渔业为业,兼事农业,开岩。境内蕴藏大量花岗岩体成分的长石为主。质坚色均,抗压耐酸。九十年代已规模开采,远销上海、天津、福州等地,广泛用于上海外滩老大厦修建。

位于度岙里的殷元帅府,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庙宇占地面积为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60平方米。庙内佛像及建筑保存完好,香火旺盛。

红旗村的“滚鱼”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已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曾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视觉中国图文快报,浙江卫视等知名媒体相继拍摄报道。

村避灾中心位于老年活动室二楼,面积约15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临时避灾。五楼为石塘镇人大中城联络站会议场所。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人大代表会议商议各项工作任务。村委会有党员远程教育站,便民服务中心,村邮站等。

红旗村是以海洋捕捞为主要产业的渔业村。以渔业带动各种产业。以最先的舢板仔、乌浪鼓、机帆船到钢制渔船,由近海生产到远洋捕捞。红旗村人有着坚韧的意志和敢为人先的闯劲,为石塘渔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来,红旗村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项目工程建设。2017年完成高山饮用水安装工程建设。2018年冬季爱国卫生运动评比荣获温岭市嘉奖。2018年环境综合整治整洁奖及项目奖均已顺利通过验收。2019年台州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已通过验收,温岭市四好农村路已通过验收。南沙线公路提升工程红旗村接点已成功整改。2020年老村部修缮完毕将搬迁办公场所,文化礼堂建设已竣工验收并正常运转。

2017年重新恢复中断近40年“滚鱼”活动,多次参加市镇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并成功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受到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转播报道。现已代表渔区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表演。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红旗村通过多渠道宣传及诸多行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当前群众文明程度及环保意识有了大幅提升。今后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力争把红旗村发展成为生态农业-田园康养-文旅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后沙村基本情况

 

从明朝起后沙就有人居住生活,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传承20多代。最早居住在大岙山头、上山头、前后厂、西山头、花柴爿等自然村落。现域的平原地区均属海,使村落较大,分布广散。解放前后,由于人口的增长及迁居人口的聚集等因素。村民逐步从居住山头移至三脚岙里,形成了今天的后沙。

    后沙从建国开始属上马乡金星社(四连、五连、六连片),直至1960年归分为松门区上马公社后沙大队。1982年撤人民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始称后沙村。后来于1992年撤扩拼改镇,四村并入,此时后沙村才隶属于石塘镇。

    后沙村地处温岭市滨海沿岸,石塘镇北大门,上马工业区东面,324省傍境而过,交通便捷。

至今,全村村区域面积1.2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14人,农户608户,党员52名,有水田380亩,旱地85亩,山林820亩。


 

黄坭新村基本情况

     

石塘镇黄坭新村位于石塘镇西部,东北距镇政府驻地约1.4千米,人口2302人。2018年由大黄坭村和小黄坭村合并而成。1949年解放初期大、小黄坭同属上马乡第3村,1956年称海胜渔业社、划属箬山乡,1958年编属苍岙营,1959年属苍岙管理区,1961年并属箬山公社称黄泥渔业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东风大队。1972年分出建立大黄坭大队、小黄坭大队。1982年划属苍岙公社,1983年始称大黄坭村、小黄坭村,属苍岙乡,1992年并属箬山镇,2001年并属石塘镇。渔业为主,多从事海洋桁杆拖虾,据传明末清初黄姓兄弟从闽地迁居于此,兄居北称大黄坭,弟居南称小黄坭,以地多黄泥得名。


 

吉祥村基本情况

 

吉祥村位于石塘镇南面,南邻金星村,北接盐北村。全村户籍人口1480人,503户,国有土地出让190间,外来常住人口148户,480人,合计常住人口651户,1960人,分布在八个自然村,外来务工人员480人。现有村民小组23个,党员73名,村民代表84名。近几年来,全村以运输产业为主要发展,现有大小企业6家。201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超81万元,其中:工业18万元,农业 10万元,三产5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先后被多次评为“先进集体”、“村级好搭档”等。


 

金沙村基本情况

 

金沙村位于温岭市石塘镇东部,东临大海,林(岙)石(塘)公路东侧,距县城27公里,陆地面积约1.25平方公里,下辖二岙、捕屿、西边、后包、胡家里、鸡拇山头、甲坑、车关、兰头、庄家里、小岙里等区域,是一个以海洋捕捞为主要产业的渔业村,全村共有1589户,4396人,村两委成员25人,其中党员134人,村民代表155人,低保户34户。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3万,村民年均纯收入19800元。近年来,本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进民宿项目,其中有栖衡石舍、隐想家、九曲山居三家渐成规模的精品民宿。

全村以海岛丘陵地貌为主,山势平缓,气候宜人,海域辽阔,物产富饶。村内有金沙滩1400米,沙滩坡度平缓,沙质金黄细腻每逢晴日,碧海金沙,相得益彰,有九百多间斑斓石屋,纯朴民风、渔家风采,更有九曲城头、金阿顶,兼得山海之利。

村内存在多处历史遗存,100多年的古井、护洋庙、捕屿禹王庙、清代古建筑包卓人四合院、民国孙家里四合院,传统技艺丰富,有扛台阁、大奏鼓、工艺晒制海鲜等等,且有古塘的美食小吃一并聚于车关,像敲鱼面、油泡鱼饥、糖龟、鱼圆等等,使许多来往的游客流连忘返。


 

 

金星村基本情况

 

从明永乐年间,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上马地方就有人居住,大部分由福建省地迁居,最早居住在上马打鹿坑,骆家山,东角头中央横,西边,塘头,横山,统称上马石,那上马石的名称由来是从公元1556年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对浙江沿海进行打击倭寇,在石塘九曲山头建有营寨(九曲城)戚继光等经常往返于上马—九曲城头,因戚继光将军骑的是高头大马,所以在上马山弯里地方设立一块垫脚石,用于上下马,当地民众为纪念戚继光将军,故起名上马石,金星村由解放后(1950年间)开始更名,原属于松门区,上马乡区公社设上马金星村,以前称大队,自1982年改大队为村,1992年间撤扩并隶属于石塘镇。

金星村地处温岭东南滨海沿岸,是石塘中心位置,81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633户,人口1969人,党员64人,村民小组35个,现有水田面积150亩,旱地500亩,山林500亩,全村以三产为主(海鲜加工)产值八千万左右。


 

里箬村基本情况

 

里箬村,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海滨,石塘镇西南角,常住人口1206人,面积0.14平方公里。村民大部分是惠安陈氏移民的后裔,据《温岭县志》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福建惠安陈氏族人迁来里箬定居,后期还有庄、朱、张等姓渔民陆续迁来。

 600余年来,里箬人沿袭着祖辈地“讨海”生活,强调“因一本之亲,讲自强而互助”、“世代操闽南乡音,示不忘本”。在信仰、服饰、饮食、建筑、民俗禁忌等各方面都保持着祖先的惠安特色,代代血脉绵廷。

 改革开放后,里箬敢为人先,造大船闯大海,由木质渔船到钢制渔轮,由近海到远洋,一批又一批如“海狗”、“海猫”等著名船老大和捕捞能手,为里箬及整个石塘渔区的渔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里箬人与时俱进,开辟新途径,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渔业码头,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村庄环境大整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石屋文化等方面的保护与发展,努力将里箬村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宜居宜游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前进村基本情况

 

前进村地处老石塘城区的中心,交通十分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是2000年曙光的首照地,是一个半商半渔的村居,全村554户,人口153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38人,九个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主要来源于房屋租赁,渔船挂靠及相关收费,村民年收入1.8万元,以渔业为主要产业的渔村。

本村是一个以海洋捕捞为主要产业的渔业村,西与新村村,北与粗沙头村,南与中山村相邻,地理位置复杂,地域分散,背靠大山,村民住房除部分平地建房外,大部分顺山而建,还设有超市、党员远程教育站、便民服务中心、村邮站、义务消防队、老年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村避灾场所位于村部大楼二楼,面积约300平方米。可容纳200余人,避灾场所明确规定了管理人员和志愿者的工作职责以及有关规定。同时村内配备消防器材,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本村先后相继获得了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台州市卫生村、台州市文明村、温岭市新农村示范点、温岭市廉洁村、温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双红村基本情况

 

(村情)双红村由原红卫、永红两村融合而成,地处温岭市石塘镇钓浜片,东至红旗村,南至前门公路,西至松门南塘二村,北至松门南坑村,村域面积1.85平方公里,山林920亩,耕地面积345亩。现有人口2256人,户数706户,41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93人,党员60人。村部1990年建成,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左右,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村在建主要项目:一事一议道路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土地平整,美丽渔村,石屋保护,A级景区等项目。

(史情)双红村在原在初级社和高级社期间,分为渔业、农业两类,渔业属海丰社由潘春桃社长管理,农业红卫与永红是同一个村为第四村,由肖金友社长负责管理。1958年以后钓浜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将第四村分成两个大队,东片有隔坑、肖姚、陈家、李家、小山头、郑家、潘家七个自然片以龙门口龙潭得名为龙潭大队。西片打铁岙有下底、樟树下、下厂里、泥窝里、上山头、小岗头、江家里、下岗头、杨府庙九个自然片组成为和平大队。1966年文革期间破旧立新,将龙潭大队改名为红卫大队,和平大队改为永红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将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至今称红卫村、永红村。2018年村合并调整,将红卫村、永红村合并一村,村名取两个“红”得名为双红村。


 

 

寺基沙村基本情况

 

寺基沙村位于石塘镇东南沿海,距镇区2公理,距离温岭市区约25公里,距离台州路桥机场约36公里。温岭市石塘镇特有的沙滩、鹅卵石滩、海湾、岛礁、小镇、石屋,在石塘镇众多秀丽的村庄中,绿山绿海的寺基沙村,以其独特的自然而然魅力,绝佳的地理位置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寺基沙村位于钓浜渔港边上,2018年8月由沙头、沙港、里西三个行政村合并设立,地域面积2.6平方公里,村内党员96人,村民代表131个。上年度村庄户籍人数3220人,常住人口3502人。石塘全境“四山一水五分田”,是著名的温黄平原所在地,素称“鱼米之乡”,被誉为“虾仁王国”。寺基沙村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这里海阔天空,日出骄阳似火,日落晚霞如脂,景色如画。这里的石屋以块石依山势砌建于避风朝阳处,面朝大海,沙滩,海礁,山、海、屋天人合一,正是这样的石屋和海洋资源,颇具滨海风光,望得见山,听得见水,让一代又一代的寺基沙人留恋和记忆,这样的好山好水好地方吸引了很多开发商的眼球。这里不仅素雅幽静,民风淳朴,而且还有着可口美味的渔家特色菜。历史文化古老悠久,是石塘雕琢海岛新风情的一张瑰丽名片。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温湿适中,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年平均降雨量1660毫米,全年有两个雨季,5-6月为梅雨期,7-9月为台风暴雨期。年平均气温17.3℃,最热的七月气温在33℃-35℃之间;最冷的一月气温0℃-6.7℃,气温表现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再加上丘陵区森林植被的“林荫效应”,因此温岭的大部分山区气温比市区平均低3-4℃,具有显著的避暑消夏功能,为开展海滨生态度假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

随着石塘镇的民宿经济的纵深推进,旅游发展氛围逐渐形成,当地休闲渔业也供不应求。在上级政府的引导鼓励下,当地村委班子利用本地资源,推进环境整治,引进开发商,发展旅游经济及相关休闲渔业的延伸。

寺基沙村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

寺基沙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周围有众多的风景观光点及人文景点,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风情资源。近年来,随着新世纪中国大陆的第一缕曙光首照石塘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寺基沙的区位条件大为改善,日益凸显出的人气使之成为节假日休闲活动的新亮点。


 

新村村基本情况

 

新村村位于石塘镇西北部(位置),北接捕屿村,西临小沙头,村域面积0.9平方公里,其中村耕地面积0亩,山林亩,全村下辖等1个自然村。全村494户,1282人,外来人口45人,村两委10人,其中党员41人,村民小组6组,村民代表55人,低保7户,村内企业3家,挂靠渔船条。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结余70万元,村民纯收入18000元,村里以捕捞产业为主,曾获评温岭市等荣誉。


 

星升村基本情况

 

星升村由原红星村、高升村合并而成,位于石塘镇的钓浜片,全村人口1857人,610户。村两委成员共有14名,党员68名,村民代表96名,低保户17户23人,低保边缘1户2人。有渔船15艘(由公司管理)。村内超市一家,诊所一家,名宿两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2019年通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奖、项目奖验收,通过三星级文化礼堂验收。


 

杨柳新村基本情况

 

杨柳新村位于石塘镇西北,西临隘顽湾。地域面积0.32平方公里,现有村民530户,1714人。设1个党支部,党员58人。村两委班子共有11人。村有三个村民代表小组,共有村民代表56人。村集体固定财产200多万元,可用资金5万元。2011年5月后山、山头、杨柳合并为杨柳新村,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4万元,主要来源于村部房租、渔船、企业。村民年人均收入12000元,主要以捕捞、运输为主。本村被温岭市评为村庄整治达标村,石塘镇评为清洁家园先进集体。


 

中心村基本情况

 

中心村位于石塘镇的南城区域,是石塘镇中心老街。老街人口稠密、街道横穿村庄。全村共有7个小组组成、人口1218人,460户、村两委成员共有9名,党员27名,村民代表52名,低保户7户。村内有市级放心菜市场一家,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还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家炮楼,2019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0万。村民年均纯收入18800元,主要是以三产为主,2010年被评为石塘镇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镇先进集体、人口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13年被评为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18年我村投入了大批资金,对全村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2018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奖验收通过,2019年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奖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