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自评报告的公示

发布日期:2023-07-31 16:57:4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字体:[ ]
分享至: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的通知》(农质发〔201415号)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评估验收的通知》(农办质〔202314号)要求,现将温岭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自评报告公示如下(公示期为2023731——84日):

20213月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以来,我市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考核要求,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质一起抓,积极构建全程监管、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农产品全链条监管体系。近三年全市辖区内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21年、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0%99.18%,目前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考核目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依法履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2021年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15个部门和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温岭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实施方案》(温政办函〔202118号),召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明确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各单位职责,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建立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保证创建进度。

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制订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计划,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书,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市政府对镇(街道)综合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权重5%以上,进一步压实各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温岭市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先后出台了《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温岭市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政策支撑。

四是落实经费保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2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117万元,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134.5万元,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155万元,经费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有力的保障了监管工作需要。

(二)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名录。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确保辖区内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畜禽屠宰企业、收购储运企业、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等100%纳入监管名录。转发《浙江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管生产主体加强监管的函》,对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重点管控。

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书、签订承诺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确保责任告知率、培训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加大监管巡查,督促主体开展内部技术培训、落实生产记录制度,严格执行禁限用药管理、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规定。

三是严格产品自检及无害化处理。召开上市农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座谈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委托检测协议书,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农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督促屠宰企业严格落实进厂查验、肉品品质检验、瘦肉精检测等制度,落实流向登记和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对不明原因死亡病害猪实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100%2021年至今我市共开展瘦肉精检测6986批次,非洲猪瘟检测6925批次,合格率均100%。全市屠宰环节共无害化处理数量2096头,无害化处理产品307264公斤。

(三)农业投入品监管有力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和监管名录制度。对全市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

二是强化农资规范化经营管理。全市131家农资店实施信息化平台建设,配置身份证刷脸设备,全面实施农药实名制购买制度,实现农业投入品信息化管理。制定《温岭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废弃物收集及无害化处理。

三是加强质量监测。科学制定农业投入品抽检计划,推进农业投入品常态化监测。2021年共抽取100个样品(农药50个、肥料12个、种子10个、兽药12个、饲料及饲料添加剂16个),其中不合格产品1个;2022年共抽检103批次(农药62批次、肥料15批次、种子10批次、饲料8批次、兽药8批次),其中不合格产品4批次,对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了立案查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扎实推进

一是扎实开展质量监测。每年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收储运企业及批发零售市场全覆盖,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规范化、常态化。2021年、2022分别完成定量抽检710批次、736批次。

二是强化县乡快速检测。积极推动常规农药速测,严格落实快速反应制度,对不合格样品及时跟进监督抽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2021年、2022年分别完成农产品快检样品16.7万余批次、17.7万余批次。

三是加强抽检信息公开。每季度通过在温岭市政府网站发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强化社会监督,营造人人共治格局。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到位

一是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整治、农资打假行动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发挥农业行政执法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对在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案件的查处率均达100%2021年至2022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5676余人次,办理农业处罚案件104件,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4件。

二是健全执法机制。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督查督办、联合执法和行刑衔接机制,从严从重查处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生猪私屠滥宰、注水注药等违法违规行为,捣毁私屠滥宰窝点1个。

三是加强应急处置。制定印发《温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预案培训,近三年未发生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六)标准化生产全面实行

一是强化产地环境监测。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农业面源污染大排查大整改整治,严格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制度,促进药肥减量增效,产地环境稳步向好。严格落实耕地安全利用管控措施,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比例达100%,开展美丽牧场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

二是推动生产标准入户。紧密结合农业两区建设,注重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一图一规程要求,编印了甘蔗、茭白、草莓、西瓜、西兰花、枇杷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发放到农户手中,并跟踪进行指导,标准化技术入户率达100%

三是强化技术示范带动。深入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推动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2022年施用配方肥和按方施肥1.01万吨、商品有机肥0.9万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4万亩,绿色防控18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44%2022年比2021年化肥使用量减少0.77%;农药使用量减少0.50%

四是加快品牌创建推广。出台了《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续展的生产主体,每个产品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补助。2021年发放绿色食品补助资金46万元,2022年发放绿色食品补助资金19万元。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共8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4个;绿色食品27个;有机农产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由市农水局、港渔局和市场监管局相应科室组成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村(社)级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队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三级监管体系。目前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45人,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18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落实村级网格员922人。

二是健全检测体系。我市已建立温岭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全市5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的检测体系。其中温岭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2012年建立,取得cma认证资质,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各类大小仪器设备200余台,基本覆盖了各类食品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开展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常见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等食品安全检测。

三是完善执法检查体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充实执法人员、增强执法力量、配备执法装备、保障执法经费、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执法监管职能。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并实施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计划,对基层监管员、检测员和认证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植基地负责人进行技能培训,每名监管员、检测员每年完成培训42学时以上。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基本完善

一是完善制度。健全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做到制度上墙。

二是创新机制。温岭市渔获物从码头到餐桌全流程追溯试点,全面实施温岭市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举办温岭市果蔗擂台赛、精品西瓜评比,葡萄节等各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促进相关动产业发展。

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18年,我市已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和追溯移动APP软件,全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平台管理,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视角下的质量安全监管新常态。指导生产主体在自控自检或送检基础上规范开具合格证,全市211家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国家追溯平台管理,391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基地建设。

二、工作亮点

一是实施精品农业区域规划建设。温岭市积极打造精品农业园区建设,以质量提升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全面提高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即温岭省级南部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即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即泽国--新河果蔗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3个,即箬横食用菌精品园、城南高橙精品园和温峤杨梅精品园,实现优质产业规模效应。

二是实施农业品牌化建设。立足温岭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充分挖掘现有农产品品牌价值、优势,有效整合农产品资源,推进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全市现有浙江名牌农产品2个(玉麟、吉园),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温岭高橙),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温岭葡萄),浙江老字号 2 家。全市共建成13温岭农耕品牌示范基地,授权企业43家;建成温岭农耕品牌展示厅。通过举办温岭农林渔业博览会、葡萄特色产业文化节、温岭精品西瓜评比、果蔗擂台赛等系列展会评比和开展品牌上高铁、公益助农上海专场直播带货、绿色优质农产品进社区等活动,有效地扩大了温岭农耕品牌影响力。

三、存在问题

(一)小散农户监管有待加强

农产品生产环节,分散式的小农户个体较多,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较低,对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在监管工作中,监管方法不多,缺乏创新措施,监管成效不明显。

(二)新形式下的农产品物流营销环节监管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电商经济、直播经济兴旺发达,农产品的代收、代销出现了新的方式,特点是经营时间阶段性,经营场所不固定,经营数量短时间巨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积极调研,出台政策,加强管理。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

加强网格监管员队伍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演练和检测技术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监管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收购点、农资经营点等巡查,全面普及农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二)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持续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治理、农资打假等专项治理行动,查找风险点,精准实施治理,重点抓住农(兽)药隐性添加,禽蛋违规使用禁限用兽药,豇豆、韭菜农残超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执法查处,集中整治突出问题,消除行业隐患。

(三)强化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诚信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小散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以点带面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普法和合格证的应用,强化宣传示范作用,增设基层农残检测点,方便农户主动送检,进一步提升全员、全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

(四)进一步强化社会共治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构建人人参与、质量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温岭市人民政府

                                                                                                                2023731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