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温岭 > 人文温岭 > 村史村情

城东街道各村村史村情

发布日期:2023-07-16 09:54 信息来源:大数据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


高园村基本情况

 

高园村位于温岭市城东街道肖村管理区南岙片。东邻前黄村,南邻郑家山,西邻许家村,北邻汪家村,村村紧紧相连形成天灵、地杰、人和的生活空间。

高园村人口1215人,420户,党员42名,村民代表36名,由姓林、郑组成。村居面积260亩,山林面积600亩,以薪炭林为主,间有花桐、杉、柏及杂木,园地面积138亩。依山而居,两条溪坑贯穿全村。多年来村民勤劳致富,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几十年的奋力拼搏,村民的个体企业达80多家,上一定规模的企业多达20家。由于个体企业都在他乡发展,故而本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0元,但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上下一条心。几年来高园村创卫工作顺利展开,完成了户户通硬化,环村路初具规模等一系列创卫基础设施建设。

大事记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七月各地书写毛主席语录活动,大搞红色海洋。八月开始组织红卫兵,面向社会大破四旧,一批珍贵文物和资料被毁。十二月份在踢开党委闹革命口号下,本大队成立文革小组;

1967年5月,大队成立造反战斗队;

1970年8月,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进行党委一元化领导。支部书记应春生、徐正玉为组长,应传达、林益清任副组长;

1957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大搞水利建设,疏浚河道、挑土填荡,平整土地。一九七九年后,农村实行经济改革;

1982年全面推广家庭联产责任制;

1984年实行土地小调整,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至1986年担任支部书记:颜可秋、李友法、盛国富  村长:应春生;

1989年九月24日由原来的雨伞大村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划分为五个村,本村为其中之一。


 


晋岙村基本情况

 

晋岙村位于温岭市城东街道东南部,瓦肖线穿境而过,耕地面积516亩,村面积1598亩。现有488户,人口数1500人,外来人口1260多人,党员42名,村民代表56名。村集体经济收入68万元。村环境优美,基础主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近年来,村党支部通过落实党内民主恳谈、党员组团式服务、村级组织运行“三三制”和党内关爱等举措,进一步强化堡垒核心作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实现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开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山河村基本情况

 

山河村位于泽坎公路沿岸,与横山头村相邻,是肖村岙的门口,东靠香山、大斗两山,南接上林村,临近湖漫公路,西临开发工业区,距泽坎路0.6公里,北有彩屏大道穿境与后塘岸村相连。解放后称河头村(包括后塘岸),到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更名为为山河农业社。肖村乡建立民兵营后,我社为第二连,1957年农业社扩组,河头和横山头两村社组成联进农业社。1958年联进农业社解体,我村仍称山河农业社,此时后塘岸划出独立核算,从此分割了原河头村的管辖范围。1958年成立农村党支部,1961年体制下放后,更名为山河大队,1983年改制后称山河村至今。

全村有水田227亩(包括已征用200亩),旱地136亩(包括已征用30亩),山林600亩,共有379户,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50人。2016年本村工农业总产值39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

历史沿革

1957年陈领姐当选为妇女主任,任期至1982年;

1983年至今郭云娇当选为妇女主任;

1997年被市计生协会批准为计生合格村;

1997年-1998年报请修复东山水库竣工,并铺水管联接原水管通水饮用;

1998年二轮大田承包完成,做好全村水田丈量绘图,增添机耕路、排水沟以及择点建房规划区,制订了具体承包政策;

1998年与村民签订森林防火协议;

1998年召开班子会议,选出综治领导小组,吴文彬为组长,陈建德为副组长;

1998年被镇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优秀村;

1998年温岭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同意建立村经济合作社,吴文彬被选为社长;

1998年村卫生改厕全部完成;

1999年旧村改造规划具体落实,全村绘图实施已落实建房40间;

2002年为市旧村改造试点村;

2003年村部大楼落成,村道道路硬化;

2014年建造公墓;

2015年水库净水系统安装完工;

2016年基本完成三改一拆工作,实施五水共治建设。



石仓下村基本情况

 

石仓下村地处市区东南面,城东街道田洋新区的东面,南面是紫皋陆村,北面是紫皋村,西北面是西岙村,东面、西面是群山环抱,松淋线穿越我村而过。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在村的中心有棵500多年的大樟树,在公路旁边,汽车在樟树下飞驰而过。我村集体年收入150多万元,协会年收入30多万元。全村有387队,1189人口,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党员30人,村民代表44人,每人年收入均13433元。

村史由来

石仓下村在东面的半山坡上叫紫皋洞,这个洞也和现在的长屿硐天一样,是人工一锤一锤挖石板造房子用凿出来的。后来被人们称为石仓,因我们祖先就居住在石仓的下面,所以村名就叫石仓下。


 

下岸渚村基本情况

 

下岸渚村位于温岭市城东街道岩下社区,西邻塔下村,南邻横湖桥,东与下林村接界,北依汇头王村。下岸渚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商业步行街贯穿村中心,其中九龙大酒店,耀达大酒店,烟草大厦、妇幼保健院、长天双语幼儿园、农村合作银行总行位于我村。

下岸渚村人口1303人,共446户,由郭、仇、朱、王、周、林等姓氏组成。有党员54人,分为15个村民小组。绿化以松柏为主,绿化率为100%。下岸渚村民勤劳朴实,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南闯北,吃苦耐劳,经过几十年的奋力拼搏,村民的个体经济大有发展,村集体根据的实际情况,运用闲散资金引进了企业,使村中的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增长。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8万元,人均收入14161元。在村两套班子的带领下,全体党员、村民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下岸渚村经济发展迅速,下岸渚村的卫生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村主道路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经过规划,村庄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善。

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众人期望的美丽富裕下岸渚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大事记

1956年  下岸渚村联心桥建成;

1978年  建造了6间村部及老人活动室;

1981年  全村各户安装电灯;

1990年  全村安装自来水;

1997年  卫生改厕完成;

1998年  下岸渚村大桥建成;

2000年  建造菜场一个;

2001年  通过用电合格村验收;

2003年  下岸渚村城市拆建;

2005年  建成A区B区居民点 建成村综合大楼;

2006年  下岸渚村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

历史沿革

1949年—1953年称为岩下乡下二村;

1954年改为岩下乡下二大队;

1981年后称为岩下乡下岸渚村;

2001年更为城东街道下岸渚村至今。


下岙严村基本情况

 

下岙严村地处五龙山北麓岙里,以严姓居多因此得名下岙严,位于城东街道西部平原区,离横湖桥仅1公里,横湖东路穿境而过,北接百丈路南端,呈一弧形村落,东北濒临各地各地水网,肖村的一支流注入村前,水路交通发达,西傍百丈岩,南依石夫人,东有山路通湖南村。本村共305户903人,多邬姓,有良田耕地429亩,山林284亩,村内有工业企业7家。

1951年土改时期属岩下乡第5村,1956年合作社时期为联星社,1961年体制下放后改称下岙严大队,1983年10月改称岩下乡下岙严村,1991年7月划归城关镇,1994年3月改称太平镇下岙严村,2001年2月划归城东街道。

自解放以来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1969年-1979年在乌岩脚下开采石板,期间村里建起了19间二层石板屋。村里原有一“永清寺”,当时香火鼎盛后疏于管理逐渐衰落破败。在1976年-1978年和1994年-1995年间建设村级环路1000多米,1996年投资10万余元为每户装上有线电视,走在全市的前列,1998年完成全村自来水接入,1999年7月进行二次土地承包并加强了农业设施建设,新建机耕路1390米,黄泥水泥路270米,三面光水渠3000余米,同时开凿了一条400多米环山水沟,2004年-2005年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12间6层的村部综合大楼、老人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场,2007年居民点改进启动,建设小康型居民住宅23幢69户,通天式11幢66户,水泥路800多米,新建配电房和绿化等配套设施,2014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村并达到台州市级生态村标准。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我村十几年来一直由村集体经济支付村民集体需要缴纳的各种费用,如全村的农医保费用及有线电视费等。

 


 

下罗村基本情况

 

下罗村位于温岭市城东街道东南部,村舍沿山麓建,村南建有小康型住宅。瓦肖线穿境而过,地处枝树山西麓,西花尖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三面皆山,西南为平地,西有溪流入肖溪河,村舍沿山坡建。耕地面积585亩,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居民以务农、采石、打小工、做小生意为主。有水田347亩、旱地177亩,产马铃薯、蔬菜、红薯等,山林1066亩,种杨梅,枇杷、高橙、柏树及杂木林等。现有548户,人口数1593人,外来人口1280人,党员50人,村民代表54名。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美。近年来,村党支部通过落实党内民主恳谈、党员组团式服务、村级组织运行“三三制”和党内关爱等举措,进一步强化堡垒核心作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凝心凝力,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实现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开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大事记

1949年6月下罗解放村长陈子富农会主任张定森

1951年划入坦头乡下罗村,土地改革村长陈玉寿农会主任江可富

1953年下罗与殿前分离为联合社下罗大队,大队长俞小春支部书记俞桃

1956年底下罗划入岩下公社下罗大队,大队长俞小春支部书记俞桃

1980年改为岩下乡下罗村,村长俞桃支部书记俞小春

1980年1月支部改选支部书记陈信君

1982年3月村委改选村长陈根才

1983年1月支部改选支部书记陈信君

1984年3月村委改选村长陈根才

1986年1月支部改选支部书记陈信君

1987年3月村委改选村长陈加顺

1989年1月支部改选支部书记陈信君

1990年3月村委改选村长陈加顺

1990年荣获温岭县“先进党支部”称号

1991年1月撤销原岩下乡,本村划入太平镇下罗村

1991年荣获温岭县“先进党组织”称号

1992年1月支部改选支部书记陈信君

1993年2月购入购窑厂为村集体所有企业

1993年3月村委改选村长毛福顺

1995年1月支部改选支部书记陈信君

1996年3月村委改选村长毛福顺

1997年8月村通自来水

1998年5月村环乡路硬化通车

1998年10月村部大楼落成

1999年3月支部、村委同时改选村长陈建波支部书记陈信君

1999年度荣获温岭市“文明单位”称号,太平镇“农村现代化建设达标村”称号

2000年荣获温岭市“村民自治示范村”称号

2001年1月撤销原太平镇本村划入城东街道下罗村

2001年安置移民户25人

2002年5月支部、村委同时改选村长陈建波支部书记陈信君

2003年10月全村各自然村所有支路全面硬化

2003年5月实行自然田块登记、耕地面积单位分布

2004年12月成为温岭市百村整治,十村示范达标村

2005年4-5月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

2005年6-7月村投入2.5万元,全村安装电灯180多盏,全村道路村民房前屋后全部亮化

2005年8月组建成8人的护村队,开始值勤巡夜

2005年4月换届选举由陈建波任党支部书记

2005年5月换届选举由陈云利任村委会主任

2006年5月溪坦塘溪坑封顶

2006年8月村投入5万多元在村道主要路口按装9只监控装置

2006年8-9月村集所有企业一砖密进行重新修建

2006年10月26日村计生协会顺利通过国际计联的认证

2007年8月小康型住宅20套全面启动建设所有基础挖土,铜墙浇灌均使用自动半自动先进机械设备

2007年8月东山罗、象头21间通天屋前陈华君小店一吴正朝屋前铺设自来水总管

历史沿革

1949年名下罗村,属城关区湖屏乡;

1951年改名岩下乡第5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联合社;

1958年名下罗生产队,编属岩下营,次年改属岩下管理区;

1961年名下罗大队,属岩下公社:;

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下罗村,属岩下乡;

1991年改属城关镇由东城管理区管辖;

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

 


肖溪村基本情况

 

肖溪村位于城东街道东南部,因村委会驻肖溪得名,据清《嘉庆太平县志.叙水》载:“消溪,亦日消湖,在九龙山下,长二里。源出县东南诸山谷,上承湖漫,出焦湾,达于横湖。”并称其渊澄不测,翠崖悬映,常有水鸟群飞,白光一片。有石壁高四十丈插入水中,虞仲房刻诗壁上日“野草闲花洞口春,碧潭如鉴净无尘。江山好景携不得,漾入洒杯和月吞。”房舍建于溪畔,景色幽美,系块状山岙村落。452户,1448人,多杨姓,相传其祖先迁自仙居。

肖溪村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5.5千米。面积3.2平方千米,辖肖溪、大园、此斗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520户,1652人,以杨、林、赵、徐等为姓。1949年名肖溪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年改名坦头乡第一村转属城北区;1955年并入岩下乡,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联建社;1985年名肖溪生产队,编属岩下营,次年改属岩下管理区;1961年名肖溪大队,属岩下公社;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肖溪村,属岩下乡;1991年改属城关镇由东城管理区管辖;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石老爷山、红岩门山、肖溪岭、螺丝山夹合形成的谷地中,有溪自山中向东南流,名肖溪,为温岭溪河、月河之源头。村舍沿溪两岸建,属山间村落。居民大多以打工、经商、办企业、做小生意、务农为业。办有铸造、刃具制造等企业3家。有水田300亩、旱地250亩产稻谷、番薯等,2010年至今约有120亩水田被81省道征用和村民建房规划用地;山林2000余亩,以杂木林为主,间有杉木和杨梅,梨等果木。红岩门山北筑有水库,旧建有小型水电站,村原有石矿4口,今已遗弃。瓦肖路至村为终点,与之重合的横东线过村向东延伸,村设有8路城市公交终站点。2017年81省道经村。

大园属肖溪村。因村前有一平地,大可六亩余,故名:位于村委会北面约1千米的石老爷山北麓,自然村处山岙中。村周群山回环,溪流串村。北筑有一小水库,库水澄碧。车路进村通肖溪。有68户,204人,多林姓。

此斗属肖溪村。据传古时其他荆棘丛生,后人放火恳荒居住,原名刺抖,后写作今名。位于村委会驻地北面相距约2千米。岭路通山下,四周环山,村南有自然山洞,名里燕洞,如房间大小,冬暖夏凉,系避暑胜地。洞口原有寺庙,今重修,有岭路北通花芯水库。村民多徐姓。2002年全村迁居肖溪,自然村荒废。

瓦肖路位于城东街道东南区,路沿东南山脚延伸。以路起点瓦窑头村终点肖溪村得名。2005年筑成,由西北向东南曲折蜿蜒,西起锦屏大道(瓦窑头村),东止肖溪村。长6400米,宽20米,混凝土路面,沿途经瓦窑头村,下罗村、晋岙村、坦头村、外球村、肖溪村。

大事记

1970年—1973年,建造长田水库,水力发电;

1984年,架设高压电;

1987年,建造两座大桥;

1996年,被太平镇评为96年度社会治安先进集体, 建造村道沙石路;

1997年,洪水爆发冲毁塘坝土地,修复塘坝;

1998年,道路硬化,农田建造七面光渠道;

1999年,肖浦隧道通行;

2000年,长田水库溢洪道修理,拆去三间房子(建造桥);

2001年,农田架设电网,打稻电气化;

2002年4月,村支部改选,杨兴友当书记;

2002年4月,村委改选,杨杏方当村长;

2002年8月,长田水库洪溢道工程, 溪坑疏浚,溪坑砌石工程;

2003年9月,村部装修;

2003年12月,村道路硬化工程;

2004年,长田水库加固工程;

2004年2月,科普示范村;

2004年11月,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

2006年,灌溉渠道及抽水房工程;

2007年7月,林村道硬化,亮化工程;

2010年,完成村庄整治;

2014年—2017年,配合支持81省道工程;

2017年,完成了排污纳管工程;

2018年,路廊后村民规划点启动;

2019年,完成了村民自来水“一表一户”。

 

 


萧南村基本情况

 

萧南村位于城东街道东部,因地处肖村南岙而得名,属谷地山岙村落,村民生活面积约6.84平方千米。辖汪家、高园、前黄、许家、林家、庆恩王6个自然片,有229名中国共产党员,63名村民小组,2210户,共6200余人(其中居民600余人)。于2018年六个行政片合并为萧南村,系台州市第一人口大村。村域有公交站点、停车场,建有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广场15个。

六片于2004年6月配合政府号召,水田全面被征用,余旱地产番薯、蔬菜、油菜等粮油作物。共有山林约4481亩,除杨梅树,橘树外,余皆松木杂林。

萧南村依山傍水,襟三溪而带五湖:东有白龙岩,参天耸立,西有石鼓牛山,巍峨险峻;南有西花尖,“小长城”枕山而接,北有枫树坑,怪石嶙峋;既有石老翁岩雄伟于山腰,也有环山路交错于阡陌,亦有五指尖山延绵天际,更有前皇洞天盘桓于群峰,尽肖村之美!  

萧南村石文化源远流长,匠心独具,鬼斧神工,旧时村民多从事石料开采、运输、块石加工等。勤劳智慧的萧南村村民打造的石狮子、石壁、石制工艺品畅销国内外!

大事记

萧南村汪家于城东街道东部,因村委会驻汪家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3.9千米。面积1.3平方千米。辖汪家、后陈、曾家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574户,1690人,多汪、林、曾三姓。1949年名汪家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 年改名肖村乡第3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联友社;1958年名汪家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汪家大队,属肖村公社; 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汪家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南岙中段,西近岙口,南面为高园片、许家片的李家,属谷地山岙村落。

萧南村辖区高园位于城东街道东部。以村委会设高园得名,距城东街道办事处约3.7千米,面积0.54平方千米。辖11个村民小组, 476户,1257人。多林姓。1949年名高园村,属城关区湖屏乡;1951年改名肖村乡第2村,属城北区;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胜利社;1958年名高园生产队,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高园大队,属肖村公社;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高园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锦屏镇撤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南岙中段,西为许家片,东为林家片,北为汪家片,片南靠山,有溪泾片西流。

萧南村前黄位于城东街道东部,因村委会驻前黄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3.9千米。面积2.1平方千米。辖10个村民小组,345户,1150人,以黄姓为主。1949年名前黄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年改名肖村乡第1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日新社;1958年名前黄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前黄大队,属肖村公社; 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前黄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南岙中段,北、南皆山,西为汪家片,东为林家片,属谷地山岙村落。

萧南村许家位于城东街道东部,因村委会驻许家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3.3千米。面积0.8平方千米。辖许家、李家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91户,1086人,多许、李、两姓。1949年名许家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年改名肖村乡第2村转属城北区;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联友社;1958年名许家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许家大队,属肖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立新大队,1981年回改为许家大队;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许家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南岙西,近岙口,北面西为汪家片的后陈,北面东为高园片,属谷地山岙村落。

萧南村林家位于城东街道东部,因村委会驻林家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4.6千米。面积0.9平方千米。辖9个村民小组,257户,708人,多林、蔡姓。1949年名林家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年改名肖村乡第1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日新社;1958年名林家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林家大队,属肖村公社; 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林家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南岙东端,北、东、南三面环山,西为前黄片,属谷地山岙村落。

萧南村庆恩王位于城东街道东部。以村委会驻庆恩王得名,距城东街道办事处约5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辖4个村民小组,167户,511人。多陈姓为主,次为项、叶、汪、蔡、莫、连等。1949年名庆恩王村,属城关区湖屏乡;1951年改名肖村乡第1村,属城北区;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星民社;1958年名庆恩王生产队,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庆恩王大队,属肖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名庆红大队,1981年回改庆恩王大队;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庆恩王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锦屏镇撤改属城东街道。村位于五支山东南的山中,南山界肖溪村,北山界箬横镇花芯村,西山界林家片。2006年符合高山移民政策,整片迁到横山头山下自然村北。


洋河村基本情况

 

温岭市城东街道洋河村位于温岭市新城区城郊结合部,面积4.2平方公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本地居民420户1163人,其中党员41人,流动人口7300余人。现有工业企业36家,服务类企业15家。洋河村结合实际社会服务管理需求,首创“新居民事务办公室”,将流动人口按居住区域编排为10个新民小组,并推评一人为新居办主任,兼任洋村村长助理,共同参与村务管理。同时将村居活划分为2个网格10个片区,将本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和10名新民组长并入网格,实现了网格全覆盖。根据“网抓隐患、团抓服务、中心解难”的指导思想,在网上门、站定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村居干部和社会力量建立9个服务团队,真正使每个网格得以精心管理,每个家庭得以精心呵护。

村名由来

“洋河”,顾名思义这个村庄名称肯定和水有关。据说,四百年前后,这个位置就是一片海洋。经过若干年之后,在狮子山脚下的海边露出了一片海滩,称之为海螺。后来,潮水一直往北流向石粘、横塘、麻车、琅岙......再后来,人们在横塘建造了闸用来分离河水和海水,待海水退下去之后,又在琅岙建造了大闸以便继续扩大陆地面积。至此之后,海螺泥滩越来越大,改名叫山石王。经过多年耕种,形成一个村名叫中岙村。此村北临后岙村,南靠东马岙山的前岙村。

当年的中岙村,岸江湾江口及河岸不知什么原因,河边泥土一直往河里溶解,土地面积越来越小,到最后剩下一个羊头形状的地块,而江口面积却越来越大。当年好多人都说:“中岙河岸江口,浪撞河岸坍。”为了不使江口面积再坍塌下去,村民们找来了风水先生寻找解决之法:北——墙南——水牛屯、池塘、支河、里湾头、后岸一带河流、岸江湾江口。通过观察,问题出在岸江湾江口,既然两岸泥土总往里河里溶解(“溶解”在本地方言意思为“yang")就将此村庄重新命名为:洋河。以此名来破解岸江湾江口两岸土地日渐溶入河中之困境。

解放后,将原山下自然村、洋河自然村、山王(凰)自然村三个自然村合并,统称为洋河大队。到了1965年,山凰自然村从洋河大队分离。

在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的运动中,城北区合城组、田洋人民公社的领导来到我们洋河大队开动员会。会上提议:这次执行“破日立新"运动,将把“洋河”改为“金河”,叫“金河大队”;并告知公社已经将“鸡鸣”改为“东升”,“山王”改为“跃进“,“虎头山“,改为“沈峰”。但是,这个提议遭到洋河大队支委会、革委会全体成员的反对,通过多方协商,上级领导终于同意“洋河大队”不改名的申请。

到了1983年,洋河大队改名为洋河村,一直沿用至今。

 

大事记

1949年解放后,1950年分田地到户;

1952年至1955年土地改革,1953年洋河分成5个互助组;1955年,互助组改为农业合作社,分成两组;

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分成14个生产小队,其中洋河有10个小队,山王有4个小队。同年,大队还办起了大食堂,食堂长是(原)七队陈夏林。

1959年,大食堂变为小食堂;

1970年,洋河小学成立,管理负责人陈福明;

1968年,开展农业学大寨,前山后山开辟大寨地;

1982年,生产队田地分小组;

1983年,大队改为村。同一年,实行第一轮田地承包到户;

1985年,洋河村田地小调整;

1998年,洋河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户;

2015年,实行三改一拆;

2016年,开展五水共治;

2018年,推进旧村改造;

 


 

紫皋村基本情况

 

紫皋村位于东西两山之间的山坳,北与新河铁场村交接,南和石仓下村相连,西同西岙咀村毗邻,东山高大险峻,由度岩头、龙潭坑、度坑、小坑、后山、圆山岭、岙里等山名组成。山形高耸,山岩如壁,怪石嶙峋。石老公、饭蒸岩、龙潭、雁鹅桥等山石形态各异。旭日从东山升起,晨雾缭绕,宝光紫气,美不胜收。

西山山峦起伏如波,山缓坡平,林木森森,草木茂盛,。夕阳西下,晚霞掩映,祥云普照全森,它由彭碰坦、黄志斗、白岩皮、后马坦、董庵里、石柱里、岙龙里、饭箩头山等山名组成。

横淋公路穿村而过,村西一级公路车辆往来奔驰,村路如银带穿村曲绕。由龙潭坑而下的溪流,从村北绕西流淌紫皋河,溪水清澈见底,流水淙淙。

紫皋村村舍鳞次栉比,高矮参差。改革开放以后,建筑紫石路两排楼房,犹如卫士挺立,整齐严谨。一九九七建立的紫皋菜市场,集市贸易活跃,货源物资充盈,每逢一、三、六、九集市,商贾云集,人头攒动,往来不绝,在乡村菜市场可算首屈一指。

紫皋村历史悠久,村民淳朴善良,勤劳节俭传世,素以热情好客,文明行风诸称。村民大都以耕种为也,自食其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村民丰衣足食,囊饱家富,家居舒适,行运自便,其乐融融。

紫皋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山有水,有地有田,人才辈出,资源丰富,前景广阔,有待于干群团结,齐心协力开发这美丽的家园。

历史沿革

解放前:

明成化五年(1469年),从黄岩县分出,太平、方岩、繁昌三乡,本村属太平乡,后改太平县。本村村名是:太平乡游屿里,紫皋保。

解放后:

1949年---1956年:温岭县立城北区紫皋乡十二村(民国三年1914年太平县改名温岭县,紫皋乡政府设在紫皋炮台)

1956年---1957年:温岭县城北区渭川乡紫皋建新社(时农村建立农业合作社,由紫皋、石仓下、西岙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称建新社,社长陈根土,会记张邦政、丁儒升、出纳丁后法。)

1957年---1958年:温岭县城北公社,紫皋营(第六营)第三连。(时人民公社化开始,行政区军事化,营部设道人堂,连部设紫皋炮台,第三连连长丁学永。)

1959年---1964年:温岭县城北公社田洋管理区,紫皋生产大队(大队长丁儒足)

1965年---1980年:温岭县城北区田洋公社紫皋大队(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行政由造反派接管)

1980年---1993年:温岭县城北区田洋乡紫皋村(时恢复乡村制)

1993年---1994年:温岭县石粘镇紫皋村(时田洋乡并归石粘镇)

1994年3月---1996年5月:温岭市石粘镇紫皋村(时温岭撤县设市)

1996年5月---2001年:温岭市锦屏镇紫皋村(从石粘镇分出,与肖村乡、岩下乡合并)

2001年----至今温岭市城东街道紫皋村。

 


 

雁鹅桥与紫皋村名的来由

紫皋村东面的后山山顶有一排山岩,长约十五米,顶上尖石突兀,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刺向天空,人们很难从这里通过,故名“雁鹅桥”,意思是此地只有大雁才能飞过。

这座雁鹅桥不仅形状如此奇特,它又是村名“紫皋”的“紫”发源地。

每当早晨太阳升起,阳光照在这奇特的岩石上,这岩石会通过潮湿的露水映射出紫红色的光环,尤其在晨雾的天气,岩石四周紫气缭绕,前辈人认为紫气东升,祥瑞应于本村。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村名应用上一个“紫”字。后来人们又发现村的西南有一高地,旁边有一水池,池底尖而深,地水甘而清。有相风水先生看地形说,小屿詹、长屿、铁场、楼岙、紫皋的五座山的山脉都穿向池头,此地故名“高池头”,池边高地意为“皋”,“皋”又与“高”谐音,“紫皋”二字的村名就应运而产生了。

另外,由于雁鹅桥山石尖突,人不能过。许多古时文人常兴字纸为贵,践踏字纸,认为是亵渎圣贤,十分罪过。因此常将废字纸绕掉后,将纸灰送到雁鹅桥上倒掉,这样就没有人可到这里践踏字纸了,此举一直到解放后还有人这样做。

 

 

 

楼山村基本情况

楼山村历史悠久,自古人才辈出,文化内涵丰富,民风淳朴,自古村民有着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现全村有人口2490人,党员88人,务工人员656人,经商人员723人。楼山村坐落在城东街道东部,交通便捷,东有横淋线,南有泽坎线,西有阳光大道,北有路泽太一级公路,村内中心大道、振兴大道贯穿,是温岭的主要交通枢纽。改革开放35年来,楼山村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经过村两委的精心组织和整体规划,我村实行了整体拆除,现在的楼山村一幢幢排屋拔地而起,漂亮精致的别墅别有风格,人居生活焕然一新。村民们敢于开拓、创新、发展,各项村庄设施有条有序,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楼山村以境內楼山得名,楼山即铁螺山。据〈嘉庆太平县志·叙山〉记载:“楼山在县东十五里。自翠屏山而来,岩石青翠,土色发赪,层层若阁楼,旧传为仙人石楼。

翠屏山是楼山境内的主要山脉,东西走向,成条形状,与鸡鸣山相对北与石粘山相接,东与紫皋山相连,整个楼山三面环山。紫皋江在村的东南方向由西向东缓缓地流淌着,一支流称黄泥滩河。官河在村的西边,由此向南平缓流过,其一支流名为泾头河,另一支流称为里河。

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形怀抱中,有一片原野镶嵌着七个自然村落线。状山边村落山下上塘;一点状山岙村落杨家桥;块状平原村落龙潭洋;两块状山谷村落前田洋、后田洋;一块状水乡村落楼山屿;这块方圆总面积2平方公里的沃土,养育着朱氏世代后裔和各姓氏后裔共19个。

据1988年《温岭县地方志》记载,全村有800户,人口1892人,耕地1219亩,其中水田1200亩盛产稻谷;山林1300亩,其中茶园140亩,竹林50多亩,杉木30多亩,桔园100余亩,黑金松100多亩,余皆薪炭林。

2015年现统计,全村有833户,各姓氏共19个,总人口2490人,务工人员656人,经商人员723人。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田1200亩;山林1300亩,被征用980亩,剩余319亩。村级经济总收入1285万元,其中工业收入500万元,农业收入50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500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5400元。

自2005年开始至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村级投入1000万元资金建造村委大楼,大楼面积达6300平方米,有总面积1600平方米投资80多万元的老人活动中心已经建造完毕,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等公益事业。全村建有小别墅200幢,排屋75排,全村95%的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我们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迈进,为创建生态优美,人居和谐的规范化示范村而努力。我们有创新的理念,有别具风格的规划蓝图,更有智慧和勤劳。楼山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萧北村基本情况

2017年7月,设立了城东街道萧北村民委员会。萧北村由原肖村乡金家村、袁家村、蔡家村、前岙村、乌龙岙村五个村合并。户籍人口4766人,萧北村辖区内姓氏有袁、金、蔡、林等。萧北村民委员会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基础社区完备,内有城东中心幼儿园、民工子弟学校、萧北村卫生室等。现萧北村民委员会在城东街道的领导下,根据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自治组织原则,全面开展村民自治的组织、队伍、服务、卫生、文化、环境、治安等建设,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社区,建设成“互相关怀  文明互助”的农村社区而努力拼搏。

【肖村】:属城东街道。地以山名,位于城东街道东中部。据明《嘉靖太平县志地舆志上》载“五龙山,在县东南八里。《临海记》云‘五龙山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号消夫人……今人率呼为石夫人云。一曰消山,其下有消湖、消村。’又按《寰宇记》谓:‘山北湖阴有萧御史庙,故俗讹称消山、消村为萧山、萧村云。’”旧指石夫人峰以北至乌龙岙的大片山区。此处历代设乡,治域常有变化,共和国成立后,仍设乡,至1996年并入锦屏镇后乡撤,2001年随锦屏镇并入市区。今地域包括南、北两岙大岙谷,北岙有乌龙岙、前岙、蔡家、袁家、金家等,总面积11.48平方千米。东与新河镇、箬横镇以山界。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峥嵘,山中有山,湾里有湾,最高峰狮子岩海拔390.1米。中有数溪,水注西南之石粘河。有耕地3883亩,旱地136亩。山林7994亩,以薪炭林为主,间有少量杉、柏等,生杨梅、柑桔、文旦、梨等果树,还有一些茶园,竹园等。旧时以石矿采石、工艺石雕驰名,产条石、块石、石板、石桌、石狮、石鹤等,畅销远近。而菜苗、萝卜芹菜、杨梅、箬包梨为名闻遐迩的土特产。境内紫皋河上的弥陀桥,建于清同治年间,乌龙岙箬包梨皆为当地有名土特产。

【袁家】位于城东街道东北部,因村委会驻袁家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3.3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辖24个村民小组,658户,1956人,多袁姓氏。1949年名袁家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 年改名凰山乡第5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联利社;1958年名袁家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袁家大队,属肖村公社; 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袁家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北岙口,西北为北岙,东南为南岙,属谷地山岙村落。居民大多从事办企业、经商、打工、租赁等。企业有采石场、鞋花加工、工艺石雕等。有企业20多家,办在外地。原有耕地548.5亩,产稻谷、蔬菜、番薯等,现全被征用。山林450亩,以杂木林为主,间有杨梅、板栗等果木。村建有菜场、居家养老中心、健身广场等。彩屏路东去过村,村有公交站点。

袁家村委会设此。以袁姓世居得名。位于肖村山谷地与汇龙山谷地交接处。村建北岙口,三面环山,傍鹤胫水。含上袁、下袁、前山、后梗头等聚落。曾为肖村乡政府驻地。房舍建筑不规则,大多傍大路两侧建,属谷地山岙聚落。其地多石雕能工巧匠。彩屏路进村,有公交站点。村南有基督教堂。

【金家村】位于城东街道东北部,因村委会驻金家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3.6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辖金家、中央下2个自村,18个村民小组,410户,1132人,多金姓。1949年名金家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 年改名凰山乡第6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金联社;1958年名金家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金家大队,属肖村公社; 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金家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北岙,袁家稍北,东南为南岙,属谷地山岙村落。居民大多从事办企业、经商、打工等。原有水田250亩,产稻谷、蔬菜、番薯等,现被征用,余旱地。山林700多亩,以杂木林、松林为主,茅草山为主,间有竹园、茶园及梨、杨梅等果园。彩屏路分线北去过村。村建有卫生室(私立)、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等。境内有城东街道中心幼儿园和城东民工子弟学校。

金家村委会设此。以姓氏得名。位于肖村谷地北岙,西南面紧挨袁家东。东北有溪名鹤胫水经村南,属山岙谷地村落。村舍建筑不规则,大多为老屋翻建三层以上楼房,2012 年开始进行旧村改造,择岙外平地建小康型和通天式住宅。316户,875人,相传其祖先由箬横埭头迁此。彩屏路分支经村北通乌龙岙。城东街道中心幼儿园和城东民工子弟学校在境内。

中央下属金岙村。因其地界于金家、袁家之中,故名。又名竹梗下。原属袁家村,20世经50年代划归金家村。南靠竹梗山咀,北临鹤胫水。村周多竹丛。94户,257人,多林、罗姓。

【蔡家村】位于城东街道东北部,因村委会驻蔡家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3.8千米。面积0.5平方千米。辖蔡家、杏树里2个自村, 8个村民小组,229户,682人,多蔡姓。1949年名蔡家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 年改名肖村乡第4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联盟社;1958年名蔡家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蔡家大队,属肖村公社; 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名蔡家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北岙,金家村北面,属谷地山岙村落。居民大多务农、办企业、经商、打工等。在外地办有砖瓦窑企业。有水田134亩全部被征用,旱地45亩种番薯、蔬菜等;山林400余亩,以杂木林为主,间有杨梅等果树。村办有老人协会、健身广场。彩屏路分支经村北通乌龙岙。

蔡家村村委会设此。以姓世居得名,别名西园里。村舍建于山坑沿岸,高低不平,含上屋聚落。162户,432人。彩屏路分支经村北通乌龙岙。

杏树里属蔡家村。境内有大杏树一株,高达数丈,地以树名。村东傍山,西与蔡家隔溪相望,北接前岙村。67户,250人,多蔡姓。彩屏路分支经村北通乌龙岙。

【前岙村】位于城东街道东北部,因村委会驻前岙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4.5千米。面积1平方千米。辖前岙、龙潭坑山头2个自村, 4个村民小组,172户,491人,林姓。1949年名前岸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 年改名肖村乡第4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联盟社;1958年名前岸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前岸大队,属肖村公社;1981年为避重名改名前岙大队。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制名前岙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北岙深处,蔡家村北面,属谷地山岙村落。旧时村有石矿7口。日产石板120丈。今居民大多办企业、外出经商、打工等。有草有耕地63亩,种蔬菜、番薯;山地1400余亩,多岩坡,以松林、杂木林为主,山麓有竹,杨梅、梨、柑橘等果木。彩屏路分支经村北通乌龙岙、前岸。村于彩屏路99号建有2幢共92套公寓式住宅名前岙村公寓,其大楼下有门面房租为幼儿园、网吧、药房等。

因地处乌龙岙南,中隔溪涧,以南为前,故名,旧称前岸。村舍建溪涧边。村周竹木茂盛。20世纪末始,居民陆续向外迁住,今有154户,436人,多林姓。车道进村。

龙潭坑山头属前岙村。位于村东边,相距约1.2千米,因其地四周环山,北傍狮子岩头,村有深潭,其出口处岩石光滑,传为乌龙栖此潭中,村以潭名。四周环山,村舍建山间平地。18户,55人。原有石矿,产石板,今弃。

【乌龙岙村】位于城东街道东北部,因村委会原驻乌龙岙得名,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5千米。面积0.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乌龙岙佳苑,辖5个村民小组,133户,450人,多林姓。1949年名乌龙岙村,属城关区肖凰乡;1951 年改名肖村乡第4村转属城北区; 1956年取消村建制属同利社;1958年名后岸生产队,编属肖村营,次年改属肖村管理区;1961年名后岸大队,属肖村公社;1981年为避重名改名乌龙岙大队;1983年公社制取消恢复村制名乌龙岙村,属肖村乡;1996年改属锦屏镇;2001年又改属城东街道。地处肖村谷地北岙底端,前岙村北面,属谷地山岙村落。2006年符合高山移民政策,择后山河村地段,建乌龙岙佳苑住宅小区,村民移居那里。居民大多办企业、经商、打工等。服装厂1家。有耕地97亩,其中水田59亩,主种蔬菜,番薯。山林400余亩,种松、杉、柏、梨、杨梅、桃等果木,梨园是其主要经营果林,箬包梨特产。有车道进村。

乌龙岙村地处肖村谷地北岙底端,以山岙形状得名。据清《嘉庆太平县志·叙山》载:“消山,西连泾岙,一名肖山。……北岙夹谷茂林,白径前通,中容四五村落,土人呼胡咙岙。又云:颈狭似葫芦然。沿溪峻阪,上下崖级动数十层,陡上陡落……”应为胡咙岙,今名疑为乡音相似谐音而成。又因岙有溪涧,涧南有村称前岸,故又名后岸。整个乌龙岙,原含前岸(今称前岙)、后岸、蔡家,今仅指此地。山岙平旷,溪流绕宅,竹木成荫。有自来水装置。2006年又择山河村西地段,建乌龙岙佳苑住宅小区,民迁彼住,此地宅舍尚在。产“肖村箬包梨”驰名。村通车道。

乌龙佳苑属乌龙岙村,村委会设此。2006年符合高山移民政策,择山河村西地段,建住宅小区,2008年定名乌龙岙佳苑,以延用原村名得名。位于曙光东路北侧,东邻山河村,房屋为通天式排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