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温岭 > 人文温岭 > 村史村情

松门镇各村村史村情

发布日期:2023-07-10 10:15 信息来源:大数据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

河头村基本情况

 

村名由来

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郑成功舰队直泊台州,清军驻台州副将马信被反,率部投奔郑成功(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八)。而太平县沿海一带的渔民,也受到郑成功的招抚,准备作为郑军的先导,进取长江(《海上见闻录》卷一)。清廷认为郑成功之所以能屡屡反攻大陆,是沿海居民接济的结果。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采纳郑成功叛将黄悟建议,颁“迁海令”。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坚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松门卫城西有条“木城河”,原是明季的运粮河,其得名也就是因为那次清初的迁界。当时的木城就是沿运粮河而筑,河以东就是界外,出界就杀无赦。史书记载:“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越界数步,即行枭首。”松门卫西城外,有地名“河头”,为木城河入海口。清廷防微杜渐,照例会对入海河流一律截断,在入海口钉立木桩,防止舟船透越,所以那时所有的入海河流都是“断头河”。因此,可以怀疑“河头”这个地名也是因迁界而来。

大事记

2009年河头村168间五层通天房新建成,排排崭新的红砖绿瓦,形成了河头村新区。

2017年3月15日,松门镇SM040202-1地块(松门镇河头村村留地)挂牌截止,进入网络竞拍阶段。一共7家房企参与竞拍,经过64轮激烈竞拍,最终,温岭俊熙房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52亿元竞得,楼面价3740元/㎡,溢价率123.5 %;(因考虑开发商后期要无偿返还不大于5500平方米的3层底商,所以综合得该地块楼面价接近6700元/㎡左右。)这个土拍价把松门镇的楼市推向了顶峰,同时把松门镇的楼市给按上了个新地王的标榜。

2018年冬,在挖掘机的一阵作业中,一块刻有河头村字样的石头村牌被竖立在育英路,河头村村牌建成

2019年10月,81省道支线,河头村高架桥伴随着茶山隧道的竣工通车也一并启用。

2020年河头村上塘新区18幢通天房陆续开工建设,为未来上塘新区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开端基础。

 


 

新田村基本情况

 

新田村位于松门镇西边,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区位突出,土地资源丰富,村集体占地面积603亩,耕地面积558亩,自然村5个,新田厂片、塘上里片、天灯里片、老乡片、江家里片,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910人,286户。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26人,村民代表27人。我村建有现代化村部大楼、文化礼堂、老人公寓、休闲活动广场、小康型住宅新区等,设施齐全、路平树密、河清岸绿、景美人和。

历史沿革

新田厂李家的祖先从黄岩移居此地,在原址上搭建了几间茅屋,称新田厂。解放后新田片(四甲、五甲、六甲、七甲、八甲)被批设乡(乡政府设在老乡片)为新田乡,后撤销乡编制为新田高级社(包括四甲、五甲、六甲、七甲、八甲),后撤消高级社为大队制,六甲、八甲、新田为新田大队(后分为六甲、八甲、新田村)

新田厂的祖先从黄砖移居此地,当时牛河头路一条小河弯曲今新田厂,老辈人传说“风水先生”,说此地风水好地,日后会出“才子”、“财子”,确实后来印证此言,民国期间李便新任温岭县府的官员,解放初期小和尚李赞福等多人当过教师、农会主任、粮食专员,李赞福在松门区公所任职;李七妹在宁波经商,建办“皮田”公司,后在家建房买田,他被评为地主;李康福被评为地主,移居松门。

天灯里有一佳话。天灯里居住王、潘两姓人家,由于和睦相处,亲密友爱,成为异性兄弟,共建了一间“上间”,红白俩事的酒席都在“上间”办理,两性人过年蓬节都到“上间”烧香拜佛,成为美德流传人间。江家里又名“火烧墩”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贫苦人民翻身做主,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三面红旗迎风飘扬,新田村人民勤劳致富,副业以海涂养殖为主出名。温岭各地都传说着“学新田,赶新田,新田的泥土买铜钱”。从中说明了新田的海蜻顶呱呱,在原新田村部蟹浆塘(五甲桥边)经营蜻、沙蟹、泥螺、化蚶、弹鱼等海鲜,畅销温岭、路桥、黄岩各地,生意十分红火。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引下,新田村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各项工作取得很大发展。但新田村地处海边,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发展项目,群众和集体的收入薄弱,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属后进村。

十八大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走出去看看,跳出固有的思路,开阔眼界,村班子组织全村党员、村民组长到省新农村、示范村、松门松建村学习取经,使自己有主动性,从而筹集资金,上报上级各有关职能部门,审批新田优越的小康型住宅区。建造舒适的宽敞的老人公寓、新建五座大桥、道路全面硬化、公厕改造新建、污水治理管网建设、自来水“一户一表”项目、村部翻新、文化礼堂建设等等,形成了新田村农村建设新格局。

从后进村济进了先进村行列,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得到了周边村干部群众的好评、认可和点赞。

大事记

2018年被誉为温岭市最美村级妇联。

2010年1月,被评为“村庄整治达标村”。

2010年2月,被评为“温岭市小康型老年体育示范村”。

2011年1月,被评为“充分就业村”和“村庄整治示范村”。


 

竿北村基本情况

 

竿北村隶属于松门镇,是松门镇最偏北的一个村居,为东海之滨的一隅。村庄南接竿蓬村,西与箬横镇红旗村隔河相望,北以严家桥浦为届,与箬横镇海城村、海防村相邻,东边则为胜北村、胜南村,途径胜北村,只需步行几分钟便可到达东部新区。竿北村水陆通行条件优越。村中有竿北南路、竿北北路、竿北中路和川北路,四条主道纵横交错,小道网织。因三面环水,竿北村的水路出行也十分便捷,村内交通堪称四通八达。

竿北村民风淳朴,村民相处和睦融洽。村内现有村民331户共1103人,尤应、王、沈、陈、葛、杨、赵、李、张、屠、茅、余等十二个姓氏组成。其中应姓为大姓,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

村名由来

“白峰山下吊度船”这是一句老话,这句话里包含着竿北村村名出处的典故。

白峰山居箬横镇,是镇域内一座比较高的山。相传很早以前这一带为汪洋大海,这也印证了“吊大船”之说法。沧海桑田,潮汐带来了大量的淤积物,年深日久,越积越多,形成了一大片滩涂。勤劳的先人凭借着智慧和双手将滩涂开发,经过围垦,海水无法涨入,滩涂最终变成陆地,这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东海之滨,东部新区。

竿北村的村名与这句老话包含的典故有什么关系呢?解放前,竿北村称为“竿蓬头”, 竿蓬头的称呼出自一种植物。早前滩涂刚变为陆地,竿北村一带尚无人居住,荒无人烟,杂草丛生,其中有一种多年生植物,生命力极强,成丛成丛生长。叶细长,高约2-3米,叶两边长有锋利的锯齿状尖刺,一不小心就被割出血。这种植物方言叫“尖娘”,即“茅尖”,因它成丛生长,故称它为竿蓬(方言中丛为蓬音),后称竿蓬头,这应该就是竿北村村名最初的出处。后来,因竿北村地处竿蓬头以北,故以竿北村为名。

历史沿革

解放前:竿蓬头

1951年(土改时期):北涯乡第3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竿蓬农业社 

1961年(体制下放后):竿北大队

1983年(改制后):竿北村

备注:大合作时曾称淋川营第六连


 

海韵新村基本情况

 

海韵新村位于松门镇东南方向,离城区约2公里、有耕地6070多亩,其中水田70多亩,旱地(山地) 6000多亩, 2018年8月由原洞下村、乌坑村、山里皇村、大坑沙村、沙镬村五村合并而成。海韵新村共有50个村民小组,1602户4830人,现有支部成员14人,村民委员会20人。党员146人,村民代表104人。海韵新村东邻神址塘,南接华富,西至水产市场,北连伏龙山,村民以农渔业为主。

洞下村、乌坑村、山里皇村、大坑沙村1953年以前为石陈区交陈乡, 1953年改为中心大队、红旗一、红旗二、红旗三大队, 1983年中心大队更名为洞下村、红旗一更名为鸟坑村、 红旗二更名为山里皇村、红旗三更名为大坑沙村,属石陈区交陈乡, 1992年撤扩并,改为松门镇洞下、乌坑、山里皇、大坑沙村至2018年8月。

2018年8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撤销原洞下村、乌坑村、山里皇村、大坑沙村、沙镬村组建成一个村,村名为海韵新村,村部设在原洞下、乌坑、山里皇、大坑沙的村部,2018年8月18日新村正式挂牌成立。

 

乃崦村基本情况

 

乃崦村位于淋川东部,松门镇的东北部,东临大海,南临四甲村,西与胜南村相接,北与胜北相邻。乃崦、胜南、胜北本来是一体的,在一九六一年,分开各自为政。乃崦属于东海之滨,是个物产丰富的宝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党的领导有方。现在的乃崦不再是过去贫困不堪的乃崦,而是一个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现有342户,1223人,耕地面积1254亩,其中水田698亩,人均耕地面积1.025亩,全村以农业为主,全面发展,工业副业、交通运输也迅速发展,据1999年统计,全村人均收入5535元,可说是欣欣向荣。到2008年底止,全村共有411户,1257人,其中男635人,女622人,共有耕地面积1267亩,六塘168亩,牧场52亩,胜盐村划入43亩,下队墪120亩,老花塘27亩,四支轮窑用地91亩,村民口粮田480亩,村民自留地117亩,2008年度年人均收入10325元,集体经济收入每年50多万元,地税12万元,下墪地税19万元,小菜场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浓厚,人均收入可佳,比起原来人均收入不上百元的时日,简直是天地之差,这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一定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乃崦村准会越来越好。

村名由来

很久以前是片海涂潮水进出,沙蟹到处跑,蟾蜍满地跳,直到明朝中期二塘、三塘、四塘相继建成,才将海水隔开。此后,我们这个地方虽然海水涨不到,但仍然不能开种,因为地是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日晒雨淋水冲,咸性逐渐减低,地上陆陆续续长出了杂草,咸地逐渐淡化,杂草也越长越好,可是前后几十里方圆杳无人烟。

直到清朝乾隆初年,我们这前后几十里方圆,仍是一片荒芜,野兽成群,鸟雀成堆,这时海门乃崦有一姓王人家,叫王宗德,字子忠,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福成(字叔盛),次子福麟(字叔贵)。长子福成生六子,长子王德银(字世荣),次子王德祥(字世显),三子王德相(字世昌),四子王德甫(字世达),五子王德芳(字世敬),六子王德祀(字世勺)。一家人口多,生活困难,耕地面积少,解决不了基本温饱问题。在六兄弟基本长大成人,福成对六个儿子说:“我们家如果永远在这里,将永世不能翻身,要想解决困难,必须另想别法。”长子德银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最好的办法是迁居他处,另谋出路。”兄弟们纷纷表示赞成,但迁什么地方好呢?大家都提不出好的地方,于是福成说:“孩子们,我有一个办法,你们兄弟统统跪下,前面竖上一支竹竿,由我握着,祷告上苍保佑指明方向,我放手,竹竿倒向哪方就是我们的去向。”礼毕,竹竿倒向南方,大家高兴不已,苍天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就按这个方向向南走,去创造新的天地,创造新的生活。至于南方广阔无边,哪里是我们的落脚点呢。”父亲福成又提出了新的办法:“你们牵着一头牛,天刚亮就出门,一直朝南走,走到什么地方,牛停步不走,这个地方就是落脚点。”一家人纷纷表示赞成,于是他们一家人合计全家出走呢,还是走几兄弟,父亲的意见是如果一家都出走,家里的这点产业全部抛光,又有点可惜,舍不得。最好是先去几个兄弟,父亲说:“这样吧,我和德银留下来,你们五兄弟先去创业。”就这样确定由二子福祥带领,择好黄道吉日,拜别爹娘、兄弟、亲戚,牵着一头牛,决然上路,朝着南方走。当地同房亲戚送到路口,才挥手告别,互道敬重。五兄弟挥泪上路,一路风尘朴朴,牵着牛,从早上起身一直走到太阳下山,走了百来里路,当走到现在我们这个地方,牛突然停步不走,只是叫,不知是太饿了,还是太渴了,或是太累了,难道是真的菩萨显灵,祝愿照应,不管是什么原因,牛不走了是真的,这应了原来祷告,五兄弟就遵照苍天的指引,就在这里吧!因此,他们就在这里停下,让牛吃草、饮水,自己拿出干粮,吃饱后,兄弟们计划如何安家落户……

这一夜,兄弟们就露宿在这到处是荒草的地方,计划好第二天就动手建造新家园,反正这地方有的是草,到附近山上砍来毛竹、树。用树、竹架成房子,上面用草盖起,当作遮风避雨的家。他们用火烧掉草,开辟出地,种植庄稼、蔬菜、水果。待基本落实就绪,再去家里将妻子接来,五兄弟分头建造了十间草房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收成很好。

家安下来了,生活有保障了,住房也逐渐改变了,从草房变成了瓦房,生活过得比较好,他们又想到把安家的地方取一个名字,老二德祥提议说:“我们老家叫乃崦,我们是乃崦人,为了不忘故乡,也叫乃崦吧!”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就定名乃崦,乃崦名称由此而来。从此,海门一个乃崦,温岭也有一个乃崦,此后,各姓氏也陆续迁到乃崦,有陶姓、金姓、陈姓、李姓,也有从海门那边迁过来的,有海门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八甲人迁入的,他们也把现住的地方仍用老家故乡的地名命名,有干蓬人迁入的,也叫干蓬,所以海门椒江那边也有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八甲,我们这里同样有,海门那边有干蓬,我们这里也有干蓬,连椒江有个蟹浆塘,我们这里也有一个蟹浆塘。从此之后,乃崦越来越兴旺,人也越来越多,乃崦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因为王氏兄弟先开创的,后来迁入的人不管怎样都称之乃崦,所以原乃崦范围很广,南到八甲,西至北咸田、赵家,北到江家,东接大海。这一广阔的地方都称作为乃崦,现在的乃崦村是王氏兄弟开创的发源地只占整个乃崦地盘的十五分之一。从王氏兄弟迁入乃崦,开创乃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王氏兄弟是叔字辈,下面有世、守、周、道、敦、尚、钦、敬、为、珍,现在属德祥这房已传到珍,已有十一代了,现在已有2000多人了,都分散在乃崦、胜南、胜北、干蓬等地。陈姓、陶姓、李姓、金姓、张姓也分散在整个乃崦地盘。陈姓也是由椒江乃崦迁入,之后有石桥头、湾张人张姓迁入,石塘朱姓人迁入,还有赵姓、刘姓也是由椒江迁入,总之迁入的人越来越多,乃崦也就越来越兴旺,越发达。


 

南塘五村基本情况

 

松门镇南塘五村位于松门东南面,与洞下沙滩旅游景区相接。本村具有一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禀赋,一半环山一半环海,高山流水,奇石特色,小路连绵,安静祥和,青山绿水与农家秀色相映成趣,农家乐乡间逸趣乐在陶然。

松门镇南塘五村全村总人口1398人,452户,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山上皇、小坑里、外厂。村两委成员7人,正式党员37人,村民代表21人。


 

南塘一村基本情况

 

南塘一村位于松门镇最南方向,离镇中心约4.5公里,区域面积2590亩,其中上下新区面积260亩,山林面积1300亩,水田面积800亩,旱地面积230亩。西与松建村、朝阳村,北与南二新村,南至上马工业区。村民以种植业、水产品加工为主。户籍人口2267人,其中支部党员52人,辖区姓氏有毛、蒋、潘、龚等,从原分散在43处住宅,现形成滩晒场、坦头、牛争头小区、斗门头、清水岙、田湾岙里六个小区,靠近“八一”省道两侧。南塘一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基础社区完备,现南塘一村村民委员会在松门镇的领导下,根据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自治组织原则,全面开展村民自治的组织、队伍、服务、卫生、文化、环境、治安等建设,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社区,建设成“互相关怀,文明互助”的农村社区而努力拼搏。


 

南咸田村基本情况

因古为海涂地,土质咸性,又因与北侧的北咸田相对而言,故名南咸田。

南咸田村地处松门镇西南面,东临度爿村,西临箬横镇南塘村,南临南洋村,北临淋头村,地理位置优越,各自然村相对比较集中,淋石公路穿村而过。

村域面积1800亩,全村辖28个村民小组,常住户数 约665户,人口约1878人。村两委成员11人,党员51人。姓氏主要以包姓、潘姓、王姓为主。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业、海涂养殖、外出经商为主。

在上级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南咸田村先后获得了“先进村(居)民委员会”、“村庄整治合格村”“年度农村文化先进工作单位”、“台州市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等荣誉。

历史沿革

1.旧社会是淋川乡第14保

2.1953年,原过去淋川乡第14保改为淋川乡第14村

3.1955年,成立以村为单位的低级合作社

4.1956年,把南咸田、度爿、淋头、北沙四村并为一社

5.1958年,本村为南咸田第14大队

6.1960年本大队分为14个生产小队

7.1980-1981年全村把原14个生产队分为现在28个生产小组

8.1983年,由原南咸田大队改为南咸田村

大事记

1.1949年5月28日,全村900多民众翻身当家作主人。

2.解放初,土改工作队进驻我村搞试点工作。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了村农会组织。

3.1953年1月,土改工作宣告全面结束。

4.1954年,本村村民王子平、包启茂、包金花等三人光荣入党。

5、1956年淋石公路通村而过。

6、1958年,兴办村级大食堂,粮食统一归集体,全村共办食堂两个,教堂和咸田里各办一个。

7、同年下半年,在上级党委领导下,本村成立了党支部。

8、1960年11月解散大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

9、同时村里办起第一台座机抽水机,第一任机手是王朝义。

10、1962年-1966年把原间作稻改为边作稻。

11、平整土地、拆坟、填塘、填河,全村净增加面积60-70亩。

12、同时村里办起两台船机,消灭了有史来脚车车水的落后的生产状况。

1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份大队红卫兵组织成立。12月份大队成立文革领导小组。

14、1971年-1973年发动全村干部群众作淋松塘240米,投工3万工。1972年-1977年作南洋塘142米,投工4万多工。

15、1975年农业学大寨全面开始,全村大搞平整土地。

16、1979年全村筹资办电,全村各农户结束了有史以来的煤油灯。

17、1982年村里增设20KVA变压器机电排灌,灌溉面积800亩,新修水利,捞河(长后河至坦田)1000多米。

18、1985年对全村南北洋坦地,从原来一户多块调整为一户一块,对村集体坦地200多亩,全面改种柑桔,种植桔苗1万2千株。

19、1987年把原2.5米600多米长王岗路加宽到9米宽沙石路。

20、1989年全村筹资接自来水总管600米。

21、1994年咸田小学合并淋川中心小学,出资12万元,提高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

22、1995年10月开始接通新淋西路,使新淋西路21米宽的街道同度爿接通,成为我村第一条主要街道,并在2000年上半面实行路面硬化。

23、1999年为响应镇党委号召,对北洋220亩高低不平地全面平整,建七面光进水沟1500米,机耕路3-5米宽,11条,共计2600米。通过一年平整与建造,2000年9月底全面结束。

24、2001年7月,在横淋线6亩塘头规划了一个新住宅区。

25、2001年11月,本村开始实行电路标准化,增设一台60千瓦的变压器,全村实行一户一表。

26、2002年,国家征用了本村300亩农用地,用于建造工业园区。

27、2004年5月,土地平整、村庄整治。

28、同年下半年进行村庄整治,对河坎路及望江路两侧进行绿化,并建成健身场地一个。

29、2005年至2008年对7条道理路进行硬化,道路总长1500米左右。8419.33平方,对六亩塘头一排一排的屋基落实。

30、2009年建起村部综合楼六间四层。


 

水浦村基本情况

 

水浦村 因境内河道水网交织,故名亦称水浦泾。

1951年土改时期属淋川乡第六村,1956年合作此时属新田家北村,1961年体质下放后称水浦大队,1981年划入川北乡,1983年改制后称水浦村。

水浦村位于镇政府西北约4.5km,村委会驻地毛家村。东至六甲村,南至新田村,西与五甲、新丰、荣华三村隔五湾河相望,北至76省道,辖毛家、李家、上王家三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74户,1178人。村内辖区面积2²,耕地面积700亩,其中水田430亩,旱地370亩,属河网平原地带,2014年度实现国民经济总值1012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2.5万元,农民人均统收入11089元。

水浦村是台州市级文明村,温岭市级整治村,2015年度列入温岭市级示范村。

水浦村位于松门镇(街道)川北管理区、东靠六甲村,南连新田村,西邻五甲村,北接76省道。本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村域总面积900亩(其中各地面积700亩),全村共有自然村三个,居民区三个,374户,户籍总人口1178人,外来人口80人。本村共有5条河道,3泵站,危房户5户5间7人。

水浦村部占地面积268㎡,建筑面积536㎡,党员活动室面积78㎡。

自然村分别为 东风闸 后水浦 水浦泾 张家 上王 潘家 毛家等。


 

东升村基本情况

东升村位于温岭市松门镇东南部,是一个集工、农、三产产业为一体的城镇村。境内水陆、交通便利、81省道场贯穿其中。全村共有人口3006人、12107户,党员92人,32个村民小组,64个村民代表。工农业总产值46000万元,人均收入13600元,全年村收入480万元,以“李姓”、“朱姓”为主。土地总面积1450亩,其中水田1255亩,旱地195亩。为了彻底改变村庄面貌,进一步加快社会各种事业发展,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创造示范村及生态村工作活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村两委多次讨论并提出整治方案,广大党员和村民代表积极配合,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共艰苦,齐努力,经过大家的积极工作,新建东升小区、村部大楼。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河道洁净、绿树成荫,亮化合理,休闲舒坦的现代化村庄初具规模。


 

胜北村基本情况

 

胜北村位于松门镇北部,东依四塘海塘地,南接乃崦、胜南两村,西邻竿北村,北交箬横镇滨海村。村域东西长南北狭,成长方形状,面积3.2平方公里,位于双连桥北1.5公里。辖天师庙下、周家里、钦荣桥头、双透里、陈家里等5个自然村落。村内有乃崦教堂、天师庙两宗教场所。1963年建小学一座,先撤并至乃崦小学,后乃崦小学撤并至川北小学。村分15个村民小组,1395人,共有58个姓氏,其中王为大姓,陈、江、叶姓次之。

村内主道新胜公路贯穿南北,干道丁头路西自天师庙后至七塘全长4.5公里。有严家浦、五湾河、中心河、小边河,直落浦等河道纵横交叉,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清末民国初,胜北村民以盐业生产为主、兼事农业。解放后,村民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棉花、番薯、柑橘;副业从海涂养殖、浅海捕捞为主,在这有限的土地上终年劳作,繁衍生息。

全村有共产党员31人,建有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村监会、股份经济合作社、老人协会等组织。

现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温岭市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