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发改局 > 政府决策 > 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8-03 10:16 信息来源:市发改局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图解

关于印发《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在温垂直管理各单位:

《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           温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年7月28日


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温岭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高质量建成“森林温岭”,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温岭市林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保障措施,根据《浙江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人文林业,森林质量明显上升、国土绿化美化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稳步增长。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地理位置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三面临海,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及乐清湾,北接台州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9′至121°44′,北纬28°12′至28°32′,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35.9公里。全市区域总面积2032.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63.8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平方公里107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69个,海岸线长235公里,为“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半平原市。

2、地形地貌

全市地势自西和西南向东逐渐降低,西北和西南部多山,以海拔100米左右的山体为主,系北雁荡山与括苍山交接余脉。主峰太湖山海拔734米,次峰斗米尖海拔557米,其余山脉多为100至400米。东和东北部是温黄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一般海拔在5米以下。东南端陆地伸入海洋,大小岛屿纵横分布,主要有龙门、横门、九洞门、北港、沙镬、积谷山、隔海山、牛山和三蒜等,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是市境东部下沉地区的隆起处,经长期风化、侵蚀和海浪冲击,切割较深,坡度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岩,内侧地势较高,以丘陵为主。

3、气候条件

全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温度17.3℃,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6.7℃,最热月为7月,平均温度28.1℃。极端最低气温-6.6℃,极端最高气温36.9℃,日均气温10℃以上持续时间251.2天,有效积温5431.8℃。年降雨量1649.6毫米,年均降水日为169天,全年有3-6月和8-9月为两个明显的降水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与地形相吻合,西北部大于东南部,山区大于平原。全年大风日数为136天,其中,因热带风暴和台风入侵造成的大风约占80%,风向多为北、东北风。无霜期251天,常年平均日照时数1861小时,平均相对温度81%。主要灾害气候有台风、低温、干旱、洪涝、冰雹和龙卷风等,近年来浙江省几次强台风均是在此登陆,给全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4、土壤类型

全市绝大部分山地土壤是以红壤为主,占48.29%,分布在红壤带之上的黄壤,面积较少,仅占0.06%,水网平原多为水稻土,占43.85%,滨海地带为盐土,占5.45%,部分地区还有一些潮土分布,占2.35%。总的特点是:山脚低丘(高程在100米以下)地势缓,主要以红泥土、红粘土和黄泥土等土壤为主,土层较厚,一般在1米左右,排水通畅,保水保肥力较好,适宜于果木经济林的生长;低山坡地(高程在100至500米)以石砂土、黄泥土和红泥土等土壤为主,石砂土分布区坡度较陡,土层浅薄,养分贫乏,林木和自然植被生长差,应进行封山育林,适宜先锋树种(马尾松)造林,黄泥土、红泥土分布区坡度较缓,土壤较厚,保水保肥力较好,适宜毛竹、杉木、茶叶等生长;中山山地(高程在500米以上)以黄土、砾石山地黄泥土、山地香灰土等土壤为主,坡度较缓,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气温低,湿度大,目前很少开发利用,应选择适宜树种,增加覆盖度,以减少水土流失;沿海地区山丘陵地带以黄泥土、砾石黄泥土、砾石土等土壤为主,土层浅薄,石质性强,pH值在7以上,应积极开发利用防风林和针阔混交林。

5、水文特征

全市河网密布,河流总长达1798公里,流域面积785.5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主要水系为金清水系,还有江夏港、横山溪、坑潘溪、大雷溪四个自成一体的小水系。境内现有大小水库87个,其中中型水库有2个,分别为太湖水库和湖漫水库。太湖水库库容为2446万立方米,位于大溪镇境内;湖漫水库库容量为3503万立方米,位于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和石桥头镇交界处。全市水资源总量8.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67亿立方米,地下水1.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70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0%,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

6、植被概况

全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天台括苍山、海岛植被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历史上天然森林资源植被丰富,因受历史性的人为影响和破坏,目前原生植被早已不复存在,绝大部分被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黑松林、橘园和次生灌草丛所取代,仅局部地区尚有少量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布。现有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常见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曲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草丛等类型,以暖性针叶林为绝对优势,约占乔木群落的98%,其特点为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较差。低山缓坡部位(海拔一般为100米内)以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及经济林为主,土层6深厚,肥力较好处有阔叶林生长。海拔100到500米坡地及沿海岛屿基本上以马尾松、黑松林等针叶林为主。海拔500米以上则以马尾松纯林和灌木林为主。

7、林业资源

温岭市林地总面积33912.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32454.53公顷;活立木蓄积1366039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289618立方米,毛竹总株数772080株,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3.27%。林地面积中,乔木林29376.27公顷(其中乔木经济林253.07公顷),灌木经济林2035.53公顷,竹林806.2公顷,疏林地41公顷,一般灌木林地236.5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56.4公顷,苗圃地38.33公顷,迹地38.73公顷,宜林地1183.2公顷。境内常见野生动物有5门13纲31目267种。

8、野生动植物

市境常见野生动物有5门13纲31目267种,其中脊椎动物180余种(含哺乳动物27种,两栖动物19种,爬行动物35种,鸟类100余种),属于世界濒危物种的有黑嘴鸥,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小灵猫、虎纹蛙、红隼、赤腹鹰、雀鹰、白琵鹭等,属于省级保护动物的有毛冠鹿。森林昆虫121科1105种。海洋动物资源主要有鱼类200余种,甲壳类56种,软体类114种。

市境共有维管束植物1767种(含124个变种、11个亚种、11个变型、4个杂交种、39个栽培种),隶属于871属195科。其中:蕨类植物35科65属135种;裸子植物9科21属38种;被子植物153科785属1594种(包括双子叶植物130科608属1277种,单子叶植物23科177属317种)。共有栽培植物402种,含裸子植物18属31种,被子动植物246属371种。

9、湿地资源

温岭市湿地资源丰富,呈现类型多样性特征。根据2011年温岭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温岭市共有面积8公顷以上(含8公顷)的湿地163处,总面积32900.51公顷(不含水稻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63%。湿地总面积中,天然湿地面积29711.34公顷,占90.31%;人工湿地面积3189.17公顷,占9.69%。湿地类型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3类10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27566.69公顷,占83.79%,包括浅海水域、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等6型;河流湿地面积2144.65公顷,占6.52%,只有永久性河流1型;人工湿地面积3189.17公顷,占9.69%,包括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型。

二)取得的成效

1、国土绿化美化深入推进

全市以“森林温岭”建设为目标,坚持把绿化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作。一是加快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过人工造林、间伐补植、抚育改造等方式,建成珍贵彩色森林7.7万亩,新植珍贵树130万株。二是启动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紧密结合省政府关于新增百万亩森林的要求,上报完成国土绿化面积9397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三是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1个,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五美联创”,创建美丽乡村示范镇2个、精品村5个、精品线路2条、特色村10个,美丽庭院16000多户,建成“一村万树”示范村12个,推进村290个,国家森林乡村5个。四是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及农田林网建设。改造提升城南国庆塘、坞根八一塘、箬横七塘、团结塘、东片农场及东部新区基干林带126.13公顷。大力实施农田林网建设,综合农田控制率为95.36%,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五是稳步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以高速高铁、国道、省道、县道为主,建设生态廊道体系网,总体通道绿化率达到93.48%。

2、林业资源保护持续增强

以保护好、培育好森林与湿地资源为首要任务,完善管理保护体系,加强资源保护。一是加大林地保护和利用。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引导节约集约使用林地,强化林地定额宏观调控,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工作,提高了林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开展湖漫水库、太湖水库、花芯水库、桐岭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实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工作,启动湿地生态补偿。加强滨水景观绿道建设,河道绿化率达96.36%。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抢救和保护国家、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栖息环境,推出野生动物肇事公共责任险,开展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四是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定标工作,同步开展龙门湖湿地公园、江厦森林公园、大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阶段性任务。五是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完成省级以上公益林区划,完善和森林资源“一张图”整合工作。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启动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六是加快种质资源保存与繁育基地建设,建立珍贵树种保障性苗圃和以温室大棚为主的高标准、高效益的花木示范基地。

3、绿色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以发展高效生态富民产业为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一是推进森林休闲养生业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发展战略、农旅结合全景区建设的要求,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山、海、石的优势,提升山水养生产品品质,以多元化乡村生态休闲游产品为依托,不断完善森林休闲养生业建设。二是开展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共计36处,总面积3378.3公顷,打造了“明圣高橙”“花坞杨梅”“大溪方山柑橘”等区域品牌。积极开展“林+铁皮石斛”、“林+禽”、“林+三叶青”等多种林下经济产业探索,有效利用林地空间为农民谋收入。三是大力培育苗木产业。着力构建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立健全以保障性苗圃(种苗基地)和新技术育苗为主要内容的种苗供应保障机制。

4、森林生态文化日渐繁荣

以关注森林活动为抓手,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广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一是持续推进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考核制度,使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做到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二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市古树名木生存状况进行详细普查,对所有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编号、建档立卡和挂牌,建立古树名木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测。三是创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以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为中心,建立植物百科、湿地生态文化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0余处。四是开展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山、水、湖、城”等绿色资源为底蕴,通过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景观丰富、服务周全的绿道网系统,完成绿道建设224.36公里。

5、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以林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核心,强化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一是开展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平台。查清了全市的森林资源状况以及消长变化情况,完成林地一张图及年度变更调查。二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开展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专项普查、病虫害防治与处理、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等工作,建立市、镇、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开展疫区松材线虫病除治和免疫剂注射工作,全市无发生重大疫情发生,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三是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理念,以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在全市基本建成覆盖林区的“三位一体”监控网络,森林防火成效明显。四是大力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基干林带、资源保护、经济林丰产高效栽培等领域高新技术应用,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质量有待提升

温岭市森林资源增长不稳定,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均有待全面提高。乔木林分年龄结构有待优化,中幼龄林多,森林植被郁闭度总体郁闭不高。小径林木多、大径林木少,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43.95立方米/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郊绿化尤其是村庄绿化,仍然是区域绿化最薄弱的环节,形成健康、优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林业建设当务之急。

2、资源保护压力持续增加

生态保护短板依然存在,温岭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征收大量林地和湿地,特别是沿海基干林带、自然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被挤占,非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保护与发展矛盾凸显。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后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森林防灾减灾压力依然较大,松材线虫病、森林火灾、台风、干旱等灾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3、富民产业有待转型升级

由于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分散,林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规模型、集合型林业产业园及示范区较少。杨梅、柑橘等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集约经营水平不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耕地保护“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对林业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林产品加工业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4、林业基础保障仍较薄弱

基层林业队伍力量薄弱,专业人员老龄化和断层现象普遍,林业基层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引发了政策落实难、科技推广难、服务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部分林区道路、水电、通讯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未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同时,林业综合执法、森林灾害防控、资源监测管理等技术手段或装备设施相对落后,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面临的形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林业建设,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应对气候变化对森林固碳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危机和严峻挑战,林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之一,也是我国确定的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做好林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对增强国家整体适应能力,维护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全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林业发展新方向

全面推进高质量林业现代化建设,是新时期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对林业发展而言,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减速转型、生态功能提升的新阶段,要求林业强化创新驱动,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厘清政府和市场权责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生态资源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支撑温岭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新理念新形势都为温岭今后一段时期林业改革发展赋予了新使命。

3、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确立了林业发展新定位

台州市委市政府明确要全域接轨大上海为先导,强化“五个全面对接”,全面推进“十大行动”,将台州打造成为上海产业转移重要集聚地、资源外溢重要承接地、公共服务重要扩散地、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国土绿化美化,强化自然资源保护,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促进城乡森林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加快长三角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产业区域发展,实现绿色生态空间区域共享。

4、打造“重要窗口”提出了林业发展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对浙江提出了“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并且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做好先行示范的新期待、新厚望,也蕴含了对林业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要提升现代林业治理水平,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为“重要窗口”建设作出林业应有的贡献。

5、“美丽温岭”建设明确了林业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排头兵的姿态坚决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历史担当,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等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美化,切实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增强林业碳汇能力,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加强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高质量建成“森林温岭”。

(二)基本要求

1、坚持创新引领

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注重发展创意林业、智慧林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注入动力、带来活力。

2、坚持协调推进

深刻认识保护和发展、生态和产业的辩证关系,统筹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山上与山下区域协调发展。与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协调,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和林业生产力布局。

3、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把绿色作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取向,创造和积累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促进绿色富民惠民。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增长。

4、坚持共享惠民

充分认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坚持走“建设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现代林业建设道路,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保护生态、提供生态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发展成果共享,让社会公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构筑坚实的生态安全,高效的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完善的林业治理体系,全面建设生态功能完备、资源利用高效、生态产品共享、发展活力强劲的现代林业“窗口”示范区。主要目标如下:

——资源保护能力显著增强。森林与林地、公益林、天然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全面保护,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至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3.30%以上,乔木林单位蓄积3.4立方米/亩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稳定在11.68万亩以上,全市湿地资源保有量稳定在44万亩以上,扩大红树林种植和保存面积300亩以上。

——国土绿化美化全域推进。高质量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实施“六大”森林建设,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至2024年,全市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达到2.72万亩。

——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着力构建沿海美丽生态廊道、城市周边美丽林相及全市主要通道沿线健康森林。实现生态廊道整体联通、串珠成线和林相美丽,通道沿线每年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明显降低。至2025年,全市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8.05万亩。

——现代林业经济高效发展。林业科学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更加高效,林业产业提档升级,林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森林生态产品全民普惠。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生态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生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至2025年,森林年生态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人数达2500万人次。

——林业保障能力大力提升。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数字应用,提高林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增强资源监测能力,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表1  “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指标

序号

指标层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备注

1

森林覆盖率

%

33.27

(2019年)

33.30以上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128.96

(2019年)

155

约束性

3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立方米/亩

2.93

3.4

约束性

4

天然林面积

万亩

5.59

5.59

约束性

5

重点公益林面积

万亩

11.68

11.68

约束性

6

湿地保有量[1]

万亩

44

44

约束性

7

自然保护地面积陆域/海域占比

%

9.06/0.23

9.15/0.23

约束性

8

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人次

万人次

1834.33

2500

预期性

9

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面积[2]

万亩

0.94

2.72

预期性

10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3]

万亩

7.7

15.75

预期性

注:[1] 湿地保有量遵循现行的湿地标准,如果国家对湿地标准进行调整,则规划指标进行相应调整;[2] 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从2020年开始,2024年结束;[3]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历年累积量。

(四)空间布局

依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岭市城市生态山水自然格局与现场调研情况,把握温岭城市山水特征,提出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生态空间布局为:

“三区多廊多点”

“三区”:西部生态旅游区、中部绿地休闲区、东部沿海观光区。

西部生态旅游区:以泽国镇西部、大溪镇、温峤镇、坞根镇为集中分布区。该区森林植被面积大,覆盖率高,森林质量优良,大溪国家森林公园、江厦省级森林公园、方山-南嵩岩景区等自然保护分布其中,规划依托自然保护地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科研监测与科普宣教,加大生态产品供给,打造森林康养品牌。

中部绿地休闲区:以太平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横峰街道、泽国镇东部、新河镇、城南镇、石桥头镇为集中分布区。该区是居民生产生活主要区域,人口较为密集,规划以增加绿地系统,增加人均公园面积为主,建设生态屏障,完善环山、沿河绿化,提升休闲绿地质量。

东部沿海观光区:以松门镇、箬横镇、石塘镇、滨海镇为集中分布区。该区平原农业发达,滨海旅游资源丰富,规划以海岸植被修复、沿海防护林完善为主,高水平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生态林业。

“多廊”:推进主要高速公路、高铁、国道等交通要道两侧绿化,开展水系水库周边的森林生态保护修复与山体彩化美化,加强沿海基干林带保护修复,构建多条美丽生态廊道。

“多点”:森林城镇、森林乡村、森林人家、生态文化基地(村)、乡村旅游地、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保护区、乡村风景林等重点区位生态绿点。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林业资源保护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全面推行林长制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各级林长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内容,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推进实现生态改善、绿色发展。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科学编制实施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分区、分类、分级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建立全市林地资源管理“一张图”建设管理,层层落实林地和森林保护目标与任务,强化林地定额管理,征占用林地定额总量不得突破,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工作,严格控制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加大临时使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建立健全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加强公益林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强化公益林监督管护,提升公益林林分质量和主导功能,重点公益林保有量不低于11.68万亩。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科学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和修复任务,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天然林保有量不低于5.59万亩。

2、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修复

加强河流湿地保护修复,采取生态化整治措施,建立河道的自净功能,恢复形成陆生—湿生—水生连续过渡的植物群落和生态景观,建设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景观和湿地生态功能健全的滨水地带。开展湖漫水库、太湖水库、花芯水库、桐岭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源头汇水区及其两岸、周围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以内生态系统修复,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探索实施湿地生态补充制度。引导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湿地功能,生态区位重要湿地规划纳入省重点湿地名录。完成新一轮湿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强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加强龙门湖湿地公园等建设管理。开展小微湿地资源调查,掌握小微湿地分布、面积、类型及其环境现状等,建立小微湿地资源数据库;加大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投入力度,在重要生态区位、城乡结合部、自然公园源头区开展小微湿地试点建设。在乐清湾等红树林适宜种植区开展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与建设,恢复底栖生物种群,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扩大红树林种植和保存面积300亩以上。

3、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提升野生动物救护能力。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完成市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开展水鸟动态监测,掌握乐清湾、东部新区等水鸟迁徙规律,在更大尺度上系统收集水鸟种群变化动态,构建候鸟迁徙通道保护监测体系。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创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办法,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完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阻断野生动物传播扩散疫病的途径,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非法经营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科学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构建具有温岭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界线的勘定,形成相关方认可、边界清晰、面积准确、标识清楚、手续合法的勘界立标成果。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理顺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共同治理等新型保护方式,配合全省推进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建设。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气象、水文水资源、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的作用,开展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

(二)加强森林生态修复

1、持续推进造林绿化

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面积达到2.72万亩,森林覆盖率维持在33.30%以上。在规划造林地、宜林地、东部沿海山体岛屿以及沿海开发区发展山地森林和沿海森林;积极争取坡地种植结构调整,利用闲散耕地、零星耕地、25坡度以上耕地种植木本油料林,发展坡地森林;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廊,推进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绿量,强化串联城市城镇道路绿化,除线性绿化外,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开展植树造林,提升森林景观,建设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景观;以“百村绿化”行动和“一村万树”五年行动为抓手,建设乡村森林,全域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突出“身边增绿”,创新绿化形式,打造一批水口林、乡贤林、童趣林,建设一批“银杏村”“樱花村”“梅花村”等绿化特色村,绿化村庄全覆盖,建设“一村万树”示范村11个。稳步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充分利用田边地头、路边水旁等空闲土地进行植树造林,不断加强纵深农田林网保护和修复,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高标准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初验收,并获得国家林草局验收资格,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种苗行业管理,指导苗木生产,保障绿化造林用苗的数量和质量,探索解决苗木生产经营用地矛盾,引导苗木生产经营单位逐步退出基本农田,寻找一般耕地或坡地发展苗木生产。

2、打造美丽生态廊道

加强通道型美丽生态廊道建设,以沿海廊道、重要交通干线、大中型水库周边山体等生态区位重要、人类活动频繁、景观要求较高、提升潜力大的区域为主,按照宜封则封、宜抚则抚、宜补则补、宜改则改的原则,突出整体联通,要求整段设计、整体建设,对沿线重要生态保护区位开展生态修复提升,全面落实生物防控、森林防火措施,积极调整树种结构,增加彩色、观赏性树种比例,着力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强化海岸型美丽生态廊道建设,结合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海塘安澜千亿工程,通过海岸基干林带和沿海山体植被修复,调整树种结构,全面清零修复受损的基干林带,优化基干林带结构,提高临海一面坡基干林带质量,建成以防台风、风暴潮、海潮、海风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打造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滨海绿化风光带。建设美丽生态廊道1.15万亩。

3、稳步构建健康森林

以沿海高速、沈海高速、滨海绿道等主要通道为基础,开展健康森林建设,提升通道两侧森林景观水平。积极落实地方政府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考核,开展以疫木除治为核心的健康林建设,保障松材线虫病除治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实现病死木总量、疫点数量、疫情面积“三下降”。以地带性近自然林为发展目标,通过人工促进措施,加快木荷、壳斗科等地带性树种培育速度,逐步提高阔叶树种比重,打造安全稳定森林群落,提升森林固碳水平。建设健康森林6.9万亩。

4、营造城区周边美丽林相

围绕“结构优、健康好、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珍贵彩色森林的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城区周边山体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解决毁林种菜、林相破碎等问题,通过实施定株抚育、空地复绿、补植彩色树种等措施,着力在扩面、提质、强管、精养上求突破。对破坏森林地块全面进行复绿,重点突出城区及山体绿道两侧可视范围,集中流转,统一设计,有条件的地方采取租用、征收山地方式,打造山体公园等休闲公园,完成毁林地复绿356亩。对城区周边的退化林、残次林、低密度林分采取改造、补植、定株抚育、病死木清理等措施,加大乡土彩色树种使用力度,充分利用植物学特性,打造亮眼森林主题景观,完成彩色森林建设16754亩。

(三)壮大绿色富民产业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引导林地经营权流转,支持组建林业股份合作社5个,鼓励合作社与社会资本等开展项目合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向家庭林场转型,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林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林地或流转林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林业生产,建立家庭林场10个。大力支持业绩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成长性好的林业龙头企业,建设林业龙头企业2家,并制定相关政策,在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用地、企业技术改造及设备购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倾斜。

2、推进林业传统产业发展

加强花卉苗木新优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积极拓展花卉苗木生产功能,发展集生产、造景、观光、休闲、创意、文化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园。以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改良品种、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提高杨梅、高橙、柑橘、茶叶等特色林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改进提升全市林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工艺水平,研发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到2025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300公顷左右,建成杨梅、高橙、柑橘、茶叶等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5万亩以上。在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展“一亩山万元钱”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目标一万亩,开展“林+铁皮石斛”“林+禽”“林+三叶青”等多种林下经济产业探索,发展可供林农学习的经营模式,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

3、大力发展康养产业

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度假区和森林旅游景区为主要载体,“农林业观光园”“农家乐”“民宿”为补充,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功能齐备、效益良好的森林休闲养生基地。加快建设生态标识系统、绿道网络、环卫、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生态优美、景观多样、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加强山地森林休闲养生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和农林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鼓励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景点和林家乐、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开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森林旅游景区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森林旅游业提质升级。大力推进森林休闲养生市场主体培育,提升森林休闲养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集林业、医药、卫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打造5处森林休闲养生基地、2处生态示范区、修复1条森林古道,培育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新业态,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近森林、感知森林、享受森林。

(四)大力弘扬人文林业

1、建设生态文化基地

巩固和发展现有生态文化基地,对生态文化载体进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宣教场所的生态文化传播和教育体验功能。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休闲空间,学校、企业等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丰富的企事业单位为基础,建设3处生态文化基地。丰富和完善植物园、动物园等各类生态文化载体,加强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平台建设,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深化“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保护和建设具有森林生态文化品质的美丽乡村,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化村”3个。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推动古树名木公园建设,新建古树名木公园1个,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机制。

2、加强生态文化宣传

借助网站、公众号、论坛等互联网工具,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开展形式多样、交流互动性强的文化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开展领导义务植树和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创新义务植树模式,推行绿色公益数字化,搭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网络,提高中小学生植绿护绿意识,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以上。巩固提升林木绿地认建认养体系,积极扩大公共绿地、公共绿地、生态公益林、绿色通道(含城市行道树)、河道、古树名木、风景林等多种形式的认建认养范围,增强市民爱绿护绿意识。抓住“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消防日”等与林业相关节日,集中式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每年举办市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达5次以上,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关注。联合教育部门持续推进自然科普、生态文化进中小学等生态文化活动,推进自然教育机构交流平台建设。

3、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深入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内涵,促进森林观光、森林康养、绿色食品、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等一系列新型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展生态文化体系研究,丰富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茶文化、石雕文化等生态文化特色产业,以及相关的生态文化培训、咨询、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打造蕴含生态文化主题创意的产业品牌。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生态文化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1、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乡土阔叶树种良种繁育、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抗逆性树种选育、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经营、林下经济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利用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培育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加快解决突出的技术问题。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水污染防治、湿地生态评估等研究,选择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继续开展温岭市迫切需要解决的绿化造林、育苗等技术试验和推广工作,重点开展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困难地造林模式探索、彩色森林建成成效评价、彩色乡土树种引进和培育等。继续开展“一亩山万元钱”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可供推广的经营模式。开展沿海树种红叶树培育,松门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模式试验,松门神址塘外滩涂红树林试验。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通过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熟化与转化,促进林木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的广泛应用,提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加强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及媒体等平台传播实用技术,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实施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一批优良品种、高效栽培、树种配置、科学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抚育和低改技术等林业示范点,加快先进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3、加强林业碳汇研究

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持续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碳汇能力。参照国家及省相关标准,推进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摸清全市森林碳汇现状、变化、分布,探索开展森林碳汇储量评估和潜力评价。探索将林业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探索市域森林碳汇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引导全市开展重要会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建设。

(六)夯实林业发展基础

1、强化森林防火能力

建立健全市森林防火动态监控网络系统,重点加强森林公园、风景区等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完善靠前驻防的森林火情早期处理队伍建设,结合公益林建设,整合护林员队伍与防火巡查队,建立一职多能的高效护林员队伍。强化市级专业消防队、部分火灾易发多发乡镇的森林灭火装备,推广应用高效扑火机具、大型防扑火装备、火场应急通信设备。开展无人机试点建设,加强无人机在护林巡查、野外火源管理、火情侦测、可燃地被物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培养组建无人机驾驶、应用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和队伍,开展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工作。推进森林防火应急道路、生物防火林带、林火工程阻隔设施等建设,构建网格化的林火阻隔体系。大力推进“引水灭火”工程建设,加强物资储备和培训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信息采集管理体系,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体,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

开展以枯死松树监测、疫木封锁、枯死松树清理和松林抚育改造等主动防治为主,辅以注射免疫剂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危害程度。通过人工防治、无公害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地面综合防治方式以及严格的检疫监管,限制美国白蛾的传播与发生。加强市、乡、村基层测报站(点)和测报员体系建设,建立较为完备的、科学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能力,对重大检疫性、危险性有害生物,实行严格检疫、重点监测,集中力量进行除治,防止扩散蔓延。

3、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批从事林业工作的基本骨干队伍。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提升林业职业教育质量和培训机构能力,加强技术工人和实用人才培训,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林业人才队伍。加强营造林、防火、采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专业中介组织管理,提升林业专业组织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4、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监管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总体目标,聚焦林业核心业务,以重大任务为切入点,撬动林业数字化改革。加快“智慧林业”建设,推进网上审批等信息化管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以森林资源本底调查为基础,强化林地“一张图”建设、应用和维护更新,开展年度动态更新。充分利用卫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森林、湿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动态监测,提升林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时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及动态变化。健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机制,完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造林地监测系统,积极探索按年度或动态发布调查监测成果。创新森林资源监督机制,加强执法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破坏林地行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涉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


五、重点建设工程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是实现建设高质量森林温岭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着力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引领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

(一)百万亩绿化美化工程

扎实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和沿海“六大森林”建设,加快构建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78万亩。

1.推进山地森林建设。挖掘现有林地造林潜力,加快荒山荒地等规划造林地、困难造林地、造林失败地等地块的造林步伐,加大残次林、疏林、一般灌木林的补植改造力度,加强未成林造林地的抚育管理。

2.推进坡地森林建设。积极推进未利用土地、严重污染土地等宜林区域的造林绿化,对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分布零散的地块,选择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开展造林绿化,立地条件相对较好、连片集中的地块,引导发展木本油料、高橙等经济林。

3.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核心片林规模,加宽河道、道路沿线绿化带,提高公园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绿地中乔木林比重,加大城际、城郊和城镇森林建设力度。

4.推进乡村森林建设。利用好村庄闲散土地、荒山荒滩等宜林地块,建设道路风景林、河道生态林、“四旁”果木林、农田防护林、公园休闲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田林带林网、片林建设,增加森林面积。

5.推进通道森林建设。推进公路、铁路沿线森林建设,重点加大国省道、高速公路两侧森林新建、加宽和提升改造力度,抓好城市出入口、交通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要节点区域的森林建设,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快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露天矿山的边坡复绿和景观修复。

6.推进沿海森林建设。推进生态海岸带建设,加强沿线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大幅增加沿海森林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结构稳定的沿海基干林带,更新修复基干林带。

(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紧紧围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快提升森林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沿海廊道、城区周边、主要交通要道及大中型水库周边美丽生态廊道和健康森林建设,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1.美丽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实施定株抚育、空地复绿、补植彩色树种等措施,着力在扩面、提质、强管、精养上求突破,积极推进城区周边山体绿化、彩化、珍贵化。完成楼山隧道周边、五龙山公园周边和藤岭隧道周边山体彩色森林建设0.78万亩。通过补植彩色树种,完成太湖水库周边美丽林相建设0.05万亩。通过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补植修复,完成沿海廊道建设0.32万亩。

2.健康森林建设。全面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加强除治质量管理,结合森林经营,促进地带性植被演替速度,在城南镇、太平街道、温峤镇、新河镇、大溪镇等松林重点分布区以及主要廊道两侧、城镇周边山体,建设健康森林6.9万亩。

(三)“百村绿化”行动工程

以“百村绿化”行动和“一村万树”五年行动为抓手,统筹城乡,全域推进,体现特色,提升质量,全域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大花园”建设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

1.绿化村庄建设。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设区和入村道路两侧开展宜林地块绿化,完成579个行政村的村庄绿化,实现绿化村庄全覆盖。

2.“一村万树”示范村创建。在行政村范围内,适地适树发展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彩色树种为主的绿化美化树种,为乡村振兴提供绿化美化示范的村庄,创建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11个。

3.“一村万树”推进村创建。大力开展四旁植树、“四边”绿化,庭院绿化,充分挖掘利用村庄可绿化空间,创建台州市“一村万树”推进村40个。

(四)自然保护地发展工程

实施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界线的勘定,理顺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加强自然保护地监测及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建立具有温岭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1.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摸清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底数,编


制市级调查摸底报告和调整方案,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科学编制各类保护地规划,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

2.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体系,推进资源转化,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休闲、科普宣教、自然体验之区,建设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3个。

3.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保护地内生态监测,全面监控保护地内基础建设、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查清野生动物资源和栖息地现状、人为猎捕等情况,明确野生动物资源受胁现状及主要影响因子。

(五)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实施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对退化湿地开展治污整治、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周边生态林保护等工程,加强龙门湖湿地公园建设,探索小微湿地建设,完善湿地保护名录,构建以省市级重要湿地为骨架、县级重要湿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1.湿地资源保护。加强湿地用途管制,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实行严格管控,开展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提升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湿地保护率达100%。

2.滨海湿地修复。开展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等水鸟为对象的滨海栖息地修复,加强乐清湾一带滨海生态保留地滩涂湿地的保护 

修复滨海湿地,扩大红树林种植和保存面积300亩以上。

3.湿地公园建设。加强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保护,进一步提升龙门湖湿地公园质量,完善园内基础设施、科研宣教场所等建设,全面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效益,探索开展小微湿地建设。

(六)森林防火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建设,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

1.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编制森林防火实施方案,统筹全市森林防火建设。启动森林防火精密智控系统建设,实现森林火灾高风险区全覆盖。加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建设森林防火应急林区道路若干条。在防火重点区域,建设森林消防储水罐100个,提升“以水灭火”建设水平,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完善灭火装备配备,新增高压水泵新森林防火物资,购置风力灭火机、水枪、对讲机、砍刀、阻燃服、兵工铲、油锯、灭火器、割灌机、灭火弹等物资。加强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2.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开展森林可燃物、野外火源等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完成森林火灾风险调查与分析评估,摸清全市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家底,建立森林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六、规划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紧盯规划建设任务,抓好责任制落实,把工作中的短板补齐、把执行中的弱项增强,确保按时完成。加强部门协调,争取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建设能力,努力在推进机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新进展。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确保有序推进、有效实施。

(二)财政保障

建立完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相关建设规划对接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域林地赎买政策试点,健全森林生态补偿稳步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森林抚育、森林择伐等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林木良种、林业机械购置等补贴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资本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积极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

(三)队伍保障

加强林业行政管理队伍、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等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稳定健全林业基层生产、技术、管理队伍。加快营造林、防火、采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专业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以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伐区调查设计、木材检验、林业物证鉴定等中介机构建设,提升林业专业组织和中介机构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宣传保障

利用各种渠道,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主题,以植树节、湿地日、生态日、爱鸟周、科技周等文化活动为重点,以开展关注森林系列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林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认识,营造公众重视林业、支持林业和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发动和组织各行各业人士投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形成“关注森林、关爱生态”的社会共识。


附表:   

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工程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额(万元)

总计

33540

一、百万亩国土绿化美化工程

5400

1

推进山地森林建设

扎实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和沿海“六大森林”建设,加快构建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78万亩。

5400

2

推进坡地森林建设

3

推进城市森林建设

4

推进乡村森林建设

5

推进通道森林建设

6

推进沿海森林建设

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9200

1

美丽生态廊道建设

通过实施定株抚育、空地复绿、补植彩色树种等措施,着力在扩面、提质、强管、精养上求突破,积极推进城区周边山体绿化、彩化、珍贵化。完成楼山隧道周边、五龙山公园周边和藤岭隧道周边山体彩色森林建设0.78万亩。通过补植彩色树种,完成太湖水库周边美丽林相建设0.05万亩。通过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补植修复,完成沿海廊道建设0.32万亩。

2300

2

健康森林建设

全面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加强除治质量管理,结合森林经营,促进地带性植被演替速度,在城南镇、太平街道、温峤镇、新河镇、大溪镇等松林重点分布区以及主要廊道两侧、城镇周边山体,建设健康森林6.9万亩。

6900

三、“百村绿化”行动工程

7140

1

绿化村庄建设

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设区和入村道路两侧开展宜林地块绿化,完成579个行政村的村庄绿化,实现绿化村庄全覆盖。

5790

3

“一村万树”示范村创建

在行政村范围内,适地适树发展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彩色树种为主的绿化美化树种,为乡村振兴提供绿化美化示范的村庄,创建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11个。

550

2

“一村万树”推进村创建

大力开展四旁植树、“四边”绿化,庭院绿化,充分挖掘利用村庄可绿化空间,创建台州市“一村万树”推进村40个。

800

四、自然保护地发展工程

3500

1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摸清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底数,编制市级调查摸底报告和调整方案,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科学编制各类保护地规划,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

1000

2

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

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体系,推进资源转化,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休闲、科普宣教、自然体验之区,建设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3个。

1500

3

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保护地内生态监测,全面监控保护地内基础建设、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查清野生动物资源和栖息地现状、人为猎捕等情况,明确野生动物资源受胁现状及主要影响因子。

1000

五、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1800

1

湿地资源保护

加强湿地用途管制,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实行严格管控,开展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提升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湿地保护率达100%。

1000

2

滨海湿地修复

开展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等水鸟为对象的滨海栖息地修复,加强松门一带滨海生态保留地滩涂湿地的保护,修复滨海湿地面积,扩大红树林种植和保存面积300亩以上。

300

3

湿地公园建设

加强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保护,进一步提升龙门湖湿地公园质量,完善园内基础设施、科研宣教场所等建设,全面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效益,探索开展小微湿地建设。

2000

六、森林防火能力提升工程

6500

1

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

编制森林防火实施方案,启动森林防火精密智控系统建设,加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建设森林防火应急林区道路若干条。在防火重点区域,建设森林消防储水罐100个,提升“以水灭火”建设水平,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完善灭火装备配备,新增高压水泵新森林防火物资,购置风力灭火机等物资。

6000

2

森林火灾风险普查

开展森林可燃物、野外火源等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完成森林火灾风险调查与分析评估,摸清全市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家底,建立森林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500



抄送:市委办,市府办。                                         

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21年7月28日印发



75号关于印发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联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