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发改局 > 政府决策 > 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8-12 11:24 信息来源:市发改局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解读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在温垂直管理各单位:

《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是市级“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中的重点专项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              温岭市应急管理

                             2021811

 


 

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台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省、台州市应急管理领域上位规划和《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推进国家、省、台州市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和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围绕安全生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自然灾害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完成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组建市应急管理局,推动消防综合救援队伍改制。调整理顺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减灾救灾委员会、防汛防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各类综合议事和专项指挥机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优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了区域协同、军地协作等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防救衔接、条块融合目标。实施了基层应急体制改革,16个镇(街道)全部建立应急办,其中5个中心镇和3个街道(太平、城东、城西)独立设置应急办。

二是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明确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全面推进安委“1+X”组织体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企业明确所有层级、各类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实施企业首席安全官制度。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十大行业领域攻坚战和三年整治行动。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推动企业通过全员、全方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和健全分级管控措施,建立了一图三清单

三是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出台《温岭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汛防台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识别一张图、研判一张单、管控一张表、指挥一平台、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六个一”防汛防台工作体系。建立联合预警机制,开展每月历史灾害提醒,对日降雨量100毫米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进行统计发布和提醒预警。建立森林防火靠前指挥机制,确保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建成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177家,可集中容纳安置8万多人。

四是应急综合救援能力不断完善。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市、部门、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企业五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成1900多支应急救援队伍,队员总数1.2万多人。全面推动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按照“体系化、完整化、实用化”要求,梳理明确60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和保障预案(方案)框架。积极开展各类队伍应急联动综合演练,切实提高实战化能力水平。大力扶持培育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累计建成8支民间救援队,核心骨干队员280多名,救援业务范围涵盖海上、水域、山地、城市、废墟、森林火灾等各个领域。推进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建成自然灾害类、综合管理类、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类等四大领域专家组,共有高水平专家51名。

五是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全面优化。根据“辐射全市、调运方便、交通便利”原则,科学布局全市物资储备仓库,形成“2+X”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成城东龙山、松门淋川两个市级应急物资主仓库和多个部门分仓库,共储备各类应急物资35.4万余件,全面充实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物资仓库,完成卫星电话、强排水泵、发电机三大件物资村级全覆盖。

六是基层应急治理能力不断深化。依托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工作体系,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基层全科网格,有效发挥基层治理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工作效能。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挥群防群治机制作用,积极发动网格员、平安志愿者融入基层应急体系。通过入户走访、张贴公告、发放宣传单、微信群等多种途径组织网格员做好相关宣传工作,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应急管理的人民防线。

“十三五”时期,全市灾害事故总体形势保持平稳,有效应对“利奇马”、“黑格比”、“米娜”等台风和2020年超50年一遇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及新冠疫情,成功处置“6·13”沈海高速温岭段液化石油气槽罐车爆炸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均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见表1)。总结分析,我市应急管理大的体制已经明确,新的机制基本形成,强的队伍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新机构、新机制、新队伍的优势日益显现。

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规划值(2020年)

2020

备注

1

生产安全事故

起数

134

下降15%

下降87%

完成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65

下降15%

下降75%

完成

3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7

十二五总数相比下降10%

十二五总数相比下降71%

完成

4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7

控制在0.103以内

0.018

完成

5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0.4

控制在0.38以内

0.25

完成

注:加〔〕为五年累计数。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之后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构筑新一轮发展动能、重塑竞争格局的重要窗口期。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应急管理工作既要妥善解决长期以来历史遗留问题,也要积极应对新常态新格局,面临形势仍然严峻。

一是灾害事故风险仍然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较大,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51起,死亡212人,虽然相比“十二五”时期(6185起、699人)实现了大幅下降,但总量仍居台州市首位。我市规下企业比重大,“低小散”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特别是制鞋业、服帽业等易燃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群死群伤事故风险依然较大。我市三面临海,海岸线长316.91公里,台风、暴雨、洪涝、风暴潮、干旱等发生频率和破坏强度居全省前列,西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威胁严重,森林防火形势严峻。

二是“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新理念有待强化。重灾后救援、轻灾前预防,重经济发展、轻生产安全的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个别部门应急观念不强、危机意识缺乏,对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防范的认知不足。部分行业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监管责任落实落底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安全文化和防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全社会风险观念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仍有待增强。

三是基层应急管理短板弱项普遍存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短板比较明显。应急救援队伍指挥机制不顺畅,应急物资、应急通信等保障能力有待提升。镇(街道)基层站所应急管理职能和人员还没有整合到位,基层应急管理力量薄弱,专业人员不足和技术装备缺失的问题突出。

但同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全省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应急管理工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对安全感的需求不断提升,对应急和安全的公共服务要求更高。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愿不断强烈,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高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共识。

三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安全发展。经济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将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更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快补齐应急管理领域的基础短板,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战略深入实施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题,以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创新为核心,以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着力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宜业宜居现代化中等城市、县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市和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建设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精准闭环管控为核心,突出完善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机制,健全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应急处置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实施精准治理,精准发布预警,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强化科技支撑,以科技推动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推进数字赋能,用数字化撬动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提升精密智控能力。

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统筹发挥部门、镇(街道)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法治、行政、经济、市场、技术等手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标

(一)2035远景目标

2035年,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实现稳定可控,推动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温岭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构建,综合保障能力全方位提升,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公众安全素养大幅提升。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2025年,聚焦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温岭市域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职责清晰、精密智控、高效运行的现代应急体系,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好转,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持续加强,全社会防范和应对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以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建设。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统一领导体制、专业指挥体制、协同防控机制、统分职能配置更趋合理。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人才配置、设施配备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基层执法装备和应急器材规范配备率达到100%,安全生产执法队伍中具有安全工程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80%。

——安全生产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持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有效防范亡人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主要指标控制在年度考核目标范围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9%,控制在0.011以内。

——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协调运作,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更加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90%以上,自然灾害安全码应用迭代升级。城乡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继续保持灾害人员“零死亡”和经济损失保持平稳下降趋势。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统一权威高效的大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成,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逐步完善,专业救援队伍和森林防灭火、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等救援能力短板基本补齐。全面建成“135快速救援圈”和“10+30”社会协同救援圈,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5‰,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90%以上,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小于l0小时。

(三)指标体系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主要指标体系见表2。

2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

2025年目标

属性

1

安全

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18

下降35%

约束性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6

下降35%

约束性

3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2

〔≤2〕

约束性

4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18

下降39%,控制在0.011以内

约束性

5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0.25

<0.20

预期性

6

自然

灾害

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80%

90%

预期性

7

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

33%

100%

预期性

8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

50年一遇/

20年一遇

预期性

9

应急

救援

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

51%

90%

预期性

10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

12小时

10小时

预期性

11

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

0.27

0.5‰

预期性

12

应急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

——

1‰

预期性

13

社会救援力量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

70%

95%

预期性

注:加〔〕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推进应急管理体系改革

(一)健全完善领导组织体系

1.建立统一领导体制。牢固树立党在应急管理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推动成立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一领导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统筹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2.健全统筹协调体制。优化调整完善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救灾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合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和市防汛防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等专项指挥机构,推动安委办、防指办等议事协调机构实体化运行,健全完善各级各类协调指挥机构工作规则和办事机构工作细则,明确议事协调机构和专项指挥职能、权限、程序、责任,进一步提高机构运行效率。

3.健全应急指挥体制。设立应急状态下统一领导的应急总指挥部,强化负责日常应急值守处突的应急指挥中心,形成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负责组织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善“1+3+X”先期处置和应急救援联席指挥机制,构建指挥长和应急、公安、消防、急救以及主要联动单位或属地单位的应急指挥体系,下沉应急指挥到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单元。建立应急管理专业化指挥员队伍,强化安全生产、森林火灾、消防、防汛防台、地质灾害等现场处置专业指挥能力建设,实现科学精准指挥。

4.健全统分结合体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推进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专业优势,负责本行业领域灾害事故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先期应对处置工作。

(二)健全完善应急责任体系

1.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安全生产和防汛防台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巡视,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切实落实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责任。

2.全面厘清部门应急管理职责。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制度,实行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坚持安全生产三个必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推进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衔接好应急管理的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健全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救早救小处置能力。

3.全面明确镇(街道)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镇(街道)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品种、重点工艺、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较多和防汛防台任务较重的镇(街道)配备具有化工、防汛防台工作专业背景人员,行政村(社区)实现应急管理职责全覆盖。

4.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在前期规上企业和高危行业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实施首席安全官制度。全面深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制定实施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绩效奖励政策,提高安全生产奖酬。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

5.严格责任考核追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平安建设、部门绩效、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持续优化考核权重。加大安全生产、消防、防汛防台和减灾救灾责任考核力度,发挥考核的正面导向指挥棒作用。优化监督检查、督办通报、警示约谈等责任督导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层层夯实应急管理责任。

(三)健全完善法治保障体系

1.强化法规政策保障。全面推进以法治建设驱动应急管理,事业创新发展,严格工作程序,规范重大行政决策与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根据应急管理上位法律法规规章制修订进程,依法在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防汛防台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领域制定配套性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深入宣传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并落实普法责任。

2.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大综合、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联合执法体系,整合安全生产、自然灾害、救援救助等方面的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管辖权限,编制统一执法目录,依法及时动态调整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明确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精准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应急管理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应放全放;有序推进应急管理领域证照分离、告知承诺改革扩面升级,确保行政许可办事跑动次数、办事时限等指标在全省保持前列。

3.推动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推动综合执法向远程执法、移动执法和非现场执法转变,提高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统一推广使用行政检查+处罚办案系统,实现所有检查事项掌上执”率100%。依托“浙政钉”打通用户体系和业务应用,实时汇聚全市行政执法检查和办案数据,综合运用安全生产领域信用评价结果,实施联合惩戒。

4.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配置标准,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实现基层执法装备和应急器材规范配备率达100%。落实财政保障,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提升执法能力,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确保执法队伍中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80%。

(四)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构建覆盖全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持续开展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基层应急预案等制修订工作。推进应急预案简明化,做好应急预案的衔接。推动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完成本单位应急预案,督促主动完成备案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率。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积极做好各类应急预案的汇总工作,建立应急预案信息数据库。加强多部门、跨区域、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通过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等形式,促使演练工作常态化,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检查,强化综合性实战演练和无脚本双盲演练,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市消防规划,消防救援站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同步发展。按照“全域5分钟”的目标,继续推进以“专职执勤点”为代表的灭火救援圈建设。优化完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布局和编成,实施政府专职消防队站能力提升行动,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配齐配全消防站点和专业消防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应急救援任务相匹配的消防综合救援力量体系。加快消防专业救援能力建设和装备配置,建设市消防战勤保障站(特勤消防站),强化消防救援队伍全灾种救援能力。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全面实现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应对全灾种、大应急转变。推进镇(街道)基层消防力量建设,推动有条件的村(社区)建设小型消防救援站。督促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依标建立专业消防救援力量。

3.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构建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力、专兼职救援队伍为辅助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水上救援、紧急医学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督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水利、林业及人员密集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建立专职或兼职一线救援队伍,全面提升疏散自救、现场互救和就近救援能力。

4.加强社会基层应急力量建设。积极整合基层警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等基层应急力量,打造镇(街道)和功能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重点提升第一响应和第一线风险防控能力。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完善共训共练和救援合作机制。整合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市应急救援协会,出台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考核规范,强化管理、教育、培训,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引导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大力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统筹和统一协调指挥,协助开展灾情研判、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救援及辅助工作。到2025年,应急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力争达到1‰以上,提升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护能力,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应急避灾体系建设。依据法规标准,落实部门、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避灾安置场所管理职责。推动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达90%以上,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率达100%。镇(街道)要有l-2个安置人数不小于100人的乡级规范化避灾安置中心。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建设符合当地灾害应对需求的避灾安置场所,避灾安置场所村覆盖率建设达60%以上。常住人口l000人以上的村(社区)至少有1个规划安置人数不小于50人的避灾安置场所。加强对避灾安置场所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应急避难设施设备、应急物资装备等检查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场所在应急启用时能有效利用。建立避灾安置场所信息台账,定期汇总更新应急避灾场所信息。

(五)健全完善社会共治体系

1.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市安全技术协会,出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管理细则,引用第三方评估制度,规范市场准入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制度,引导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按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事故调查分析鉴定、重大隐患整治、教育培训、安全宣传、风险评估等工作,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技术支撑。深化专家工作站、企业互助平台、安全生产体检站等多种服务平台,着重在小微企业中深入推广,小微企业安全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100%。

2.完善应急管理信用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领域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依规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

3.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完善应急管理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和推动作用。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12350”、“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典型案例力度。

4.发挥保险分担作用。加大安全生产责任险统筹推进力度,实现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率100%;鼓励引导机械制造、纺织轻工等行业领域企业参与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积极探索巨灾保险,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健全政府和保险机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二、推进应急管理机制创新

(一)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1.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标对表国家标准,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全链条的普查全面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强化自然灾害致灾因素与承灾体分析能力、重点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估能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编制完成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建立市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推动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自然灾害风险全链条、全周期精准管理。

2.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工作。完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覆盖全市各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全面排摸风险底数。聚焦道路运输、涉海涉渔、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工矿、旅游、城市运行等易发生群死群伤重点领域,规范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普查标准,绘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

3.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推进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感知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管网、桥梁和隧道等城市生命线监测;迭代地质灾害隐患点、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网络,优化水旱、气象、地质、森林、海洋和农业等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布局,形成空天地海一体化全覆盖的事故灾害风险智能监测感知网络。加快推进卫星林火监测和瞭望监测系统建设,到2025年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园区、易灾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参照国家和省、台州市标准,研究制定事故灾害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发布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村(社区)、易灾区、人员密集区全覆盖。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制度,及时获取和预报苗头性敏感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实施精准预警,融合“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打造灾害事故信息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全网靶向发布。

4.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聚焦遏重大、减总量、降较大、固本质、强智控、提素养,紧盯危化品、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消防、道路交通、交通运输、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等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强化隐患闭环

管理,落实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见专栏1)。

专栏1 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内容

1.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制定《化工园区产业发展指引》,完善《温岭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区域。严格项目准入条件,制定《温岭市化工产业禁限控目录》《危化品建设项目进区入园指导意见》。实施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工程,消除较高风险化工园区。提升全链条监管能力,建立完善覆盖危化品生产、收集、储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完成9人以上(不含本数)重点监管工艺、涉爆和剧毒车间改造减员工作,以及建成9年以上(不含本数)以重点监管工艺为主的危化品生产线技术改造。完善危化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实现危化品安全风险100%线上精准智控。加强油气长输管线安全管理。推动危化品仓储场所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危化品运输车辆停车场等项目建设。

2.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专项整治。动态掌握全市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底数每年建设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园区)安全生产标杆示范企业(园区)不少于20家(个)。深化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加工制造领域安全生产攻坚战、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安全专项整治、危化品使用专项整治,推动危化品使用、配送企业开展安全评价。提升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养,到2022年,小微企业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培训每年不少于4万人次。强化矿山源头安全管控,严格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落实新办矿山联合踏勘工作制度。推进矿山信息化建设,完成大中型矿山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系统建设。

3.消防专项整治。深化居住出租房(民房)、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专业市场及九小场所、生产企业(小微企业)五大领域治理,深化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治理。加强消防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十分钟灭火救援圈建设。提升大数据和物联网在消防领域的运用,推行信息化、智能化消防安全监管手段。实施消防安全素养提升工程,完善城乡三级消防科普教育场馆体系,探索推行消防安全码。强化高层建筑ABCD分级管理,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级化管理机制逐步推广到其他人密场所、生产企业等。

4.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健全道路运输安全责任体系,推动市镇两级道安办实体化运作。加强重点车辆与驾驶人安全源头整治,建立健全两客一危一货运输企业常态监督检查制度。持续推进道路安全综合治理,定期开展公路事故多发点段、突出安全隐患点段、团雾多发路段安全隐患找茬。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文明意识,组织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与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专项治理。加强机动车通行秩序管理和堵点乱点治理,严查三超一疲劳、酒驾毒驾等违法行为。

5.交通运输(邮政、水上和交通工程)专项整治。深刻吸取沈海高速温岭段“6·13”危化品运输重大事故教训,组织开展危化品运输安全整治。完成铁路货场、危险货物装卸等安全整治,完成非法采砂行刑移送制度、健全水上搜救机制、建设邮政寄递智能监管平台等工作。深化重点领域专业化治理,完成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划定和桩标工作、公跨铁立交桥移交工作等,完成水上专项治理行动、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专项治理、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红线问题专项整治、航运枢纽大坝除险加固专项治理等。强化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开展港口危险货物专项治理行动,落实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评估,实现重大危险源100%受控;强化水路运输企业管理,强制淘汰超龄运输船舶,实现超龄运输船舶淘汰率100%

6.渔业船舶专项整治。设置渔业船舶安全议事协调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源头管控,严把船舶入渔关、渔船交易关、船员准入关,建立渔船交易和船员数据库,开展渔船交易实船鉴证试点。落实船东船长全员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大船员应急演练和实操训练力度。开展商渔船防碰撞专项整治、渔船号灯整治、无线电管理整治。强化证业不符渔船整治,狠抓蟹笼、帆张网、涉氨冷藏为主的高危渔船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实施渔船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渔船动态管理社会化系统,建设海上AIS移动基站。开展智慧渔港建设,推进宽带入海,推进船港通在全市渔船运用。完善渔业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海上搜救中心架构和救援队伍社会化服务补助机制。

7.城市建设专项整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成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完成地下基础设施摸底调查。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出台城市施工领域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实施指南。完成城镇燃气工程重新论证、重新验收、重新备案。开展城市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城乡房屋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整治。加强城市管理领域安全风险监测。

8.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专项整治。明确园区具体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建立园区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区规模,建立并完善园区内企业退出机制。加强高风险园区安全管控提升小微企业园、镇街工业园、村级工业集聚点的安全生产水平。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100%,星级小微企业园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覆盖率达到100%

9.危险废物等专项整治。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转移联单制度。启动无废城市建设,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重点企业环保设施和项目的全面摸排,督促企业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评估和治理。开展煤改气、渣土和垃圾填埋、城镇污水处理、粉尘企业专项治理。

10.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自我评价开展电梯、气瓶、大型游乐设施等安全使用宣传,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三非两超”“一无一违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创新,实施特种设备数字化监管提升工程。开展基层特种设备监察人员知识更新轮训,每年轮训不少于20人次。

5.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实施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全面推进地质、气象、水旱、海洋、地震、森林火灾等领域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建设,落实风险隐患动态销号和闭环管理。深化城市内涝整治、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和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推进标准渔港和避风锚地建设。加大城乡危旧房屋治理改造力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落实各涉灾部门风险管理责任和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二)建立健全应急协同机制

1.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域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职能作用,完善各部门应急联动工作制度。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协同应对机制,清晰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等方面的职责。

2.健全研判会商机制。全面构建行业部门、专家团队等多方参与的研判会商平台,完善工作规程,健全工作机制。针对事故灾害发生规律、季节特点等,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形势综合研判,落实汛期、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加密会商制度。发挥各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灾害事故区域特征、分布特点及衍生关系研究,及时预测趋势、研判风险。

3.规范复盘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灾害事故复盘评估流程规范,针对灾害事故等级分级分类开展调查评估,形成属地政府、职能部门、议事协调机构、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的复盘评估体系。强化复盘评估结果运用,查找灾害事故防范短板,吸取教训,推进从政策、制度、标准、技术等深层次整改提升,切实增强灾害事故科学防控能力。

4.健全区域协同机制。全面树立灾害事故区域联防协作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应急管理一体化战略。强化温岭市与路桥、黄岩、乐清、玉环等邻近县域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推动内陆与沿海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发展。

5.健全军地协同机制。完善军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地方党委和政府请求军队参与救援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加强与人武部、预备役营和驻温部队常态协同联系,健全军地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军地联合保障机制和重要情况通报会商制度,完善军地应急力量指挥组织体系,定期组织军地联合演练,提升军地应急救援协助水平。

(三)建立健全灾害救助机制

1.健全灾后紧急救助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助体系。建立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升救助时效,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不超过10小时。建立完善灾害救助资金动态保障机制,提升救助标准。提升灾害信息员队伍专业能力,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统筹灾区需求和救灾资源,实现各救灾主体协调配合和各种资源与需求有效对接。

2.健全恢复重建机制。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规范住房恢复重建和冬春生活救助。建立健全恢复重建标准和灾情评估体系,统筹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对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提升恢复重建精准性。强化灾区生产经营活动恢复重建服务指导,严守安全底线,突出抓好灾后复产复工安全风险防范化解。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手段,鼓励多形式金融资本参与灾后重建,推进灾区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捐赠和募捐活动的指导和监督。

三、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快高水平技术支撑机构建设,提升区域应急管理技术支撑能力。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力度,积极落实国家、省、台州市应急管理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和技术改造计划,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在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领域加快应用应急处置技术和首台(套)装备等先进适用装备。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2.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和系统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全面接入公安、自然资源、交通、旅游、住建、农水等相关视频监控资源。推动利用铁塔、路灯灯杆等公共设施安装高空监控,实现对未覆盖的化工园区、重要场所、自然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结合无人机、单兵、布控球等移动监控手段,确保第一时间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可视化。实施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推动应急指挥数字化、智能化。

3.推进安全生产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推动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推进高危行业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行特种作业、两客一危驾驶员等重点人员浙江安全码应用,强化对风险活动的动态监管。完善安全生产事故数据库,动态汇总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以及日常检查、执法、隐患治理等数据,精准评价安全生产工作态势和成效。聚焦重大任务和共性需求,在多跨协同、数据共享的高权重高频次安全生产事项中梳理数字政府特色应用场景,率先打造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特色应用场景示范。

4.推进自然灾害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各部门数字化相关业务和数字化系统的综合集成,充分发挥自然灾害安全码作用,推动灾害风险码上知、人员码上转、救援码上通、灾情码上报等应用场景。建设防汛防台应急知灾害系统,整合自然灾害基础数据、自然灾害预警和风险管控等各类信息,进一步提升防汛减灾的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防汛防台指挥能力。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预测预警能力。探索推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气象短临预警、综合风险研判、受灾情况评估、突发事件人员伤亡情况分析等场景的运用。

(二)大力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1.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定期编制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和年度采购计划,建立全市统一应急物资储备目录,规范物资管理。积极推进市和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优化布局,在多灾易灾行政村(社区)靠前布置一批急用、急需应急物资。完善应急物资代储机制和社会化储备机制,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平战结合的物资采购机制,制定紧急状态下应急物资政府采购和征用补偿办法。

2.强化应急通信保障。统筹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370MHz窄带集群无线通信网、短波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融合通信调度平台,实现有线、卫星和无线通信网融合互通。到2023年形成天空地一体、全域覆盖、全时贯通的应急通信网,为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韧性抗毁的通信网络支撑,保障“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下的通信能力。

3.强化航空救援保障。按照“45分钟响应(15分准备,30分钟飞行),单点覆盖半径100公里”航空应急救援圈要求,合理规划布局陆域、水域直升机起降点、取水点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全域空中应急救援需求。加强与周边应急航空救援力量联动,形成区域应急航空协同体系。

4.强化基层激励保障。落实国家、省、台州市应急管理岗位津贴等保障政策。完善医疗救治、心理康复、疗养和保险等制度,推进应急管理人员工伤、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全覆盖。健全面向基层的职业荣誉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对重大行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及时记功奖励。注重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突发事件处置表现突出的应急管理干部中选树典型,强化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

(三)大力提升宣教培训能力

1.提升应急新闻宣传能力。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宣传不同类型的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拓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宣传渠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入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加大对应急管理先进事例、人物报道力度,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

2.提升应急安全教育培训能力。将应急与安全知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领导干部教育,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依托各级各类科技馆、应急安全互动体验馆、应急避难场所等,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培养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报警求助、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利用市委党校等专业培训资源,推动建立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对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干部及应急专业人才进行培训。强化企业全员安全培训,推动建立市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基地,利用网络平台、线上教育等,探索形式多样的应急管理培训方式与手段,做好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首席安全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安全培训。

3.培育温岭特色安全文化。系统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实现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应急安全文化示范创建工程,鼓励建设安全文化特色小镇、商品街区、主题公园、安全栏等示范点,打造省内领先、温岭特色安全文化示范品牌。

(四)大力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1.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增强近海海域、重点区域地震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实施地震监测站网升级换代项目,推进地震监测站网设备管理、运行监控、维修维护、运行质量评价等业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地震监测台网的现代化水平。

2.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推出一批公共服务精品项目;面向桥梁、高铁等重大建设工程,强化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健康诊断等专业服务;面向重要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强化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

3.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夯实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将防震减灾融入综合减灾社区、未来社区建设,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基层社区参与机制,提升基层防震减灾治理水平。深入推进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全面实施防震减灾“互联网+监管”。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等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充分发挥志愿者、社会化媒体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综合安全风险普查评估工程

根据国家、省有关要求,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底数,编制自然灾害防治区划。实施企业安全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每3年组织开展一次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城市安全运行风险基础数据库,绘制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地图。

专栏2 综合安全风险评估工程建设内容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2021年前完成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其中包括: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历史灾害灾情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分区分类分级调查评估、地震灾害调查与评估等。2022-2025年,开展数据的动态更新维护和后期开发运用。

2.安全生产风险普查。2021年底前,完成道路运输、涉海涉渔、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工矿、旅游、城市运行等8个领域企业安全风险普查,摸清行业企业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分级分类建立风险点数据库,形成全市企业风险清单和四色图2022年,建立常普常新的企业安全风险普查机制,动态识别各类安全风险。

3.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定期开展城市生产经营单元、城市生命线工程、城市典型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构建城市动态安全风险地图,形成风险目标分类分级管控清单,实施风险动态管理。

二、安全生产网格智治工程

按照全省数字化改革整体部署,在“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整体框架内,以网格化安全管理为单元,整合物联感知设备自动采集,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企业日常检查安全生产信息,统一纳入安全生产网格监管数字化系统,形成数据库,依托大数据分析研判,构建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隐患即时预警、隐患闭环整改”的一体式、全链条、数字化安全生产智治体系和安全生产网格监管数字化平台,实现隐患动态监测、靶向指导监管、跟进精准执法的安全生产闭环管理。

三、应急指挥数字化建设工程

在充分应用省、台州市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相关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温岭实际,实施个性化深度开发,实现精准智控,全面整合各部门信息数据资源,打造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全方位、立体式、高效率的应急指挥救援保障,全面提升应急指挥能力。

专栏3 应急指挥数字化建设工程建设内容

1.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对现有市级应急指挥中心硬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应急指挥大厅、应急管理融合通信系统、应急视频汇聚系统、专家会商室等,以满足应急指挥、应急值守、应急处突。2022-2024年,保障现有设备设施安全运行;2025年前实施整体改造。

2.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市级购买灾难事故现场可视化传输服务(包括单兵、布控球、无人机、车载视频、便携式卫星通讯站、应急指挥车等视频传输设备,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快速反应的事故现场应急通讯保障),为16个镇街、东部新区增配1台单兵,建成上下贯通,市镇可视化双向互动指挥调度体系,2021年实现半小时内可视化联动全覆盖。2022年完成配置1辆移动应急指挥车,建设车载移动应急指挥中心。

3.高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建设高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对全市16个镇街和东部新区易灾区、化工园区、重点小微企业园区、工业园区进行高空视频智能监控建设2021年实现重点区域100%全覆盖;2022年全面整合全市高空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实时调取,智能分析。

4.智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对现有应急广播平台进行升级,并和省应急广播平台对接联通,分两年对现有2300多个应急广播终端进行升级更换和维护,并在全市行政村,灾害易发点,人员聚集点,避灾避难场所新增3000多个终端,并接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平台并和相关部门平台进行对接。到2022年底建成上下互通,视播一体多平台融合的智慧应急广播系统。

四、危化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工程

聚焦危险化学品全流程安全监管,着眼监管能力短板弱项,重点整治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仓储、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停车场所等关键环节,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4 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内容

1.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工程。上马工业园化工集聚区按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开展整治提升,实施以安全管理、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救援(医疗救助)、社会化服务五个一体化管理为重点的整治提升工程。到2022年底消除较高风险化工园区。

2.危化品仓储场所建设。每个仓储场所需占地约20-40亩在全市新增2-3个危化品仓储场所。

3.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具备年焚烧处置3万吨、物化1万吨、填埋3万吨危险废物处理能力。

4.危化品(危险货物)车辆专用停车场建设。危险化学品车辆聚集较大安全风险的区域建设危险化学品车辆专用停车场。

五、森林消防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森林消防装备,使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专栏5 森林消防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内容

1.“以水灭火”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以水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规划,科学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水源,修建蓄水池、安装蓄水桶、埋设输水管等设施,及时维修保养已有设施,十四五期间建设高位水源地150个,以便在发生森林火灾时高效拦截火头、迅速扑灭明火,确保火灾不蔓延。

2.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林火阻隔网密度达到18.6/公顷,充分发挥林火阻隔系统预防控制森林火灾作用。因地制宜,积极修复或延伸原有生物防火林带,并做好与以水灭火工程的衔接。

3.精密智控体系建设。加大监测点建设密度,优先采用红外探测、高清可见光视频、智能烟火识别等技术,实现森林火情24小时不间断探测和自动报警,2023年,森林防火重点镇(街道)林火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达到100%

4.灭火装备配备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以泵接泵”和“引水上山”等灭火方式,加大森林消防水灌车、水泵、输水带、分水器和喷水枪等灭火装备投入。

六、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工程

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完善组织责任网、风险防控网、抢险救援网、灾后恢复网、运行保障网和数字化平台“5+1”体系建设,构建防汛防台“市镇一体、条抓块统”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提升极端情况下“镇自为战、村自为战”能力。

专栏6 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内容

1.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实施镇(街道)、东部新区、662个村(社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5+1”(即组织责任网、风险防控网、抢险救援网、灾后恢复网、运行保障网+数字化平台)标准化建设,补充更新应急物资、抢险装备、简易监测设施、预警设备、危险区警示标识标牌、预案、工作手册、明白卡、宣传资料等软硬件。2021年基本完成;2022年全面完成;2023-2025年查漏补缺。

2.防汛防台应急知灾害系统建设在省市平台基础上开发软件平台,整合应急风险管理、防汛形势图展示、知灾害通用预警、智能辅助报表、智能网格预报展示、预警精准推送等内容,实现一键式、立体式预警,精准快速推送预警信息。20218月基本完成;20224月竣工验收。

3.气象水文监测设施建设2025年,增建地面自动气象站22个,新建全天空仪8个,升级改造自动气象站30个,新建X波段雷达、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海雾观测站各1套。2021-2022年,新建水位雨量站25个、潮位监测站2个、库下流量站2个、自动蒸发监测站4个、墒情站1个,改建水库水文测站10个;2023-2025年增补及维护。

七、应急救援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充分整合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常态化演练,打造“专业+准专业”“官方+民间”互为补充的应急救援抢险队伍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

专栏7 应急救援综合能效提升工程建设内容

1.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按照台州市规划要求,完成区域(温岭)应急救援中心工程建设,集综合救援基地、培训演练基地、救援装备储备基地、森林消防灭火、危化品事故处置、海上救援保障基地于一体。2023年前完成。

2.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专职消防队(站)规范化建设和专业救援队伍、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配育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建成“135快速救援圈“10+30”社会协同救援圈。“十四五”期间,在温岭市地理中心新建一个消防保障中心,新建、改建城市消防站3个,其中市区北部(横峰全域改造区块)建设一个特勤消防站,改造升级东部新区消防站,在石塘建设一个水上(近海)消防站2021年完成6支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2支社会应急救援队配育;2022年完成11支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8支社会救援队伍100%规范化。

3.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2025年,完成1个常态化备勤基地、3个以上临时起降点建设。

4.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每年新增建设一批避灾安置场所,购置配套救灾、生活、管理设施设备,每年开展消耗物资补充、设备维护及更新、场所房屋修缮等,确保全市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达90%以上。

5.台风巨灾保险。以风力为标准,每年购买两份100万元的台风巨灾保险,赔付金额为50-1250万元不等,受灾事件每次事故及年度累计赔付限额为1250万元。改善财政预算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局面,提高政府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八、全民安全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实施应急管理队伍专业培训计划。开展全国、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建设一批应急安全互动体验馆、防灾减灾体验馆、消防安全教育馆、消防安全重点镇(街道)示范宣传体验室、消防安全农村示范宣传体验点等宣传教育载体,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素养大提升计划。

专栏8 全民安全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建设内容

1.应急管理队伍专业培训计划分级分批组织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轮训并实现综合应急业务培训、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复训、专业领域业务培训100%覆盖。

2.应急(安全)体验馆建设2022年底,建成应急(安全)体验馆12家;到2025年前至少完成1家市级精品应急(安全)综合体验馆。

3.企业百万员工安全素养大提升计划建设完成1家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示范职业院校。到2022年底安全培训不少于12万人。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发挥市、镇(街道)两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职能,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促进部门间协同联动与信息共享,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点项目牵头单位要细化明确项目目标、工作内容、进度安排,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按期完成,切实履行组织实施职责。参与单位要积极配合,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和建设任务。

二、加强支撑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应急管理人、财、物投入保障,要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建立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完善应急管理资金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加强考核评估

市应急管理局要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分解目标任务,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要结合市域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重点评估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要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市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工作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在2023年底和2025年底分别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确保规划相关任务工程高质量完成。


附件:

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重点工程规划表

序号

重点工程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内容

1

一、综合安全风险普查评估工程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2021年前完成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其中包括: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历史灾害灾情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分区分类分级调查评估、地震灾害调查与评估等。2022-2025年,开展数据的动态更新维护和后期开发运用。

2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

2021年底前,完成道路运输、涉海涉渔、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工矿、旅游、城市运行等8个领域企业安全风险普查,摸清行业企业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分级分类建立风险点数据库,形成全市企业风险清单和“四色图”。2022年,建立常普常新的企业安全风险普查机制,动态识别各类安全风险。

3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

定期开展城市生产经营单元、城市生命线工程、城市典型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构建城市动态安全风险地图,形成风险目标分类分级管控清单,实施风险动态管理。

4

二、安全生产网格智治工程

安全生产网格监管数字化平台建设

整合物联感知设备自动采集,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企业日常检查安全生产信息,统一纳入安全生产网格监管数字化系统,形成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研判分析,实现隐患动态监测、靶向指导监管、跟进精准执法的安全生产闭环管理。

5

三、应急指挥数字化建设工程

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

对现有市级应急指挥中心硬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应急指挥大厅、应急管理融合通信系统、应急视频汇聚系统、专家会商室等,以满足应急指挥、应急值守、应急处突。2022-2024年,保障现有设备设施安全运行;2025年前实施整体改造。

6

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建设

市级购买灾难事故现场可视化传输服务(包括单兵、布控球、无人机、车载视频、便携式卫星通讯站等视频传输设备,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快速反应”的事故现场应急通讯保障),为16个镇街、东部新区增配1台单兵,建成上下贯通,市镇可视化双向互动指挥调度体系,2021年实现半小时内可视化联动全覆盖。2022年完成配置1辆移动应急指挥车,建设车载移动应急指挥中心。

7

高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建设

建设高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对全市16个镇街和东部新区易灾区、1个化工园区、重点小微企业园区、工业园区进行高空视频智能监控,2021年实现100%全覆盖;2022年全面整合全市高空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实时调取,智能分析。

8

智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

对现有应急广播平台进行升级,分两年对现有2300多个应急广播终端进行升级更换和维护,并在全市行政村、灾害易发点、人员聚集点、避灾避难场所新增3000多个终端,并接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平台和相关部门平台。到2022年底建成上下互通,视播一体多平台融合的智慧应急广播系统。

9

四、危化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工程

化工园区整治提升

上马工业园化工集聚区按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开展整治提升,实施以安全管理、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救援(医疗救助)、社会化服务“五个一体化”管理为重点的整治提升工程。到2022年底消除较高风险化工园区。

10

危化品仓储场所建设

每个仓储场所需占地约20-40亩在全市新增2-3个危化品仓储场所。

11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具备年焚烧处置3万吨、物化1万吨、填埋3万吨危险废物处理能力。

12

危化品(危险货物)车辆专用停车场建设

有危险化学品车辆聚集较大安全风险的区域建设危险化学品车辆专用停车场。

13

五、森林消防能力提升工程

灭火装备配备

购置配备高压水泵60套,2022年10套、2023年10套、2024年20套、2025年20套,满足15个镇街道(不包括滨海)配备3套森林灭火水泵(每套由1台综合救援消防水泵和增压泵组成)。购置配备森林消防水车15辆,除滨海镇外,15个镇街道各配置1辆森林消防水车。

14

精密智控体系建设

开展森林高空瞭望视频智能监控建设,确保林火监测覆盖率2023年内达90%,2025年内达100%。

15

“以水灭火”设施建设

建设高位水源地150个,其中2021年40个(城南、横峰)、2022年40个(大溪、坞根)、2023年20个(城东、箬横),2024-2025年其余镇街道再建设50个。2025年高位水源地覆盖率达到90%。

16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

推进防火阻隔带建设,实现阻隔网密度达到18.6米/公顷;平均每年建设或修复林道5公里。

17

六、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工程

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

实施镇(街道)、东部新区、662个村居(社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5+1”(即组织责任网、风险防控网、抢险救援网、灾后恢复网、运行保障网+数字化平台)标准化建设,补充更新应急物资、抢险装备、简易监测设施、预警设备、危险区警示标识标牌、预案、工作手册、明白卡、宣传资料等软硬件。

2021年基本完成;2022年全面完成;2023-2025年查漏补缺。

18

防汛防台应急“知灾害”平台建设

在省市平台基础上开发软件平台,整合应急风险管理、防汛形势图展示、知灾害通用预警、智能网格预报展示、预警精准推送等内容,实现“一键式、立体式”预警,精准快速推送预警信息。2021年8月基本完成;2022年4月竣工验收。

19

气象水文监测设施建设

到2025年,增建地面自动气象站22个,新建全天空仪8个,升级改造自动气象站30个,新建X波段雷达、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海雾观测站各1套。

20

2021-2022年,新建水位雨量站25个、潮位监测站2个、库下流量站2个、自动蒸发监测站4个、墒情站1个,改建水库水文测站10个;2023-2025年增补维护。

21

七、应急救援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

按照台州市规划要求,完成区域(温岭)应急救援中心工程建设,集综合救援基地、培训演练基地、救援装备储备基地、森林消防灭火、危化品事故处置、海上救援保障基地于一体。2023年前完成。

22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开展专职消防队(站)规范化建设和专业救援队伍、镇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配育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建成“135快速救援圈”和“10+30”社会协同救援圈。“十四五”期间,新建一个消防保障中心,新建、改建城市消防站3个;2021年完成6支镇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2支社会应急救援队配育;2022年完成11支镇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8支社会救援队伍100%规范化。

23

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

到2025年,完成1个常态化备勤基地、3个以上临时起降点建设。

24

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

每年新增建设一批避灾安置场所,购置配套救灾、生活、管理设施设备,每年开展消耗物资补充、设备维护及更新、场所房屋修缮等,确保全市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达90%以上。

25

台风巨灾保险

以风力为标准,每年购买两份100万元的台风巨灾保险,赔付金额为50-1250万元不等,受灾事件每次事故及年度累计赔付限额为1250万元。改善财政预算“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局面,提高政府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26

八、全民安全文化提升工程

应急(安全)体验馆建设

到2022年底,建成应急(安全)体验馆12家;到2025年前至少完成1家市级精品应急(安全)综合体验馆。

 


 

 


抄送:市委办,市人大办,市府办,市政协办。                                         

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21811日印发


80号关于印发温岭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联合(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