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资讯 > 政务要闻

温岭水利工程巡礼丨担屿涂:海上建屏风,造地一万亩

发布日期:2019-12-11 15:40 信息来源:温岭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口述者:蔡雪明,担屿围涂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主持工作)


金柏云,担屿围涂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


百年梦想,建担屿围涂工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温岭县人民政府就提出围垦担屿涂造地设想,并于1978年对围区地形进行测量,但由于投资较大等原因而搁置。


随着温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矛盾日益突显,担屿涂围垦被重新提出。1998年7月,担屿涂围垦被列为《温岭市滩涂资源调查评价和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近期围垦计划之一。经过几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上报、论证,2006年1月,省发改委下发温岭市担屿围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年3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工程列入当年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


省政府常务会议后,市水利局立即着手组建担屿围涂工程建设指挥部。


2006年11月,省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温岭市担屿围涂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009年7月31日,省围垦局批复同意担屿围涂工程开工建设。


围海造地,新增土地一万亩


担屿围涂位于我市东南海岸,地处隘顽湾西侧。围区东朝大海,南靠黄礁山,西邻国庆塘和南门涂外塘,北接台头山。主要工程是在隘顽湾北端的大斗山双屿至南端的犁头咀间建筑一条3215米长、顶高8米的主海堤,在堤坝上建造两座排水(涝)闸。它相当于在温岭南部海岸拉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风,同时具有造地、防潮、蓄洪、排涝、减灾等综合效益。


为解决当地渔民船只避风、停泊等需要,担屿围涂工程又在犁头咀和黄礁山间建筑一条长840米、顶高6.5米的区内堤和一座排水闸,在内堤西南面形成一块面积470亩的避风区;同时在主堤北端外侧建造一条320米长的丁字坝,在南端建一条180米长的防波堤和一个通航孔。工程动态概算总投资3.93亿元。


担屿围涂工程围区南北平均长2900米,东西平均宽2400米,围涂总面积15200亩。工程建成后,围涂内造地10123亩,开发高新农业种植区和水产养殖区,有效缓解温岭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为温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土地资源,为温岭城市化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同时,有效提高防洪治涝能力。


克服困难,高质量建设安全工程


2009年8月18日,担屿围涂工程正式开工。经过参建各方的不懈努力,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主海堤龙口于2013年1月18日顺利合龙,2017年6月通过了合同工程完工验收。


这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比如为保证镇压层稳定和龙堵口合龙安全,在温岭水利工程建设史上,首次采用灌缝固结技术处理和外购大石块。在施工中,我们注意到,由于隘顽湾风浪高,原先设计的350公斤重大石块易被浪冲走。我们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向业主单位市政府报告,镇压层和里砌改用更大的石块。经市政府研究,专门变更合同,向温州洞头和三门购置了10万方的大石块,这是温岭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次向外购买石料,加上镇压层采用灌缝固结技术处理,保证了工程质量。从目前经历的几次台风看,主堤非常稳定。


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我们将工作重心放在质量管理上,实现了担屿围涂工程打造优良工程、精品工程的愿望。十多年下来,担屿围涂工程历经多次台风考验,未发生一起质量事故,也未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着眼长远,海上长城成景观


围涂工程不仅要有截流围海的首要功能,也应该兼顾长远,融合环境,打造景点,满足观光需求。在设计三座水闸时,我们提出要各具特色,不要一张面孔、一个式样看到底。经与设计单位的不断沟通、修改,最后选定了有着中国古典风貌飞檐翘角的海波闸、具有现代风格简约平直的好望闸,还有西洋气息红瓦拱门的担屿闸,使每座水闸建筑外观各具特色,工程整体成为温岭东南部一处亮丽的景观。


主堤合龙后,随着围区造田造地工程的提出,如何解决造田造地吹填土源是一大难题。我们适时将避风区疏浚与造地工程相衔接,将本来弃置的港池疏浚淤泥用作吹填土源,既化解淤泥处置去处问题,又提供吹填急需的土源,同时还节省建设资金。这两项工程的有机结合,是完美解决疏浚弃土和吹填土两大难题的多赢之举。通过疏填结合,一期2500亩滩涂吹填增高至1.2米高程,节省围涂疏浚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